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争霸----人性的较量》
第20节

作者: 小学―未毕业
收藏本书TXT下载
  说吴国军队来了,现在的郑献公慌了,便和大臣商量着将囊瓦交给吴国,听到风声囊瓦自知此次难逃一死,无奈之下选择了自杀。
  然而囊瓦的死兵没有解除郑国的困境,因为这个死结在十几年前都打上了,就是太子建死的那一刻。

  献公看到囊瓦死了吴国并没有退兵,才想到此次或许郑国真的要亡了。
  人死不能复生,可以将活着的囊瓦杀了,可到那去找一个活着的太子建交给伍子胥。
  同样也是一个人的出现解决了郑国的危局,那就是当初渡伍子胥过河的老渔翁的儿子。
  至于他儿子是如何得知自己的父亲救过伍子胥的,我想最有可能的一种情况就是像伍子胥这样一个名人他的事迹当然会被大肆渲染,当然也会传入那个老渔翁的儿子的耳朵里。
  第二种可能就是郑献公以及他的那帮大臣们想出的主意,找个人冒出老渔翁的儿子。

  总之郑国渡过了这样一场危机。

日期:2010-07-30 02:18:34

  第十一章:申包胥的信念
  伍子胥仇报完了,另外一个人也该出场了。
  就是在伍子胥逃跑的路上碰到伍子胥的申包胥, 在历史上申包胥的知名度远远低于伍子胥,他所代表的精神值得却我们去深思和学习。
  两种代表着不同精神的人却享受了不同的历史待遇,不知道历史为何厚此薄彼,或许与中国这样一种文化氛围有着莫大的关系吧。
  当吴军来的时候,囊瓦跑了,沈尹戌战死,在子西的领导下申包胥以及众人开始收拾这个烂摊子,最后楚国还是被吴国攻破,昭王流亡,申包胥也逃了出来,跑到了深山里去隐居。
  直至后来听说伍子胥毁了楚国的宗庙,鞭了平王的尸,此时的申包胥再也坐不住了,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不是怨,不是恨,而是感激。
  在申包胥看来,作为一个楚国人,为自己的国家做自己该做的事,这是他的职责。
  当伍子胥破楚高唱祖国我拿什么爱你的时候,申包胥唱起了祖国我爱你我爱你。
  只因为这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申包胥是个有信仰的人。

  有人忠于上帝,有人忠于佛祖,而申包胥忠于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君主,现在被称为封建愚忠思想。
  那一年得知楚国宗庙被毁,平王被鞭尸的消息,申包胥悲愤万分。
  首先写信指责伍子胥的做法有些过分,并要求伍子胥撤兵,当然,伍子胥拒绝了。
  那时的他只有一个人,毅然决然的背负起匡扶楚国河山的重任。
  哪怕千难万险,我心依然。

  但是单靠一个人的精神是没用的,申包胥知道如果现在拿起刀枪和吴国人拼命,自己能做的只有炮灰。
  没有兵怎么办,申包胥想到了想其它诸侯国搬救兵,以现在各国的实力来讲,和吴国有一拼的只有秦国和晋国,求晋国,这不可能,吴国想当年还是晋国扶植起来对付楚国的。
  当申包胥打消了向晋国求救的念头之后,申包胥走上赴秦的道路,首先秦国是有这个实力的,就算打不赢吴国,至少也能打个半死。其次昭王是秦哀公的外孙,这样算来两国还是姻亲。
  至于能不能借到兵,不是怎么知道。
  申包胥没有被困难吓倒,一路艰险,终于到了秦国。

  当申包胥说明的自己的来意之后,没想到被秦哀公一口拒绝了。
  申包胥有些伤感,难道楚国就这样亡了,申包胥又有些不甘。
  便使出了那最老套的一招,七天七夜,申包胥不吃不喝,跪在在秦庭上,秦哀公派人给他给他送的东西他也不吃,他这样做只为为了楚国尽最后一份力。
  什么是信念,信念便是如飞蛾扑火般至死不悔的追随。
  希望虽然渺茫,但我从未放弃,这就是信念。
  史书上记载秦哀公被申包胥的忠义所感动。
  事实并没有想得那么简单,为什么不是六天,不是八天,偏偏是第七天的时候秦哀公被申包胥的忠义所感动。
  我认为这七天秦哀公做了最理性的思考,并且做出了最有利于秦国的决定。

  首先对于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来说放在第一位的是这个国家的利益,秦哀公一直在考虑这次出兵胜利的可能性,到第六天还没有考虑好,因为楚国都被吴国打败了,楚国是谁啊,霸主那是实力的象征,而现在楚国已经亡了,靠现在我秦国的兵力能胜吗?秦哀公没有把握。
  虽说昭王是自己的外孙,但这个因素可以忽略不计。
  直到第七天秦哀公才发现了制胜的法宝,申包胥居然不吃不喝坚持了七天,这是一种精神,如果楚国人都有这样一种精神呢。
  秦哀公笑了,靠一个申包胥或许成不了什么事,但是如果有千千万万个申包胥呢,秦哀公从申包胥身上看到了楚国人所具有的精神,那是一个民族的力量所在誓死不甘做亡国奴,誓死捍卫这个民族的尊严。
  经过七天的考虑,和大臣分析了当前的国际形势之后作出了最利于秦国的决定。是啊,申包胥说的不错,吴国打败楚国之后,势必变得更加强大,两个大国的威胁要比一个大国的威胁要小的多。
  尾大不掉,如果这样秦国势必会被日后强大的吴国所灭,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必将被吴国吞并。
  而且看到申包胥如此的信仰,这也是秦兵出兵的关键,一个人如此悲愤,那么他就有着强烈的复仇愿望,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了,虽然一个人看不出来,那十个,一百个呢。。。。。。

  这是一股可怕的力量。秦哀公看到了。
  楚国虽然被灭但是人还在,只要申包胥一呼百应,那楚国就复国有望了,到时候自己的外孙也就是楚王也必定会感激于秦国。
  这就是秦哀公考虑七天的结果。
  <

日期:2010-07-31 02:56:29

  秦国出兵了,出了多少呢,500乘。
  乘:古代兵车,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
  五百乘指有五百辆战车的大军。
  算算可以参与作战的士兵也有36000人,而吴国攻打楚国才三万人。
  申包胥算了算也够了,其实也没什么可抱怨的,借给你兵就不错了,申包胥擦干眼泪,谢过秦王便领着兵回去了。
  在哪里他将成就一番事业,有时候一个人所做事不应该和他的名声挂钩,虽然知道申包胥的人要远远小于伍子胥,但申包胥足以和历史上的伍子胥想媲美。
  在申包胥的努力下,楚国集结了许多溃散的军队,楚军以及楚国人同仇敌忾,并在秦军的配合下开始了自己的抗争。

  关于楚国人如何抱有共同的信念对付吴军的,《榖梁传》里有这样一段记载•:
  昭王之军败而逃,父老送之,曰:‘寡人不肖,亡先君之邑。父老反矣,何忧无君?寡人且用此入海矣!’父老曰:‘有君如此其贤也!’以众不如吴,以必死不如楚。相与击之,一夜而三败吴人,复立。
  结果秦楚联军先是大败夫概于沂(今河南正阳县境),继又败吴师于军祥(今湖北随县西南)。
  后来楚国复国,昭王认为申包胥功不可没,准备“封之以荆五千户”(《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个地方的五千户人家不用向国家纳税了,而是将应交给国家的那份税给申包胥,对一般人而言那是有着不小的诱惑力,然而申包胥不是一般人。
  申包胥拒绝了,多次向昭王表明自己去秦国借兵是为了楚国而不是为了自己升官发财。
  两个人都是倔脾气,昭王一再坚持要奖赏申包胥,而申包胥一再推辞,最终导致的结果是申包胥辞官归隐山林。
  说他沽名钓誉也好,说他大公无私也好。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