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咀嚼人民币:品尝亦升值亦贬值的中国味道!》
第6节

作者: 辉煌的泡沫
收藏本书TXT下载
  犹豫了很久,还是提个建议吧:按照传统市场经济学理论,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有三至六个月的进口额度即可,若为一年则绰绰有余。把这个理论延伸到个人和家庭,按人均GDP为2.5万人民币现折合3700美元来参考,个人的“外汇储备”为3000美元----节衣缩食可应急两年----不失是个保险、稳妥之举。至于黄金,除了传统和惯性及中国式的疯狂(我没有批判《货币战争》的作者啊),没有任何大国的信用支持啊;再说黄金变现能力差,在中国谁信你手中的金条哪?


日期:2010-02-28 22:20:11

  为什么要有应急的准备呢----全民的恶性通胀预期呀!应急而已,即使人民币汇率引发的“战争”全面失败,经济动荡个两三年,一切又归于平静-----中国民众拥有一流的忍耐力!这忍耐力来自何方:民众的愚昧、自卑?统治集团的狡猾的行政手段?政府的透支了又继续透支的信用?

日期:2010-03-01 17:29:07

  第四章 人民币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感慨的说:人民币一出生就是“弃儿”。它没有超凡脱俗的独立性;它没有真实表达经济活动的机会;它没有正常输出自身价值的方式;它没有被世界广泛承认的信用;它甚至都没有健康的流通功能------这就是我们手中的人民币,交织着爱与恨、无奈与恐惧、悲欢离合而又孜孜不倦的追求! 先说说人民币对经济活动的表达吧----即极有争议的GDP,中国GDP的高增长得益于两个概念:家庭和农村劳动的货币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民养只鸡,自己杀了吃了,没和人民币发生关系,但把鸡到集市上卖了,换成了人民币,就“货币化”了,GDP就增长了。假设:一个裁缝一天生产一件衬衫,在衬衫厂100个农村女工通过流水作业一天可生产1000件平均每人10件(这个故事后面还用哦),瞧,“劳动生产率”提高了,GDP又增长了。呵呵


日期:2010-03-01 17:51:13

  于是,“人口红利说”是个伪说:劳动力在农村的劳动与在城镇里的劳动没有本质区别,但换个地方却可以实现“货币化”,何来的红利?如果中国GDP的平均增长率按12%算,这“货币化”的贡献率不会低于4%(笔者按四分之一算,凭感觉呀,没数据),显然这种增长已走到了头,甚至逆转。

日期:2010-03-01 23:00:09

  与“货币化”相比,“劳动生产率”简直就是魔鬼了----在中国,它创造了“嗜血的GDP”。再讲个故事吧:一个切墩儿一天能切20盘土豆丝,用土豆挠子和菜刀,挣20元。后来引进了资金和技术,电动机器替代了菜刀,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一天能切50盘土豆丝。而老板认为切墩儿轻松了,每盘只给0.5元了,切墩儿挣了25元,心里不平衡,于是用土豆挠子时就故意很浪费资源,老板不高兴辞掉他换了个不会刀法的劳动力,每盘0.3元 ,因为老板是让利促销才卖掉50盘呀,那钱都哪去了呢?哈哈,中国的GDP越增长就越嗜血成性啊!


日期:2010-03-01 23:26:00

  话说回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GDP增长还是有4%的(估计)贡献率的。再加上真实通货膨胀的8%可就是16%了,与人民币的增发量年平均17%还差1%,这1%可能才算创新呀!而GDP的增长是12%啊,这里有隐衷,反正不是人民币被扭曲了就是GDP被扭曲啦。哈哈,想象力呦!

日期:2010-03-02 12:38:44

  第四章 人民币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感慨的说:人民币一出生就是“弃儿”。它没有超凡脱俗的独立性;它没有真实表达经济活动的机会;它没有正常输出自身价值的方式;它没有被世界广泛承认的信用;它甚至都没有健康的流通功能------这就是我们手中的人民币,交织着爱与恨、无奈与恐惧、悲欢离合而又孜孜不倦的追求! 先说说人民币对经济活动的表达吧----即极有争议的GDP,中国GDP的高增长得益于两个概念:家庭和农村劳动的货币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民养只鸡,自己杀了吃了,没和人民币发生关系,但把鸡到集市上卖了,换成了人民币,就“货币化”了,GDP就增长了。假设:一个裁缝一天生产一件衬衫,在衬衫厂100个农村女工通过流水作业一天可生产1000件平均每人10件(这个故事后面还用哦),瞧,“劳动生产率”提高了,GDP又增长了。呵呵

  于是,“人口红利说”是个伪说:劳动力在农村的劳动与在城镇里的劳动没有本质区别,但换个地方却可以实现“货币化”,何来的红利?如果中国GDP的平均增长率按12%算,这“货币化”的贡献率不会低于4%(笔者按四分之一算,凭感觉呀,没数据),显然这种增长已走到了头,甚至逆转。
  另外,仅为这2亿流动人口的转移,而且是时间比较集中的“大迁徙”---造就了铁公机---造就了“腐败的人民币”,但却毁掉了固定资产的商业效率,“货币化”的社会代价十分沉重!由此可窥见一斑。
  与“货币化”相比,“劳动生产率”简直就是魔鬼了----在中国,它创造了“嗜血的GDP”。再讲个故事吧:一个切墩儿一天能切20盘土豆丝,用土豆挠子和菜刀,挣20元。后来引进了资金和技术,电动机器替代了菜刀,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一天能切50盘土豆丝。而老板认为切墩儿轻松了,每盘只给0.5元了,切墩儿挣了25元,心里不平衡,于是用土豆挠子时就故意很浪费资源,老板不高兴辞掉他换了个不会刀法的劳动力,每盘0.3元 ,因为老板是让利促销才卖掉50盘呀,那钱都哪去了呢?哈哈,中国的GDP越增长就越嗜血成性啊!

  话说回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GDP增长还是有4%的(估计)贡献率的。再加上真实通货膨胀的8%可就是16%了,与人民币的增发量年平均17%还差1%,这1%可能才算创新呀!而GDP的增长是12%啊,这里有隐衷,反正不是人民币被扭曲了就是GDP被扭曲啦。哈哈,想象力呦!
  小结:人民币对中国经济活动的表述失真!即没创造那么多“钱”,可却引起了各方的觊觎和不满。

日期:2010-03-02 13:51:00

  我们再来说说人民币的价值吧。对于货币的发行人,货币的价值就是与它对等的实物商品和服务的价值,他们应该基本吻合,否则要么通缩,要么通胀。人民币显然采取的是通胀的路径,甲方小心翼翼一直采取一种“边缘”的方法操作即广大民众所能够忍受的极限的边缘。但如前所说人民币所表述的虚高的GDP引起了多方的觊觎,至少甲方和乙方在这个利益中产生了明争暗斗,人民币的超发导致了人民币内在价值的贬值,成为必然。全社会形成了恶性通货膨胀的预期,导致了甲方必然采取行动,来掩盖人民币内在价值的缩水。于是在2005年决策层主动激活了股市——寄希望于股市收编一部分超额的人民币并找机会剿灭之,哈哈。但乙方在尝试瓜分GDP增长的好处时,歪打正着的寻觅到了房地产业这个创造人民币的工具,甲方也出于吸纳超额的人民币的动机而半推半就,于是商品房价格自然会如脱缰的野马。

  股市这个蓄水池的流动性已经凝固了,但房市(房市总价值约一百万亿人民币)这个蓄水池已经演化成堰塞湖——随时溃坝的堰塞湖。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