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学——比教科书精彩好看》
第10节

作者: 月映长河
收藏本书TXT下载
  问题看来出在市场这个问题上,春秋这个时期是信仰强权主义的年代,也是靠拳头说话管用的年代,诸侯国基本上已经不大理睬中央政府也就是周天子的使唤了。一般来说,下级不把上级当回事儿,无外乎两个原因:要么上级太窝囊,要么下级太牛逼。春秋时代这两种情况都有。历代王朝的掌门人,大体上都呈现一代不如一代的惯有特征,周朝也不例外。周武王之后,西周天子再也没有人能重现祖宗逼人光彩,到了东周情况就更加糟糕,一落千丈。相反,诸侯国却显得生龙活虎得多。一来诸侯国君小国思进取,出了一批贤人,比如前面说过的“春秋五霸”,这五个是大霸王,小霸王数起来的话就更多。

  英雄造时势,更借时势。诸侯国的先后崛起,背后的真相是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春秋时候,一批不知名的牛人们,先后发明了铁农具和牛耕,取代石器和木器以及人力,把耕种范围狠狠地扩张了一把,原来的蛮荒之地,竟然变成了良田沃野千里,原来要一个月才能干完的农活,现在只要几天就可轻松搞掂。民间开发出来的许多私有地产,冲击了原来公有的国营地产,政府为了增收,只好默认私人地产的所有权,谁开发谁拥有,国家造册收税。

  日期:2011-12-09 20:25:15
  --47--
  这就让人奇怪了,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国君世代相传,永享荣华富贵,不正是历代君王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吗?可为什么孔子就找不到识货的买家呢?
  问题看来出在市场这个问题上,春秋这个时期是信仰强权主义的年代,也是靠拳头说话管用的年代,诸侯国基本上已经不大理睬中央政府也就是周天子的使唤了。一般来说,下级不把上级当回事儿,无外乎两个原因:要么上级太窝囊,要么下级太牛逼。春秋时代这两种情况都有。历代王朝的掌门人,大体上都呈现一代不如一代的惯有特征,周朝也不例外。周武王之后,西周天子再也没有人能重现祖宗逼人光彩,到了东周情况就更加糟糕,一落千丈。相反,诸侯国却显得生龙活虎得多。一来诸侯国君小国思进取,出了一批贤人,比如前面说过的“春秋五霸”,这五个是大霸王,小霸王数起来的话就更多。

  英雄造时势,更借时势。诸侯国的先后崛起,背后的真相是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春秋时候,一批不知名的牛人们,先后发明了铁农具和牛耕,取代石器和木器以及人力,把耕种范围狠狠地扩张了一把,原来的蛮荒之地,竟然变成了良田沃野千里,原来要一个月才能干完的农活,现在只要几天就可轻松搞掂。民间开发出来的许多私有地产,冲击了原来公有的国营地产,政府为了增收,只好默认私人地产的所有权,谁开发谁拥有,国家造册收税。

  日期:2011-12-09 20:25:59
  上一段重复了,更正下。
  --47--
  第一个转变经营策略的是鲁国,制定的政策叫做“初税亩”。接下来齐国也“相地而衰征”,承认土地归私人(主要是地主,自耕农较少)所有,诸侯国陆续效仿,都走上了变公有制为私有制的道路。由于有部分的收获可以放进自己腰包,地产主人的耕种欲望被极大地激发出来,粮食生产大幅增长。农耕社会,一个国家是不是强大,第一是看粮食产量高低,其次是看人口数量多少。粮食生产得多,人口也就生产得多,开出来的荒地也就多,养活的人口就多,如此良性循环,就形成了人多良足的大好局面。粮食多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抽调一部分青壮年男子,不再种田,改做职业军人,专门训练打架斗殴,经过一定的训练,就可以成为一支强大的军队。这样一来,兵精良足就成为诸侯国们相互火拼的本钱。本钱足了,诸侯国也就不大把相对衰落的中央政府放在眼里。

  孔子生活的年代,就是这么一个充满着血腥和暴力的时代。他的产品,一是仁,二是礼。仁要互相友爱,你友爱,别人暴力,你温柔,别人生猛,玩不下去。你讲礼,人家不讲礼,你讲君是君臣是臣,人家臣要做君,大夫要做诸侯,谁信你这套?谁信谁傻B,谁信谁吃亏。这就注定了孔子的思想产品不会有市场,他的产品要是放在天下一统,和谐稳定的年代,的确是个好东东,可在当时只能是弃儿。现实很残酷,容不下温柔的理论!尽管孔子以撞破南墙的精神,勇往直前,可现实还是还给他一个撞得血淋淋的脑袋。没有市场,再好的产品也只能积压在仓库,唯一的希望就是坐等市场复苏转了风向。

  日期:2011-12-12 11:03:04
  --48--
  学而优未仕的孔子,只好学而优则师,改行做了“民办教师”,在家办私塾,孔子的牛气,还缘于他是一个成功的教育家。孔子办教育,主要是办私塾。学生有多少?历史上的说法是“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学生有三千多人,尖子生七十二个。孔子弟子众多,源于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孔子曾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束脩,就是十条干肉(腊肉?腌肉?)意思是,只要交十条干肉,就可以做我的学生,我没有不去教诲的。所以孔子收学生,象征性地收点“拜师钱”,走走程序,碰上个把贫困生,孔子也只能彻底免费了。这么多学生,估计孔子开家食品专卖店是不成问题的。正是孔子创办私塾的举措,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格局,“学在民间”开始成为改写历史的强大杠杆,草根从此也可以学习文化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此后一场规模宏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就肇始于孔老夫子的这一伟大创举。

  日期:2011-12-12 11:08:12
  --49--
  可惜孔子不是金刚不坏长生不老之身,他没能等到“学而优则仕”这一天的孔子,只能带着遗憾,永远地离开了他的学生们。孔子在离开学生的那一刻,不只是带着对理想和抱负的遗憾,还一定带着对学生的无限眷恋和牵挂,才闭上他那睿智而温柔的目光。生活中的孔子,并不是想象中不拘文笔、手握板尺、大声训斥、严厉有加的老先生形象。他会带着学生春游踏青,他会捉弄调侃学生,他会像一个孩子一样生学生的气,他会循循善诱启而发之,这些生动而温馨的场景,被他的学生们记录在《论语》一书中,作为永久的怀念,历经数千年而无人删除,大约也是博得无数学生艳羡和追慕的一大原因。

  被孔子深深吸引和感动着的学生们,开始用一种奇特的方式来表达对孔子的无限怀念和追思。历史上曾经有不少人,费尽心机,耍尽花样,以便让人们用这样一种方式来满足他的渴望——这种方式有一个充满着无尽诱惑的名字——崇拜。也许孔子没有想到,他的学生们的崇拜,是一种另类的崇拜。这种另类的崇拜方式的特殊之处在于,学生们不但要自己崇拜,还要拉别人一起来崇拜他们的老师!

  日期:2011-12-12 11:21:38
  --50--
  以大富豪子贡为首,孔子的学生们组成了造圣兵团,发起了史上规模最大的造圣运动,如果不用这种极端的独特的方式,他们似乎无法表达心中的千丝万缕的不舍情丝和潺潺流淌着的衰怨愁怀。《论语》就是他们的集体悼词,也许这种追悼并没有在学生一代结束,而是一直延绵到学生二代、三代……乃至今天……一介书生,万世师表,经历岁月之沧海,历史之桑田,终于凝聚成一座不朽的华夏之碑!

  一个千古圣人,开创一门学派,历经数千年,接踵走来的是一串长长的牛人名单:孟子、荀子、董仲舒、程颐、程颢、朱熹、王阳明、王夫之……拂去历史的蛛网,似乎依稀可以听见,漫步在千年不倒孔家店徜徉微笑的孔子,这微笑,在论语中,在华夏的蓝天之上……孔家店,是后人赠给这家连锁店的专利命名权。它的名字,叫做儒家。

  日期:2011-12-12 14:24:51
  --51--
  5.兵家掌门人:所向无敌之孙武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