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早年在外企打工,后创立企业,再做经济研究,后读哲学,接着看历史,涉猎广泛,无一精通,所谓三脚猫是也,却让我有机会把所有的事情融会贯通,看清中间的联系。我们的世界其实并不古老久远,人类社会也没有进化到一日千里,人性美好。这三千年以来的事情总是周而复始,重复以往的故事。
周朝其实是一个家族企业,创始人从西部一个小地方千辛万苦打拼,积累财富和人才,终于拓展市场到了全国。这个时候,他像所有的私营业主一样面临一个问题,怎么管理和拓展整个王国。那个时候没有上市公司,没有职业经理人体系。他采取了诸侯分封策略,把全国割裂分封了数百个大小诸侯。
今天几乎所有的私营企业都采取了这种方式来拓展市场。
这种方式的背景是,人心叵测,没有人不是自私的,如果在各地开办分公司,就面临控制问题,是不是会贪污、会偷盗、卷款潜逃、开发市场的积极性、大笔投入等等。而诸侯式的开发模式,是各地诸侯自行开发市场,承担风险和成本,当然也享受利益的最大化。只要上交一部分利润就可以,这种方式很快就可以打开市场。
问题在于,这些诸侯开拓市场之后,就脱离了总公司的掌控,产生利益纠葛。各地诸侯开始扩张吞并,总有一天把天子也灭了。
当年我出道做生意,做法也是充当某个大公司的区域承包商,分散在各地的,类似我这样的承包商三十多人,仅仅用了两年工夫就把一个区域品牌做成了全国品牌。但是接下去就面临利益分配的问题,这个企业总部意识到了未来的问题,试图采取秦朝的郡县制,开始削藩。遭遇激烈抵抗,没有一年,这个企业在全国市场就崩溃了。
所以当周灭亡,秦采取郡县制,灭亡;汉采取诸侯分封制,派中央代表人监控,灭亡;经三国时代,晋、唐等时代,历来中央和地方势力周而复始的争斗。直到宋朝,文官治国,才彻底解决了诸侯分封制的问题,同时产生另一个问题,大量功臣王侯的后代不工作,为国家所养,持铁券,世袭罔替。沉重的财政负担,最终导致北宋王朝衰弱,为金所灭。
话题扯远了,以后我们在叙后面的故事。
所以,从诸侯在各地立国,生存和扩展的需要,带来勃勃生机,从王侯到底层,人们在各个领域展示才能。而王族很快就明白商业发展对国家的命运影响,各国开始大力扶持商业,即使是在各国战事频繁时,各国之间也保持了商业通道的畅通,达成默契。
其中,郑国与商人集团立约,相互支持,我们接下去就从郑国商人开始讲述传奇故事。
日期:2010-01-20 21:42:46
钱尘往事--春秋战国的自由商人-郑商盟誓
周朝这个家族企业传了几百年,也算长命,但是嫡系子孙里总有那么几个混蛋,周幽王就是最混的一个。像那种为了取悦妃子,烽火戏诸侯的事情就是他做的。他的叔叔郑桓公,郑国的始祖,掌管周朝户籍和土地,也就是今天的国土资源部部长,心中忧虑,把掌管王室图书馆的太史伯,也就是记载王室史册的老师傅,请到家里问:老爹阿,你看周朝还撑得住吗...
太史伯说:周幽王太混蛋了,我看要完蛋了。
郑桓公问:那怎么办呢...
太史伯说:你找个地方做退路吧,太平洋中间有个夏威夷不错,不过给老王占了;齐国是姜子牙的后人经营,也不太好伸脚;楚国人蛮横,上有九头鸟,下有湖北佬,我看也算了;西边人吃羊肉,性子比较粗鲁好斗,也不是好地方;河南那里有两个国家,国王都比较贪婪,老百姓不喜欢他们,你花点钱问他们买地,回头灭了他们,那地方就是你的了。
郑桓公非常钦佩太史公:我看出了老王以外,就是您比较了解天下形势了。
那两个国家一个叫做虢国(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一个叫做郐国(在今河南新密市东南)。
郑桓公向周朝的商人借了很多珠宝金钱,去向两个国家买地。两地的国王一看是国土资源部的部长出面,而且土地转让费不少,就卖给郑桓公许多地,以满足财政支出,刮老百姓实在太狠了,已经没钱了,真是及时雨啊。
郑桓公后来死于西周末年的暴乱。
郑武公即位,与秦、卫两国拥立周平王,并东迁至洛阳。这里面提一句,秦是非常愿意周东迁的,因为让出了地方给秦国。
这是西周--春秋战国的开始。
郑武公因为拥立周平王东迁,获得了中央政府的嘉奖,并获得虎牢关内的地盘。在东迁过程中,郑武公灭了上面的两个小国家,正式拥有了河南北部和中部的大半地方。
为了发展国内经济,同时也感谢当年商人借钱给郑桓公,郑国与商人盟约:你勿我叛,我勿强贾,毋或强夺,尔有利市宝货,我勿与知。
商人不背叛郑国,郑国保护商人的私权;商人在市场上自由买卖,国家不干涉市场经济。
这是上面盟约的核心内容!
日期:2010-01-23 20:26:53
春秋战国的自由商人--郑商盟誓2
郑武公是一个杰出的国君,他在郑桓公之后奠定了郑国的商业和政治体系。但是政治的变化很快,突然间,周朝拿回了赐给郑国的虎牢之地,这样就迫使郑庄公迁徙国度到新郑。
战事的频繁和迁都的劳累造成这位老弟没多久就翘辫子了,此时国都还没造成。接替他的时郑庄公,这个时候由于商业发达,教育兴盛,农业也兴旺,郑庄公屡屡对外战争,赢得春秋小霸的声誉,甚至于齐国这样的大国也跟随郑国一起进退。
但是,老王认为他为郑国带来的灾祸,战争消耗了国力,也树立无数的敌人。
继承庄公位子的是公子忽,一位道德高尚但却没有治国能力的人。举个例子,他曾经轻易的拒绝了齐国的提亲,要知道政治上的联姻可以保证统治基础的稳定。
结果导致之后十几年周而复始的政变,公子忽也两次上下台,第二次被下臣用箭射死了。
在一个威权体系下,上层的不稳定,造成商业的不稳定,郑国的经济一落千丈,萧条到城门口居然在白天有蛇斗殴,城外的蛇和城内的蛇在门口打了起来。你想象得出上海外滩有蛇打群架没人管的情况吗...不会,一会儿就被车子都压扁了。
其后值得一提的是郑文王,与他的名字相符,他是个文气的人物,能忍,是个老狐狸,和各国相处的都不错。给国家带来了长期的安宁,在他四十五年的统治时间里,郑国的商业和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我有时候横向比较,想起了日本德川家康,和郑文王有些类似。德川家康武功并不出众,但是他能忍,忍到同代的织田信长死去;忍到丰臣秀吉魂归西天,然后又等到丰臣秀吉的儿子统治期间内讧,才出马舒舒服服拿下江山,树立三百年德川幕府。
现代中国的无数精英中,我看周总理有这样的雅量,可惜他不是第一把手,否则中国的浩劫会少很多。
话说回来,郑国当时所处的位置在河南腹地,你翻一下地图就会发觉:右边是山东--齐国、左边是陕西--秦国、上面是河北---晋国、下面是湖北--楚国,可以说周围都是大国,全部怀虎狼之心。
所以,郑国能够维持四百年的江山,可以说商业拯救了它。许多时候,各强国为了保留一个国际贸易的通道,没有刻意的去消灭郑国。
郑国本身没有什么特产,所以也起到了一个国际贸易转口之地的作用。
但是战争的威胁时常存在,这个时候就发生了两个商人救郑国的故事。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