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扯西拉——我的人生感悟和经商心得》
第5节

作者: 弘律
收藏本书TXT下载
  真正的幸福是什么?是内心无时无刻不在的安宁和快乐,心中无事牵挂着,人才能高枕无忧。最近卫生部公布了中国精神病患的数目,约为一亿人,重症患者1600万,舆论哗然,其实我并不觉得这个数字夸张,如果把那些容易内心焦虑的人也算进精神病患的范围之内的话,这个数字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的心理谈不上有多健康。抑郁症和强迫症几乎在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只是程度的深浅不一样而已。如果不能对自我进行救赎的话,超过九成的人一生将注定了与痛苦相伴随。叔本华说痛苦才是人生的主题,很多人对叔本华的观点趋之若鹜,因为在他们的人生体验中,的确是痛苦占据了绝大多数。但是这并非人生的本质,人本应该快乐轻松,内心应该清净自在。一个人以痛苦为乐,以痛苦为人生的主题,岂不是自虐狂?

  我们会郁郁寡欢?为什么那么多人的脸上布满了忧愁?真正的原因在于我们一直在追求我们并不心甘情愿去追求的东西,我们一直在被强迫着在他人为我们设置的人生轨道上前行。我们因为这些,放弃了我们自己的爱好,放弃了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那些本来可以让我们生活得十分快乐,但是却被毫不留情的剥夺走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两千多年前,老子发出这样的感慨。刍狗是什么?刍狗是古人在祭祀时用的牺牲品。我们都是造物主的牺牲品,是圣人的牺牲品,是功名利禄的牺牲品,是强大无比的群体思维的牺牲品,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被剥夺了独立自由的权利,因此也被剥夺了快乐生活的能力,我们不是牺牲品又是什么?我们是既是群体思维的牺牲品,又是自我的欲望的牺牲品,在我们的人生之旅中,这种种欲望折磨着我们,使我们不能自由自在的前行,我们一次又一次与真正的快乐忍痛告别。我们在内心深处宽慰自己:人生漫长,总有一天,当一切条件具备的时候,我是有机会去享受自己想要的人生的。

  人生真的漫长吗?当佛陀问弟子们,人命在几何时,弟子们给出了各种答案,佛陀只采纳了其中的一个——人命在一呼一吸之间,一呼一吸之间的生命才是我们的,一呼一吸之后我们是否还活着,完全要看上帝的垂青。如果今天我们不放下不应有的执着,去追求我们真正想要的人生的话,明天也许我们将永远没有这个机会。我们早已经习惯了活在别人的眼中,而不是为自己活着。这可怕的群体心理,这可怕的舆论氛围,彻底改变了我们的人生。


日期:2010-06-01 07:47:44

  人生真的漫长吗?当佛陀问弟子们,人命在几何时,弟子们给出了各种答案,佛陀只采纳了其中的一个——人命在一呼一吸之间,一呼一吸之间的生命才是我们的,一呼一吸之后我们是否还活着,完全要看上帝的垂青。如果今天我们不放下不应有的执着,去追求我们真正想要的人生的话,明天也许我们将永远没有这个机会。我们早已经习惯了活在别人的眼中,而不是为自己活着。这可怕的群体心理,这可怕的舆论氛围,彻底改变了我们的人生。

  我无意于与大众作对,但更不愿意与大众为伍。我需要的是我自己主宰的人生,不需要成为任何人,任何思想的傀儡。我行我索我快乐,走自己的路,瞧都不去瞧别人一眼。对一切所谓的成功和荣耀嗤之以鼻,绝不热捧这样的臭裹脚。如果一个人能够大胆的对自己说出这些话,能够勇敢的抛弃一切虚伪的人生把戏,能够义无反顾的走上自己喜欢走的路。那么他是被神祝福了的人,他们获得了自己的灵魂,因此也就获得了一个丰满的自我。除了物质,他们还会获得丰裕的精神成果。

  外在的世界,正如佛陀所言“世间无常,国土危脆”,时刻都处在动荡不安之中,人类的历史是一部风波不息的历史,当我们喟然长叹自己生不逢时的时候,让我们想想战争年代,想想饿殍遍野的年代吧!在那样的年代,人命危在旦夕,人人提着脑袋过活,早上走出家门,晚上也许就已经命赴黄泉。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我们怎样去抵御这样变幻无常的人世间?昨天我们还腰缠万贯,今天就一文不名;昨天我们还高朋满座,今天就众叛亲离;昨天我们还是人中龙凤,今天就成了人人唾弃的社会渣滓。

  成功,多么虚无缥缈的人生目标。如果放弃了这个虚无缥缈的人生目标,让我们随意的去做点什么,玩点什么,人生不是更有意义吗?

日期:2010-06-01 11:44:06

  今天六一儿童节,祝各位节日快乐!
  明末思想家李贽的《童心说》很有意思,值得一读,历朝历代,都不乏从群体中反叛出来的独立思考者。幸福的生活有很多相似之处,简单、朴素,有所为有所不为,自省,自律。不幸的生活也都有很多相似之处,愚昧、盲从、虚荣、自我强迫和自我压抑。
  在做事之前,树立个好的心态,有助于在今后坎坷曲折的生活中,抵抗来自内心的绝望和痛苦。
  浮躁是青年人的通病和软肋,也是那些元老们口口声声讨伐青年人时重要的借口,学会自省和沉静,一个人的事业就不难做起来,真正的人生幸福就不难找到。青年人倘若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且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他们的幸福指数会是最高的,因为他们经常会在自己的工作中找到由创造和发现激发出的淋漓尽致的快感。这后者是那些已经呈现出疲态和保守主义倾向的元老们永远无法重新获得的。


日期:2010-06-01 11:52:44

  青年人是最有创造力的群体,思想最活跃,所受的束缚最少,也是与时代前沿接触得最密切的一群人,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都达到了一个峰值,一个人过了三十岁之后,创造力和想象力就开始不可避免的在下降,过了四十岁之后,对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学习往往就表现得力不从心了。这是正常的生理衰退的过程。如果青年人没有把握好自己人生最宝贵的时期,没有真正的去实现自己的创造力,那么一生多少是值得遗憾的。到了中年之后,更会成为社会淘汰的对象,因为不具备任何可以与新生代竞争的资源和能力。

  佛经虽好,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在寺院中过着青灯古佛相伴的日子,在俗世中实实在在的干点事情,一样可以宁静、安详、快乐而又幸福的过好自己的一辈子。

日期:2010-06-01 16:28:43

  换个标题,效果果然不一样,我又不厚道的当了一回标题党,这也是群体心理学的一次应用。
  这个贴,我准备缓缓的去写,正文的内容都会在文档中先写好,系列而又连贯,不受任何人的回复影响,把它写得有条不紊。
  事非经过不知难,青年人的冲劲确实可嘉,但是心态上大多比较急躁,这在将来做事的时候很有害处,我宁愿花费更多的篇幅,更长的时间,在这个问题上谈得更透点,再去展开,即便此时此刻,他们热衷于赚钱,勇往直前,对这样的说教不屑一顾,但是终有一天,当他们奋斗的疲惫的时候,在焦虑中几近绝望的时候,会突然想起来,原来自己对社会的认识还不够,还需要回头来补补课,这时候这种枯燥无味的说教会起到很大的作用的。

  请大家原谅我的一如既往。

日期:2010-06-01 16:40:47

  《佛遗教经》、《佛说四十二章经》、《八大人觉经》,三者合而为《佛遗教三经》。汗牛充栋的佛经之中,佛遗教三经为三部难得的通俗易解,感人肺腑的经文。三经莫不如长者之娓娓长谈,恳切而实在,平易近人。三经为佛陀临终所说法,即将入灭的佛陀,恰如一轮明月,高悬在天,其临终慧语亦如皎洁月华,柔和静美,使人于悲恋之中,沫春风之教,受益无穷。

  初读佛遗教三经,即深为所动。历经人世沧桑后,再聆听慈悲佛祖这淳淳教导之语,不禁潸然泪下。佛陀先知先觉,自觉而觉人,留此遗教,接引后昆,真是我辈之福。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佛遗教三经对滚滚红尘,可谓知之甚深,千百年来,人世间历经轮回,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依旧不变的只有人性。读此三经,令人不禁浩叹号为高级智能动物的人类之愚痴,竟能历经千百年而一成不变,真不知人类的文明,究竟进化到哪里去了!今世众生的贪嗔恚痴,与两千年前的先民们,也没有多大区别。一叶障目,终生生活在痛苦的无明之中。这真是对人类智慧的一种莫大的嘲讽。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