《东扯西拉——我的人生感悟和经商心得》
第10节

作者: 弘律
收藏本书TXT下载
  第三,我开始对我曾经的梦想进行反思。小时候,我在伙伴中间,很不受重视,在家里,也有这种感觉,因为哥哥处处比我优秀,因此那时候我一直想着今后一定要出人头地。并暗暗发奋。小学四年级后,我遇到了第一个对肯定我的天赋和激励我的老师,是我们乡教育站的站长,肯定了我的文学天赋,给我写的作文判了满分并在全乡各村小作为范文宣传。自此以后,我在学业上开始表现得极为优秀。那时候,我的第一个梦想是将来成为一个文学家。这一梦想后来因为接触哲学和宗教后逐渐开始觉得文学不过尔尔,自己应该立志当一个一等一的思想家。但是后来,因为兄弟俩全读书,父母种地收入不够,于是到处做点小买卖增加收入,于是到处受人欺凌,主要受那些贪官污吏欺凌,甚至挨打,那以后,我开始意识到文学无用,长大后当投笔从戎,发动革命以推翻暴政,二十岁左右,一直在尝试将这一梦想付诸实践,但是最终都力不从心。随着恋爱、结婚、生子、经商,这些梦想一天天远离,对财富的贪念战胜了理想主义,财富成了我的梦想。归根结底,所有的梦想的驱动力都来自对暴政的仇恨和出人头地的欲望。这些理想没有一个谈得上是因为自己对它们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强烈的爱好而产生的,因此最终都灰飞烟灭了。加上在社会上历练十多年后,所闻所见,令人作呕的地方太多,几乎人人都既可怜又可恨,自私、贪婪、贪生怕死、重利轻义并被自己对未来的恐惧、被自己的虚荣深深折磨着、忧虑着、忙碌着,这已经成了滚滚红尘中的主流。我一度怀疑,自己总是不忘推翻暴政,推翻暴政后是否能够建立起一个比现在更好的政权来?推翻暴政后是否能够改变普罗大众身上的种种劣根性?及至我后来涉足人类学和社会学后才逐渐明白,文化的基因不易改变,人类的劣根性历经千百年,也不见得会有多大改进。人在文化上的进化速度,是十分缓慢的。《儒林外史》中种种令人恶心作呕的社会现象,跟今天社会中各种丑态是一模一样的。一次机缘巧合,我见到了1989年那次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当年的理想主义者亦已被商业洪流淹没,为了一点商业利益,同样做着并不光彩的事,见利忘义。而我在医院伺奉母亲之时,见过好几个病人在我眼皮底下死去或者被拉回去等死。一位比我仅大一岁的年轻少丨妇丨,三个孩子的母亲,因为家里没有钱而被医生抛弃;一个有一双业已成人的儿女的农村妇女,被其丈夫和儿女共同放弃,我在劝说其丈夫和儿子不要放弃她的时候,她的丈夫竟然直言不讳的说怕治好了后难照顾,家中有个病人,影响他儿子在当年年底即将举办的婚事,其儿子亦因此竟忍心放弃了自己的母亲;一个中年男子脑溢血后,其四个兄弟因为互相不愿意掏钱为其治病,最终袖手不管,将其拉回去听天由命。这些所见所闻,使我震惊和悲哀,我一度想,这些人,就是我曾想以革命的方式去助其摆脱暴政的普罗大众,这些人值得我们那么去做吗?我知道如果有人为他们的利益抗争的话,他们在旁边一定大声鼓舞,但是说实话,这些人又有什么可爱之处呢?暴政之于他们,不正是最好的报应吗?


日期:2010-06-02 12:27:52

  这世界上,到底还有是非善恶吗?中国古代思想百花齐放,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秦始皇赢政却选了韩非子的思想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指导原则,韩非子完全的不相信人性有善的部分,大概是见惯了人世间的种种丑态,韩非子认为至亲骨肉在利益眼前也会反目成仇、互相倾轧。前段时间读季羡林的《牛棚杂记》,看到那群魔乱舞的年代,夫妻父子、师徒朋友之间,呈现出的丑态是多么的令人不堪。不由得十分的感慨两千多年前的韩非子的思想是非常伟大的,世人都是经不起考验的。便是自己近年来的生活阅历,也逐渐使我深深的理解到人性之恶能够恶到什么样的程度!

  人比野马更野,比恶魔更恶,在一切生物中,人的行为是最血腥的。其贪欲无边无际,其自私程度无以复加,其残忍本性一触即发。宗教之产生,乃因宗教家目睹了人性的这种种恶,试图播下改善人间风气的种子,拔除人身上的种种恶习,使大家能够更好的共生共存,于是就创导了宗教。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宗教存在的意义比政治存在的意义更长远,也比政治、比人性都更纯洁。

  如果我一定要投身一项事业的话,我想那便是宗教。
  我的心就这样一步一步的向宗教走近。以前我不能容忍我在宗教徒身上看到的种种令人很不满意的地方,比如淫乱,比如他们也贪图名利,但是现在不这样看了,即使这样,有座庙在,庙里有个和尚拾掇着,如果这个和尚勤奋点,不断的化缘扩大庙宇的建设,甚至到别的地方新建几座庙宇的话,那么不管他有多少过错,他还是有大功德的,因为有他们在,宗教的教化作用才得以发挥,还会有人惧怕三尺神明,只要有这恐惧在,再恶之人,在举刀杀人欺凌他人或者放弃自己的亲人之时,也会有片刻的犹豫;而悲苦无助之人,在其濒临崩溃之时,精神上也会有最后的依归和寄托。试问这世上,还有其他任何一种东西,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吗?毁灭宗教的政权不但是暴政,而且是恶政。


日期:2010-06-02 12:28:56

  在自己经历了这些事情后,我第三次亲近弘一法师,也就是这一次,拜读弘一法师的著作。其文如其人,谦逊有礼,律己甚严,一丝不苟。弘一法师的法相庄严而又不失慈祥。法师中兴律宗的功劳已经得到了佛教界的公认。其文其人都足以垂范后世。其对律的一丝不苟的态度使我十分钦佩。认知容易,实践难。以前我以为学习佛法能够开悟就可以了,并且洋洋自得的认为看得懂佛经证明自己的天赋还好,典型的贡高我慢,殊不知世上的事,大多知易行难,修行更是如此。不知不觉中,自己的行为有很多是违背了佛教的宗旨的。佛陀临终有遗言,佛灭度后,以戒为师。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需要有所不为的,倘若没有这些藩篱,胡来一通,是很容易堕入恶习之中的。弘一法师最令人倾佩的是,他在自南宋以来戒律松驰了一千多年后,能够重新中兴律宗,为后人树立起一个可以学习的典范。这种精神和这番毅力,都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我三次亲近弘一法师,每次亲近的角度不同,自己的心境有异,对世情的了解深度也是不同,于是对弘一法师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但是弘一法师就是弘一法师,他的博大精深和人格魅力,在他往生后仍然常驻世间,他在不同的领域取得的成就,做出的表率,都是令人敬佩的。

日期:2010-06-02 16:46:04

  不是所有的人都是杰出的实践家,不要因为自己做不到感到有压力。包括我自己,都不可能彻底摆脱群体思维的影响,尽管我已经够独立特行的了。但是理论思考不会顾虑到这一点,理论思考就是要找出这些事情背后的本质,如果没有这样的一种批判的精神,产生不了任何的理论,一切都可以一把稀泥合掉。在社会科学领域,一个思想者最初批判的对象都会是自己,越深刻的思想越是从批判自己开始的,因为一个人只对自己了解得最深最透彻。我所反映的种种问题,之所以对它们深恶痛绝,恰恰是因为我曾经被他们苦苦纠缠,正因为要摆脱这种纠缠,才会去思考。纠缠客观存在,当你思考的时候,这种纠缠本身就已经消去了一大半。因为当一个人意识到问题的存在的时候,他离解决这个问题已经不远了。这最多只是过来人的一种自我感悟,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人的教诲。过来人感悟了之后,可能就是在有些问题的解决上,先行一步了,离开过去的这些苦恼的纠缠,并不代表他不曾得过同样的病。

  在另一个帖子《中国梦的终结》中,我一再强调,现实世界并不是按照正确的理论去运行的,也不可能按照纯粹的理论去运行。现实世界中的绝大多数的人都不可能按照纯粹的理论生活。
  人在觉悟过后干什么去?禅宗的主张是该干嘛继续干嘛去,吃喝拉撒睡,思想上的突破自然会带来心境上的改变,心的改变会进一步影响我们的行动,这就够了。

日期:2010-06-02 18:01:47

  另外有一点需要特别的说明,我对自己思考的结果是否正确,一直抱着怀疑的态度,此时此刻我认为这种思考是正确的,不代表几个月后几年后还会这么认为。一个老写文章的人,经常会翻看一下过去写的东西,有时候看过去的文章看得自己感到脸红,因为错误百出,但是在写作该文时就不会有这种感觉,因为那时候不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我相信人人都会有一个思想的瓶颈,没有思想瓶颈的,都是思想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的伟人,即便是他们,也会有犯错误的时候。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思想的瓶颈的大小不一样。当认识水平再提高一次的时候,就会发现过去发现不了的错误。所以此贴,绝对不应该被当作任何值得信奉的真理,各位读者自己要学会独立思考,用批判的精神去阅读。

  信你们自己,得永生。迷信鄙人,入地狱。

日期:2010-06-03 08:13:05

  我的大师梦——怀念我的青春岁月,缅怀季羡林、任继愈二位大师
  费孝通走了,任继愈走了,季羡林走了。
  他们的离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中国进入了一个无大师的年代。工业化和现代化带来的浮躁风气,已经席卷了整个中国的学术界、思想界。对此,我多少有点发言权,因为我在穷困潦倒的时候,操刀代写过不少伪学者的论文和专著,为的是混口饭吃。在所谓文风极盛的北京城,听过各种讲座,见过各种学者,参加过各种聚会。随着对这个圈子的了解的逐渐深入,对学术界、思想界的失望之情也开始日渐加深。能见到的大师,实在是凤毛麟角,其余的水平都是相当的一般,很多甚至可以用跳梁小丑来形容,因为在一些场合,见过他们的丑恶嘴脸。

  我自认为自己属于同龄人中对理想最认真最执着的人之一,刚上初一的时候,在一个乡下的中学,我就开始组建了一个文学社,被教我的语文老师嘲笑着,当然嘲笑我的不止他一个人,在乡下,这种举动多少有些令人诧异。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嘲笑异端,是一种成熟的表现,标新立异则通常会被认为是逞能卖弄。我直到现在还认为那位老师是一个相当不称职,相当没水平的老师,因为嘲笑也罢了,但是他后来居然强令我的文学社解散掉。当时,同年级中爱好文学的十来个人,每天晚上晚自习后,点着蜡烛,每人一张洁白的稿纸,在那里练笔,互相鼓励和监督,气氛实在是不坏,对大伙儿的身心成长也是不构成威胁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