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扯西拉——我的人生感悟和经商心得》
第8节作者:
弘律 我看到很多人在谩骂很多书的作者,认为这些作者写的那些方法统统都很操蛋,没帮他们解决实际的问题,也没帮他们赚到钱。其实任何写出来的文章,都是一种死的定律,只在条件合适的时候它才成立,如果自己把一种死的东西牢牢抱住,自己不去好好的思考,这是自己的机械主义在害自己,与任何旁人都是无关的。没有任何理论可以替代得了自己的思考,一个人只能信自己,也只能靠自己。
佛陀说,一切众生,我实未曾度过。因为度众生的是众生自己,旁人无法代劳。佛陀对此有清醒的认识,觉悟本身就是一个人自己的事情,觉悟不是知道了某种理论,而是在思想上、思考问题的方法上和行为上同时获得了圆满的智慧,为什么古代那么多译经师不直接把般若翻译成智慧?因为般若和智慧只能算作是近义词,不能算作是同一个概念。般若不仅仅只是智慧,它还包括被智慧改变的自我的实践。
日期:2010-06-02 07:51:13
佛陀说,一切众生,我实未曾度过。因为度众生的是众生自己,旁人无法代劳。佛陀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所以不认为自己能度任何人。觉悟本身就是一个人自己的事情,觉悟不是知道了某种理论,而是在思想上、思考问题的方法上和行为上同时获得了圆满的智慧,为什么古代那么多译经师不直接把般若翻译成智慧?因为般若和智慧只能算作是近义词,不能算作是同一个概念。般若不仅仅只是智慧,它还包括被智慧改变的自我的实践。
日期:2010-06-02 09:08:55
关于佛学,补充一点:
我的ID取名为弘律,是因为人人都觉得自己是智人,包括我自己在内,也经常自我感觉良好,但是却大多数时候口是心非,能说到能想到不能做到。所以我自己最终放弃禅宗,学习弘一法师和印光法师的遗著,身如律宗,律宗要求的是实实在在的行为,而不是空口说大话。但是我得承认到现在我还是空口说大话的时候多,实践的时候少,还需要在律宗做个好学生,起码要修炼几十年,才或许有尺寸长进。
印光法师有句十分经典的话:人人都是菩萨,只我一个是凡夫。印光法师的人格和做人的律风很值得我们效仿,他一生谦逊为怀,不断反省自我的不足,改进自我的不足,绝不目空一切,唯我独尊。所以最后成就很大。从南宋到现在的高僧中,印光法师和弘一法师是当之无愧的两个集大成者。
一个人过于自满和自矜自伐,就在思想上再也没法继续往前进了,不但如此,其为人处事时的种种言行,还会令人特别厌恶。各位自己喜欢那种自以为是目空一切的人么?
所以真心要学佛,就要放下这种自满的心态。
愿以此段话与有缘人共勉!
再次提醒一些好心的朋友,不要再以先生这样的称谓来称呼鄙人,鄙人不配当任何人的先生。这么称谓让鄙人很难受。鄙人自己是半桶水,认识上还有很多误区需要别人来帮助纠正。这种水平没有资格站在讲台上夸夸其谈。
写作只是鄙人无法遏制的爱好,从初中开始,到我今年三十多岁了,几乎每天都会写作,这是个人兴趣,不是要出来当谁的先生,教诲什么样的人。希望大家今后不要给鄙人戴个高帽子让鄙人觉得自己像是在耍猴玩把戏,丢人现眼。
日期:2010-06-02 12:19:25
我为什么会信仰宗教?以前我对陈寅恪这样的通晓几十种语言,在西方很多国家留学过,十分天才的大学者信仰佛教很不理解,但是在自己经历了一番世事之后,开始转向虔诚的佛教信徒。很多人对此不理解,因为在他们看来,佛教似乎就是那些遭受了人生重大打击,最后心情变得灰暗了的人才会信仰的。事实上也确实有很多人是因为这个原因放弃红尘生活而皈依佛教的。但这只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原始佛教是无神教。神学是佛陀的继承者加入到佛教中去的,之所以这样做,既有时代背景的影响,也有实际的教化作用,对于很多人来说,很难理解玄深的佛教义理,但用神话的方式告诉他们因果循环的法则,能够对他们产生巨大的作用,对社会产生巨大的作用。这是宗教存在的重要的意义。
鄙人有篇旧文,阐述了我对佛教的信仰的由来和对佛教的认识,贴在这里,供对佛教有兴趣的朋友参考。
日期:2010-06-02 12:20:27
『关天茶舍』 [人文]亲近弘一法师
作者:弘律 提交日期:2010-3-8 17:05:00 访问:109 回复:3
昨天去图书馆,借了几本书,其中一本是《弘一法师——李叔同》。晚上回家就翻阅了这本书,书中除弘一法师自己的演讲和文章之外,还收录了丰子恺和夏丐尊、叶圣陶等人撰写的纪念弘一法师的文章。前面的纪念文章一一读完,后面弘一法师论佛法的文章则是信手翻阅,翻到一篇读一篇,晚上一直读到很晚,越读越不能释卷,困意全消,到后来,老婆大人一再让我关灯,才作罢。早上起来,又在家读了几篇。很受震动。
我的最初接触弘一法师,得益于恩师李立新的接引。高中时候,恩师有一次在黑板上抄写了两首诗,其中一首就是弘一法师的歌词《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当时十分喜爱这词的意境,恩师极为推崇弘一法师,而我极为崇敬恩师,因此在我的脑海中,弘一法师的高大形象就通过恩师的绍介,树立起来了。当时我对佛教所知甚少,但是已经开始有了强烈的兴趣。如大多数人一样,我最初所喜爱的是禅宗。那时尚不知佛教中有律宗这一宗派。
后来很多年,我开始陆陆续续的接触一些禅宗的东西,由最初的禅宗的一些小故事,逐渐深入到禅宗所推崇的几本经典,尤其是《金刚经》,2005年和2007 年,甚至两次着笔注释《金刚经》,积累了差不多有十多万字的关于《金刚经》的文章,并发表在论坛上,因为我所学庞杂,写文章旁征博引,行文较独特,因此帖子成了热贴,吸引了很多喜欢佛教的读者,结识了不少比我修为深厚很多的朋友,在他们的指点下,我对佛教的认识开始逐渐加深。兴趣也逐渐成禅宗转向律宗。并为自己取了个法号弘律,志在弘扬律宗。但是生计所迫,整日忙于生意,学佛总是进一步退两步。
大概是在2007年,机缘巧合,在CCTV6看到了濮存昕主演的以弘一法师为题材的佛教电影《一轮明月》,得以再次了解弘一法师,当时对弘一法师出家后,其妻十分哀痛的去虎跑寺找他,问弘一法师:法师,你认为什么是爱。弘一法师回答:爱即慈悲。此一回答,深撼我心。我也曾思考过什么是爱这个问题,终究没有找到答案,但是在那一刻,突然有了知音之感。2007年,我结婚也已经有三年了,儿子两周岁,家事不遂心处甚多,生活压力很大,自认为对家庭尽职尽责,但总是与家人矛盾重重,自己颇为烦恼,因此对这一问题,十分关注。自那以后,我开始逐渐明白,我之所以总遭人误解,归根结底,还是自己不够慈悲。《大宝积经》中说“佛告弥勒菩萨言,菩萨发十种心:一者于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二者于众生,起于大悲,无逼恼心。”这经中,对于慈悲的解释,十分到位,无损害心,无逼恼心,才是真正的慈悲。大凡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相处,除非仇人相见或者十恶不赦之人,否则轻易不会生损害心,但是要无逼恼心则难,若要生无逼恼心,就要经常的换位思考,不做使人烦恼之事,这在家人之间,何其难也!因此佛家之六度之中,有持戒和忍辱,不持戒,必常有逼恼他人之举,不忍辱,则在他人逼恼自己的时候,必常生嗔怒与怨恨。长此以往,爱即成仇。
日期:2010-06-02 12:22:09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