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交流》
第11节

作者: 佛教徒居士
收藏本书TXT下载
  自我的基本性质就是对于它自己的一种坚固和持续的感觉,还加上了一种持续的不安全感。对于不安全感的立即反应就是期待和恐惧,而自我的期待和恐惧是没有穷尽的、难以满足的、困惑的、有系统的、紊乱的、有次序的、逻辑的、疯狂的、理性的(在一大群不合理之中)、狡猾的、感性的,以及鬼鬼祟祟的。
  自我几乎能够将任何事物都转为己用,并用一切方法为自己辩护,甚至应该摧毁自我的老师和教法也被利用了——自我被自己充满了,没有任何其他的东西能够进得去。虽然自我伪装开放的态度,但真正的开放根本不可能,充其量它只能伪装、模仿、代表,使别人相信以及减少个人色彩。
  自我能够天花乱坠地谈“无我”,利用无我作为自己的装饰——自我扭曲了一切事物,它因为谦卑地表现而生起骄傲,为了感觉优越而表现慈悲,教授佛法是为了感到学富五车,假装慷慨的目的是为了夸耀财富。自我也可能是一位伪装大师,例如,当面临严重威胁时,为了保护自己,自我就会很有技巧地穿着敌人的制服,也许出家或闭长关,而它会利用闭关这段期间去舔拭自己的伤口,出关之后变得更强壮、更狡猾。

  从自我的观点来看,成功或失败,完全决定于它是否能用自己的观点来解释某件事。佛陀所谈的“成佛”,对自我来说,可以说是完全地失败。因此,我们宣称要追求的成佛,根本不是真的成佛,而是“自我的成就”;从自我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更微妙、更宏伟的成功。
  这一切是否代表了整个情况已经无可救药了呢?并不是这样的,这只是表示,因为愚昧,你错误地相信自我就是你,而你就是自我。那个你认为是自己的东西并不是你,只是一种幻相,由于迷惑,最初你误认它是你自己,然后又浪费一生来满足它、让它快乐,这样的企图才是唯一没有希望的。这就像除非你知道自己在作梦,否则无法逃出梦的陷阱一样——要让自己解脱,你必须明白自己的错误,然后从其中醒悟过来,事情就是这么简单,也是这么复杂。

  日期:2009-08-04 22:20:16
  第一章正确的见地
  第一节见地
  在讨论正确或错误的见地之前,首先要知道什么叫做“见地”,以及为什么任何哲学、
  宗教或意识形态都须要有某种见地。简单地说,见地就是你如何看待事物。不论觉察到了没

  有,我们都有某种见地,也就是我们心中对于事物是如何如何的一种看法,这使得我们能够
  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看待这个世界。
  除非哲学或教义能有自己的真理地图,否则就无法告诉你如何才能达到它所设定的最终
  目标,它顶多只能送给你几种不同的车子,让你在一堆没有街名的迷宫中行驶。这就像是去
  找一位以全盘医理来治病的医生,或者去找另一位只根据你的某些症状就随便从柜子上拿些

  东西给你的医生之间的差别。
  假设你约定某个时间去应征工作,一位在那家公司的好朋友警告你,主持面谈的人很敏
  感;你知道主考官很敏感,因此知道在面谈时该如何应付他——要是没有这种消息,你就只
  能盲目地处于那个状况之中了。
  有些方法或许很刺激、震骇、富有异国情调又多采多姿,这些方法也能够产生许多结果。
  但是,没有基本的见地,你就不知道现在位于何处、目标是什么以及如何达到目标,而没有

  基础和目标的方法,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廉价娱乐而已!今天有许多自称是老师的人,提
  供许多缺乏基本见地的修行方法,却根本不知道它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在序文里,我们讨论过自我的见地以及自我如何看待事物。自我以它的见地为基础来决
  定:这是美的,这是丑的;这可以滋养我,我要它:这是个威胁,我必须避免它。这些决定
  创造出某些模式,使我们在特定状况下,以有条件、特定的方式来感觉、思考、回答、行动

  和反应。接着,自我就把所遇到的状况加以粉饰修改,使它能够并入这些模式中,进而证明
  了自我观点的正确性。奇怪的是,自我根据自己的观点作为修行的途径,它经常思考、分析,
  时刻注意自己的观点。这样的修行结果,产生了数不清的行动去追求自我见地所认可的成就
  或证悟。
  我们一直都是不假思索地接受自我和它的模式,它们从开始就很健全,今天一样这么有
  力和根深柢固。但是依照佛教的哲学来看,任何事物都是由因、缘所产生的,因此,自我和
  它的模式,也只是经过不断训练、不断滋养的因、缘下所产生的结果。所以,当一个弟子向

  老师抱怨,为什么精进修行十二年还是烦恼炽盛、大乐仍旧遥不可及时,老师反而觉得好笑
  ——如果学生灵性修行的努力程度能有进修自我的一半,那么他们在短时间内就成佛了。
  虽然我们已经花了很长的时间来发展自我,但是只要对于“无我”有一点了解,就能够
  切断自我的多重面具,而发现:在自我的面具下,什么都没有!知道了这一点,真令人振奋:
  自我是个道地的大骗子,它没有真实存在的本性,只是一堆假扮成某人的面具;无我才是我
  们真正的状况,面具可以拿下来——没戴面具根本就没有面具可拆。
  “见地”永远要依靠持有见地的人。见地是你所立足的那个平面,见地是你决定如何看

  待事物的标准。广义上来说,见地可分为两种:传统性的见地与理论性的见地。
  建议搜索阅读——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日期:2009-08-05 08:31:09
  大家一定要坚信超越世间的瑜伽现量的无欺存在,只不过它远远超越了我们的境界,凡夫人很难领会罢了。其实,现在世界最大的可悲,就在于很多人只承认肉眼看到的东西,除此之外的甚深境界一概否认。大成就者们的境界与业力深重、烦恼众多的凡夫人的境界,当然有很大的差别。
  比如观无常,凡夫人只是以分别念想一想而已,大成就者却是现量照见事物的实相。表面上看来大家都闭着眼睛在观,实际上却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别,这就像病人与好人有很大差别一样。我们能不能只相信病人的见闻觉知,而不相信好人的见闻觉知呢?当然不能。

  所以,大家一定要通过闻思经论,从而对超胜的境界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 ——《般若妙瓶·解义慧剑》2009年8月5日
  日期:2009-08-05 08:45:17
  我们的五官接触到的事物都是真实的吗?
  眼睛极不可靠:只能看到可见光范围的光显物体,而且距离还要适当。如黑暗中不能见物,而且x-光、红外光线等皆不能见故。
  耳朵亦然,听不到超声波、电磁波等等~~~
  身体感受不到电磁场、电磁力等等的作用。

  ......
  这些后来被科学证明,那么轮回会不会在未来被科学证明呢?
  物理学中渐渐发现原子可分,看看原子的空间模型——电子入小米粒,原子核如乒乓球,而原子形体如足球场.......
  继续分析——分到微子,再分,再分
  最后质能互换啦
  其实我们所谓的“物质世界”其实是空无的——所以以梦境譬喻很恰当的
  但是这个空,远不是伟大佛教所揭示的空性——明空不二,缘起性空,性空缘起

  这些,说了你又哪里能懂得呢?
  所以要从基础学习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