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以前虽没有练过气功外道,归依三宝之后,有什么因缘,譬如说做生意的并没有发财,或者原有病的病并没有好,他就怀疑归依三宝到底有没有灵感,疑心一起,遇到了外道,甚至信外道去了,练气功,或者求外道做祷告去了,这样子做,果报是很严重的。《地藏十轮经》里有一段文,“谓若有人,或受三皈,或受五戒,于佛法僧,而起疑心,或皈外道,以为师导,或执种种若少若多吉凶之相,祠祭鬼神……如是名为非根本罪,亦非无间,而生极重大罪恶业,近无间罪。”所以说,皈信了三宝之后,绝对不能再去盲目信从外道修什么外道气功之类的法了。近无间罪,就是说这个罪与无间罪是相近,受的苦报也是和无间地狱差不多的。
有的人信了三宝,总希望归依之后立即见效,譬如说他身有病苦,归依三宝之后,总希望病就很快地消除了。但是实际上归依三宝,就要明白法宝里的业果缘起。病从何来?大多是过去杀业,伤害众生,不敬三宝,毁谤三宝,不孝父母等等原因而来。归依三宝之后,得到了加持力,巳使你病减轻,依靠法宝,明白善恶业果,断除杀业等害病之源,佛菩萨又慈悲告诉我们很多忏悔方法,依之而行,精勤不撤,必能见效。
归依三宝,核心是法宝,首先是要明业果。业果是客观的规律,掌握了业果,就知道苦果是由烦恼造恶业而来,乐果是由善心造福业而来,无漏解脱果,是从修无漏道得离系果而来。这样你思想行动就有了标准,自行取舍,善的、无漏的要取;恶的要舍,是非常理智,合乎科学的,不是盲目迷信。求鬼拜神,希求奇迹,照这样去做,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全文见博客
日期:2009-11-20 17:50:50
金钱不是万能的
按照佛说的去做,生活、金钱都不会给我们的修行带来违缘;否则,假如不会协调解脱和生活之间的冲突,很多人就会迷惑困扰,掌控好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美国《新闻周刊》曾经提出过一个问题:“金钱与幸福,哪个更重要?”
大家想想,如果让我们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会怎么回答。
释迦牟尼佛早在2500多年前就回答了:幸福才是最重要的,金钱并不重要,仅靠金钱是不可能让人类满足并从中获得幸福和自由的。但大多数人却认为,没有金钱,就不会有幸福,金钱是决定幸福的关键所在。
当然,除了极少数人以外,一文不名的人当然不会觉得幸福,但是否很有钱就很幸福了呢?不是,金钱绝对不是万能的!
在一些贫困地区,物质极端匮乏,贫穷的人们与发达的物质生活之间有着很大的距离,人人都想摆脱穷光蛋的生活,都认为如果有钱,就可以解决一切。虽然每个人都知道人死的时候什么都带不走,但只是为了在走之前自己过得幸福一点,大家都会拼命地为之奋斗不息,力图拉近自己与优裕的物质生活之间的距离。
然而,当真正有一天距离缩短之后,人们的幸福指数并不会随着物质的发展而增长。比如说,在北欧等很多西方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国民福利非常好,人们应有尽有,什么都不缺,但这些国家的自杀率却异乎寻常地高—据世界卫生组织1994年公布的自杀率得知,芬兰、瑞士、比利时、丹麦、瑞典等国的自杀率均位于世界前十位。对他们来说,金钱、物质等等就不是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重要了。虽然大家都过着富裕的生活,但很多西方人却并不快乐幸福。这一切表明,物质财富与幸福快乐之间并不是成正比的。
日期:2009-11-21 09:15:55
尤其是末法时代,作为上师一定要广传佛法,因为不懂佛法的人太多了。当然,弘法也不一定非要有上师的头衔,一般的居士和出家人也应义不容辞。
因为佛法是大家的如意宝,并不仅仅是几个上师的,凡是想护持佛法的人,对此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因缘成熟的时候,即使你没有“阿阇黎”这种称呼,也应当尽己所能地饶益众生。哪怕路上遇到乞丐给他一毛钱,让他念一句阿弥陀佛,也是弘扬佛法的行为。因此,大家平时对佛法要有维护之心、弘扬之心!
——《前行广释1》
日期:2009-11-22 11:52:37
与那些历尽艰辛却依然贫困潦倒的人相反,有些人根本不需要任何勤作,一切财产都是不劳而获,无财不需要寻求,有财不容易耗尽,无论到哪里,受用都会自然现前,就像《入行论》中所说的“由行所思善,无论至何处,福报皆现前,供以善果德”一样,这就是在感受往昔所积累的福德的果报。
人和人的差别就是这么大。甚至同一个家庭的兄弟姊妹的命运也截然不同:有些历经艰辛却贫穷度日,有些未加勤作却财源滚滚。这样看来,我们不得不承认今生的苦乐跟前世的业有关,否则根本无法解释这些现象。很多人说苦乐都是“命”,但我们对所谓的“命”深入分析,除了佛法的因果律之外也没有其他的。现在有些人不懂因果,总是怨天尤人,有的抱怨父母,有的抱怨领导,有的抱怨政策不好,有的抱怨老天爷。其实这种心态是不对的。如果这些人知道自己前世造了什么业,肯定会心平气和的。佛经中讲得很清楚,“施心无所逆,于财无吝惜,信解诸佛法,生生获财富”,如果前世不违逆求乞者的心意,并且对所施物不生吝惜,后世自然会获得财富。如果前世没有积累资粮,父母再好,领导再关心你,政策再优越,自己也不可能获得财富。
以一个比喻来说明此理:只有在田里播下种子,才会有五谷丰登的好收成,如果没有在田里播下种子,再怎样辛勤耕耘也终将一无所获。同样的道理,要成为富裕之人,必须上供下施,如果没有积累资粮,只是拼命地经商、务农、打工,怎么可能成为富裕之人呢?
《杂宝藏经》中有一则公案:以前有兄弟二人,他们的生活很贫困。哥哥让弟弟去种田,他自己每天到神庙祈求毗摩天,希望天神能赐给自己财富。有一天,毗摩天变成弟弟的样子来到哥哥身边,哥哥责怪他:“你为什么不去种地,到这里来干什么?”天神回答说:“你在神庙日夜祈祷,希望发财,我今天想效仿你。”哥哥说:“你不去老老实实种田,怎么可能收获庄稼?”天神反问道:“真的要种田才能有收获吗?”哥哥不能回答。这时毗摩天现出天身,告诉哥哥:“你往昔没有布施,所以很贫穷,现在你求我又有什么用呢?就像即使祈祷百千万天神,希望冬天的庵婆罗树能结出果实,这终究是不可能的。你也是这样,以前没有修因,现在即便向我希求财富,我也没办法帮你。”现在有些佛教徒很想发财,天天抱着财神像苦苦哀求,当然有信心非常好,也许财神真的会出现,但财富会不会出现很难说。财富与福报有直接的关系,这些人如果想发财,应该去作一些功德,若能在殊胜的对境前作功德,即生也可能会成熟果报。
以上从正反两方面详细分析之后,对于“辛勤如山王,不如积星福”的道理,我想每一个人都应该能接受了吧。
既然今生的安乐来自前世的积福,那么同样,来世的安乐也取决于今生的积福。人不是活了这辈子就完事了,如果没有从轮回中解脱,这辈子之后还有无数的生世。因此,如同要为明天的生活有所准备一样,我们也应当对后世有所准备。除了噶当派古德那样的修行人外,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贫穷,谁都愿意成为富裕之人,拥有比较丰裕的财富时,可能都会有一些舒心的微笑。因此,如果想避免来世贫穷的命运,现在就一定要广积福德,不管再怎么困难,也要想尽办法积福,如果现在不努力,死后想积福也来不及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