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学——比教科书精彩好看》
第4节

作者: 月映长河
收藏本书TXT下载
  有了这个游戏规则,儿子们便可对照自己是哪个母亲生的,在兄弟中排行第几,便可预计到自己将来能分得多少财产,避免了诸多的财产继承纠纷,避免内部因此而产生的自相残杀和内耗。从理论上来讲,这种“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贤”的游戏规则,应该可以避免家庭自残血案的发生,但是事实上证明这只是理论上,在实践操作中因为利益的巨大诱惑,许多人甘愿冒着巨大的风险,尝试破坏这一游戏规则,抢夺本来不属于自己的蛋糕。这样的血案实在是不绝于史书。

  可是嫡长子继承制是有问题的,那就是嫡长子如果是个傻瓜,怎么办?如果嫡长子不是他老子最钟爱的儿子,怎么办?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个游戏规则还是起到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预设效果,老百姓无论多么有才华,多么有能力,都只能祖祖辈辈默默无闻地度过自己的一生,不公正的东西不管生命力多么强大,终将会被历史的巨滔所淹埋,这个游戏规则终将会有退出历史舞台的那一天。

  日期:2011-12-05 10:21:13
  --14--
  5.分封制的基石:早期农耕文明
  西周的分封制之所以能够在存在长达两百多年,从根本上来讲主要利益于这一时期生产力的状况,就像后来它的瓦解崩溃,便是因为这种经济形态被历史的发展所打破一样。
  西周时候能够将土地和生活在这些土地上的人口,像分蛋糕一样地逐层分封下去,是因为此时的人们已经处于定居状态。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人们都在四处流动,隔三分岔五就要搬家,分封还会有意义吗?分封的实质就是分封这片土地上的人口,因为你可以向他们征税(类似于保护费),用他们的血汗钱来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如果这上面的人像风一样来无影去无踪,你向谁要钱去?!

  西周之前大规模的分封之所以没有产生,就是因为那时候的人们还没有正式定居下来,不是他们喜欢搬家,也不是他们图新鲜追求刺激,而是不得已而为之——不搬家,就只能饿死。
  采集时代被农业时代取代之后,人们终于可以不用满山跑,不用与野兽赛跑,也不用上山挖野菜,人们学会了自己种植水稻(大米)和粟(小米),也会养一些小动物,比如小野猪之类。人们从临时性地向大自然“讨饭”,转变为有计划地种植和畜养,这个伟大的拐点,大约出现在一万年前左右,经过两三千年(距今七八千年)的摸索和改进,中国此时的原始农业已经比较发达。

  日期:2011-12-05 10:30:05
  --15--
  中国人种值的作物之所以是水稻和粟,畜养的是狗、猪、鸡、水牛,都是一些小型动物,太大了对付不了,要么是比较蠢比较贪吃的,比如猪,要么是个子比较大但是胆子比较小的,比如牛,老虎和和狮子一般没人去养(弄不好自己倒被它们先吃了),之所以选择这些植物和动物,完全是地理上的因素决定,就像西亚种小麦和大麦,畜养绵羊和山羊,中南美洲种值玉米,饲养骆驼一样,都是地方特色,都是人们从野外带回来不断培植和驯化的结果。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西亚和中南美洲,是世界三大农业起源中心。

  进入农业时代并不意味着定居的开始,原始农业水平很低,主要是生产工具比较原始,石刀,石斧,石犁,就是那个时代人们从事农业劳动的工具,石刀和石斧是用来开荒的,把树砍倒,晒干了一把火烧掉,草木灰就是原始的肥料,再用石犁翻土,然后播种等着收割。这种耕作方法叫做刀耕火种。
  开荒是一种经常要进行的节目,当时还没有掌握施肥这个技术,种一段时间之后,土地就贫瘠了,没有产量,只好搬家,再砍树,烧掉,人们就是这样不断循环地破坏着自然环境和绿化。
  日期:2011-12-05 10:38:21
  --16--
  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一直持续到西周,商周时期虽然出现了青铜工具,不过青铜属于贵重金属,老百姓如果用得起青铜,也就犯不着拿它来种地了,再加上青铜容易折断,造价比石头高得多,效果不见得好多少,所以没有大面积推广,在中国大地上唱主角的还是石头制作的农具。
  在人们渴望收获更多粮食的欲望驱动之下,这一时期耕作技术仍有不断的改进,木制的耒耜(形似木制的铲子)作为一种松土工具出现,使农作物可以获得更多的水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产量,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杂草沤肥,治虫灭害,这些技术也使产量有了一些提高。人们还不断开发新的作物品种,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除了稻和粟,人们还种植黍、稷、麦、桑、麻等新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在这个过程中,西周时期人们基本定居下来,不再频繁地搬家,中国农业经过近万年的无数劳动人民的努力,终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体系,并将在数百年后实现它的飞跃,最终定型为中国特色的小农经济,并且孕育了两千多年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此话诚然!

  定居下来的人们,以及他们掌握的比较先进的农业,为西周推行分封制创造了基本的也是必须的条件和基础。就像房屋之于地基,当这种农业一旦实现自己的飞跃,分封制也就走到了它生命的尽头。这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法则。这种不大发达的农业,在实现它的飞跃之前,还将创造出中国古代最为灿烂的文化——甲骨文。

  日期:2011-12-05 14:11:14
  --17--
  6.神秘的古老文字:甲骨文
  生产力就是人们生产粮食等一切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比如生产工具)的能力,它的水平代表着人们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能力,它往往与科学成正比,与迷信成反比,生产力越落后,科学也落后,迷信就越发达,生产力越发达,科学就会走上坡路,迷信就会走下坡路。夏商西周时期较低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着迷信的程度依然处于较高的水平,人们由于科学的不发达,对很多事情还说不清道不明,于是只好请鬼神来帮忙。

  鬼神自己不会主动来到人间,虽然隐形但是能量超强的它们,需要借助人的身体来展现自己的力量,于是一种新的职业便应运而生——巫。
  从职人员不分男女,女的叫巫婆,男的叫巫师,统称为“卜”。这种职业在现在是政府打击的对象,所以只能骗骗老百姓弄点生活费,惨一点的只能弄点零花钱。巫在当时却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因为政府就是幕后的老板,“卜”在当时是合法的高级白领,他们负责把天的意志传递下来,这个过程就叫做占卜,而中国最古老的自成系统的神秘文字——甲骨文——就产生于这一仪式之中。

  日期:2011-12-05 14:17:46
  --18--
  重大的国家大事决策之前(比如发动战争)都要占卜,这时候把牛骨头或者龟甲放到火上烧烤,产生裂纹,可别小看这个裂纹,它就是我们常说的“兆”,也就是预言这个决策执行的吉凶,由此来决定要不要实行这个决策。比如决定发动一次战争,平定一次地方叛乱,以及日后的胜负效果,事后都会刻在裂纹的旁边,这些字因为刻在龟甲和兽骨之上,所以我们把它叫做甲骨文。

  有些人会认为“卜”是一个轻松的工作,随便胡谄几句就能蒙住别人,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严格来讲,古代的迷信之中有时也包含着科学的因素,比如算命先生要想骗骗老百姓,就必须懂得通过语言交谈来获取信息,然后才能说到你的心坎里去,引起你的共鸣之后再让你乖乖掏钱,从一定程度上来讲,算命先生也可以算是非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