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路上的990个怎么办》
第58节

作者: ljj196781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0-03-12 21:54:55

  6、李卫国是怎样成功的?
  1996年,李卫国在北京参加中国建筑防水材料工业协会年会。在会上,一位同行说,毛主席纪念堂漏水……听到这里,李卫国就冲出会场,直奔毛主席纪念堂。费尽周折,才找到纪念堂管理处。他的方案通过了严格的专家论证,他本人也通过了政治审查。工程费用200万元,李卫国不用国家出一分钱,他承担了这项工程。工程以过硬的质量通过了验收。李卫国在北京名声大振,人民大会堂、中华世纪坛、三峡清水江水电站等300多个国家重点项目的防水工程都由他做。

  一天中午,李卫国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新闻。新闻中提到:国家要建6000万平方米的储备粮库。李卫国把饭碗推到一边,拿出电话打了两个小时,最后才查到了那个项目的负责单位。晚上,他带上副总直奔郑州。从郑州回来,李卫国花了100多万元组织国家防水行业的专家对该项目进行论证。他承担了67个粮库的防水工程。
  建军评:李卫国为什么能抓住机会?
  一发现机会,他就“冲出会场”,就“把饭碗推到一边”,他下手最早,行动最果断。请记住:“先下手为强。”机会不属于最强大的人,而属于行动最快的人。
  机会像流星,往往是我们一楞神,它就无影无踪了或者早被别人抓住了。要想抓住机会,我们就得像李卫国那样,一发现机会就竭尽全力扑上去。

  要抓住机会除了速度最快,还得不惜一切代价。李卫国的奉献精神是他能够抓住机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他免费为毛主席纪念堂做防水工程,而且工程质量过硬,这种奉献精神为他做了最好的广告,给他带来了不知多少个200万元的回报。
  7、李嘉诚是怎能样成为“塑料花大王”的?
  一天晚上,李嘉诚在《塑胶》杂志上读到一则消息:意大利一家公司开发出了塑料花,即将投放市场。李嘉诚心中一亮,这难道不是长江塑胶公司大发展的良机吗?
  第二天,李嘉诚放下自己手中繁杂的工作,只身前往意大利“偷艺”。来到意大利,费了很大的周折,才在那家生产塑料花的公司找到了一份搞清洁的工作。

  一个香港大老板在意大利变成了清洁工!
  李嘉诚整天推着小车在各车间清理废品,他努力地观察生产流程,认真倾听有价值的谈话,一回到宿舍,他就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东西详细记录在笔记本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李嘉诚掌握了塑料花制作的工艺流程和技术要领,他购买了各式各样的塑料花,装了一大包,带着资料和样品回到了香港。一回到工厂,他就用重金聘请了几位塑胶专家开始研究开发具有东方格调的塑料花。不久,长江塑胶厂生产的塑料花上市了。凭借物美价廉的优势,李嘉诚在香港引发了塑料花热潮。李嘉诚并没有停下前进的步伐,大举进军欧美市场。到1959年,李嘉诚就成了世界著名的“塑料花大王”。

  建军评:李嘉诚速度真快,第一天晚上在香港得到消息,第二天就来到意大利;李嘉诚的行动真果断,一个大老板能放得下一切工作,远走意大利“偷艺”。正是果断和快捷,让李嘉诚抓住了发展的良机,一举成就了莫大功业。
  一次,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首席执行官兼总经理杰克·韦尔奇来中国讲课,一位企业的高级主管,听完课后,问韦尔奇:“您讲的内容,我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
  韦尔奇说:“那是因为你仅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
  能否把思想以最快的速度转化为行动,使得天赋差不多的人,在成就上产生天壤之别。
日期:2010-03-13 20:15:12

  8、盖茨是怎样抢到机会的?
  1974年,保罗·艾伦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介绍世界上第一台微型机的文章,他感到一场计算机的革命就要来临。艾伦急忙拿着那本杂志去找比尔·盖茨。看了那篇文章,盖茨与艾伦商量,共同创业。两人一拍即合。在随后的八个星期里,他们俩夜以继日地工作,用Basic语言编出了一套程序。他们带着程序走进那家微型计算机生产厂家,与厂家签订合同:厂家付给他们3000美元,以后每出一份拷贝再付30美元的版税。1975年,微软成立,比尔·盖茨任总经理,保罗·艾伦是副总经理。

  建军评:机会是有限的,有多少人瞪着眼睛寻找机会,机会一出现,大家同时看到它;但只有最拼命的人,才能抓住它。
  可以肯定:在1974年,最先读到那篇有关微型机的文章的人,绝对不是艾伦;看过文章的人很多,其中技术水平最高的,也不是艾伦他们;意识到那场计算机革命即将来临的人很多,可为什么微软没有在其他人手中产生?
  因为盖茨和艾伦一发现机会就拼命地抢夺。把握机会是需要拼命精神的。拼命精神可以使后起者超过先行者,可以使技术水平低的人战胜强大的对手。
  阿姆兹·普雷姆吉,印度IT业的领袖,《福布斯》杂志评出的全球10位最有影响力的富豪之一。1977年,普雷姆吉发现计算机市场具有巨大的商机,抓住IBM撤离印度的时机,集中全部精力和财力主攻软件市场。当年投入的200万美元现在已经增长到72亿美元。他坚信:“好的战略只是成功的1/3,更重要的是抓落实。”离开了行动,再好的战略也毫无价值。
  9、哈默是怎样后来居上的?
  当年,许多大公司已经注意到南方对姜汁酒的需求量会大幅度增长,也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准备:有的囤积居奇,有的哄抬价格,有的大量收购生姜。当时,哈默正在经营制药厂,得知这一消息,就去南方进行了一次考察,他发现生姜价格正在暴涨。他立即派采购员到印度、斐济群岛等几个向美国出口生姜的国家,买下了生姜,数量极大,以至于垄断了美国的生姜市场,很多大商号也得从他那里买生姜。

  建军评:发现南方对生姜的需求量大增最早的人不是哈默,行动最早的人也不是哈默,但在生姜市场上,最大的赢家却是哈默。
  快速行动不是盲目行动,而是把力量集中到关键处,力求掌握竞争对手的命运;快速行动不是跟着别人跑,而是独劈蹊径,达到独占鳌头的境界。
  怎样让快速行动产生最好的效果?
  让我们再看一则实例吧:
  上世纪,在美国西部大开发时期,东部一个小镇有两个青年鞋匠比尔和查理各拿着5000美元,到西部寻找机会。事情就是这样巧,他们都把目标锁定在西部同一个小镇——比灵斯,他们都要在比灵斯办一个鞋厂。
  比尔认为只有赶在查理之前到达比灵斯,才能抢占最好的地方,为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比尔租用一辆最快的马车直达比灵斯,马上在一个繁花地带租下厂房,招聘员工,组织生产。这时查理还徒步走在路上。他与同行的人们聊天,观察人们脚上的鞋,问人们喜欢什么样的鞋,他整整走了一个多月,也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调查研究。到达目的地,查理在偏僻的郊区租下了厂房……

  比尔生产出精致的鞋子,以最快的速度就进入了市场,力求独占市场。这时,查理的工厂还没有开始生产呢。可是比尔的鞋严重滞销,仓库里堆满了鞋。这个小镇似乎是一个大工厂,到处都是在建项目,打工者比当地人要多出几倍。这些打工者不讲究漂亮,只求实惠,他们需要的是耐穿的鞋子。查理生产出一种非常耐磨的鞋,深受打工者的喜爱,销售异常火爆。比尔的工厂开始仿制查理那样的鞋,很快也生产出受打工者欢迎的产品。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让两个制鞋厂限入困境。

  为了摆脱危机,比尔不得不大量裁员,克扣工人的工资。劳资双方矛盾尖锐,经营越来越困难。只得申请破产。
  查理真诚地与员工协商:“我理解大家的难处,如果有人能够找到更好的去处,可以多领几个月的薪水,我欢送你们;等咱们公司将来发展壮大了,我真诚地欢迎你们回来。如果愿意留下来与我共渡危机,暂时不领薪水,只领少量的生活费。危机过后,我加倍偿还,工资和福利将大幅提高。”由于查理在平时总是极尽所能地帮助有困难的员工,大部分员工留下来,还为公司集资近一万美元。
  危机过后,查理履行了自己的诺言。采取高工资、高福利策略,大大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事业获得了大发展。
  快速地行动不是一味地求快,而是在找准切入口之后,再疯狂地行动。快速行动的前提就是调查研究,选准切入口。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