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衡的平衡手——大英帝国盛衰启示录》
第3节

作者: 蒙城漆园守
收藏本书TXT下载
  “西班牙舰队的失败,好像一个耳语一样,把帝国的秘密送进了英国人的耳中:在一个(全球化的)商业的时代,赢得海洋要比赢得陆地更为有利,也许在1588年,对这一点还并无太明确的认识,可是在下一个世纪,这个耳语的声音就变得越来越大,终于成为了每一个英国人的呼声。”
  “所以,西班牙舰队的失败,在历史上的重要性是这样的:它为不列颠帝国奠定了基础,使英国人获得了西班牙所丧失的威望。这种威望,和对于其国运所具有的信心,促使英国人走上了帝国主义的道路。最后他们的旗帜飘扬在世界之上,成为亘古以来所未有的海洋大帝国。这个帝国从兴起到衰颓,差不多经过了三百年以上的时间。”(参见富勒《西洋世界军事史》)

  日期:2012-02-09 22:39:00
  岛国的神话
  今天回头一看,当年大英帝国崛起的真是恰倒好处。它有西班牙、葡萄牙的经验教训作参考,又得到地理大发现、启蒙运动、君主立宪的支援,再来个均势战略,现代海权文明就这样在不列颠确立了下来。
  换句话说,英国的强大靠的是均势战略与海权优势的结合,即建基在海权优势基础上的持久性均势运作。
  其维系霸权的手段有二:一为战争,一为遏制。
  如果选择战争:
  (1),必须是联盟战争,大英帝国绝不单打独斗;
  (2),避免陆地力量的过早和过分介入;
  (3),主要发挥英国在海权与金融上的优势,在边远地带打击大陆霸权国,瓦解其市场,抢夺其海外殖民地。同时支持其大陆敌国与之交战,待双方精疲力尽时,再将自己那只小而精的陆军投入到决定性的战场上。

  如选择遏制,则主要依靠强大的海军与小而精悍的陆军的组合,前者遮断欧陆陆权帝国本土与海外市场的联系,后者则在前者的支援下,打击敌军的阿客流斯脚踵。如此,自己可以趁机获取利益,敌军则渐渐陷入持久的财政负担中。最终通过不对称的持久消耗将敌人拖到谈判桌前。
  这就形成了一种间接路线式的战略,而此种战略成功的前提则在于:
  一,必须保持占压倒性优势地位的强大海军;
  二,低地国家的海岸线是事关国家安全的地理禁区,不许任何大国染指;
  三,不允许任何大陆国家过于强大;
  四,满足于均势下的有限霸权目标,而不作征服全球,统一欧洲的狂想。

  日期:2012-02-09 22:39:50
  海权与均势,就这样以英国独特的地缘环境和历史机缘而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相形之下,欧洲大陆上的国家就不具备这些有利条件。要知道,在当时要建设一艘一百九十英尺,装炮一百零四门的一等战舰,要用两千棵橡树,造价达十万英镑。当然,建成后火力也是惊人的,一次弦侧齐射就要消耗半吨左右的铁制炮弹,在农业文明时代,这是惊人的火力。为了维持庞大的海军,大英帝国的国债从1700年的一千四百万英镑增加到1815年的七亿英镑。此种财政负担,转换到任何一个大陆国家身上,都是不可思议的。

  试想,一个大陆国家,为了一支装饰性的海军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承受财政上的巨额负担,对它的人民而言,对它的贵族而言,意义何在?
  诚然,君主可以用这支海军作海外扩张,但这必然与英国发生直接冲突,而同时来自大陆敌国的陆上威胁,却无法靠海权解决!两线作战的难局,困扰着每一个欧洲大陆国家。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前,生产力水平无法支撑海陆双强国家的发展。这就是英国独强的又一个奥妙所在。
  所以,大陆国家的君主中,虽然也屡有重视海权者,但却无一成功。如太阳王就是其中一位,1661年,当二十三岁的路易十四亲政时,法国海军只有二十艘军舰;到1677年法荷战争接近尾声时,法国海军已经拥有二百七十艘战舰了。但是,他太过咄咄逼人的战略,使之到头来,既没有统一大陆,又失去了海洋。
  十八世纪中期的几场战争,更深层的暴露了法国的地缘尴尬和战略决策失误。在1740年到1748年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和1756年到1763 年的七年战争中,法国一方面大规模卷入中欧陆战,一方面又要承担沉重的海外义务,后者包括:
  (1)保护海外殖民地;
  (2)为海外商船队护航;
  (3)对英国的商船队展开袭击战。
  结果就是“搏二兔不得一兔”。
  在第一场战争中,虽然双方各损失了大约三千三百艘商船,但英国的海权优势未遭动摇,法国的海外贸易却损失惨重。在第二场战争中,法国既没有获得中欧霸权,反而失去了加拿大与印度,被英国从根本上重击了波旁王朝的霸权基础。
  同样的尴尬也存在于拿破仑身上。虽然后者几近统一了欧洲,但终于还是不免功亏一篑,败于英国的海权式均势战略。

  从“无敌舰队”的覆灭, 到“日不落帝国”的形成,前后共计走过了两个多世纪的艰辛历程。英国人挟历史巨潮,成其一已霸业,一时号角所向,真也是无坚不摧。只可怜了那些传统的陆权文明,一夜间,全成了纸糊的老虎。在大英帝国的坚船利炮下,一个接一个土崩瓦解,灰飞烟灭。其中就包括了日薄西山的大清王朝。
  到十九世纪中叶,大英帝国主导下的地缘均势格局大致定型。诚如德意志著名的经济学家兼战略家李斯特所指出的那样:
  “英国掌握了每个海洋的钥匙,对每个国家都安置了一个岗哨:对德国的是黑尔戈兰,对法国的是根西岛和泽西岛,对北美居民的是新斯科舍和百慕大群岛,对中美洲的是牙买加岛,对所有地中海沿岸国家的是直布罗陀、马耳他和伊奥尼亚群岛。它拥有通往印度的两条航线上的每一个战略要点,只有它正在努力争取的苏伊士地峡除外;它以直布罗陀控制地中海,以亚丁控制红海,以布什尔和卡拉齐控制波斯湾。它只需将达达尼尔海峡和松得海峡、苏伊士地峡和巴拿马地峡拿到手,就能够随心所欲地开放或关闭每个海洋和每条海上通道。”

  但是,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大英帝国的国势诚然惊人,但是伴随着帝国的扩张,敌人会越来越多,征服的收益也会随着管理成本的提高而下降。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这一点,哈布斯堡西班牙的衰落,太阳王的黯淡,拿破仑帝国的崩溃……无不警示着后人。那么,何以大英帝国能够将一个如此庞大的帝国维系三个世纪之际呢?事实上,这里不仅隐藏着霸权延续的秘密,也揭示了霸权兴起的秘密。那是大英帝国霸业的第三块基石:发达的现代金融制度。

  日期:2012-02-10 12:27:02
  三合一战略
  十五世纪末,法国对亚平宁半岛的一连串入侵,拉开了西洋世界军事史中一个新时代的帷幕。也可以说,开启了“前现代”的欧洲军事革命。
  新式火炮迅速瓦解了旧军队和老式城防体系。这迅速引发了整个欧洲的惊恐。越来越多的技术专家、人文主义者,开始基于不同的动机研究新的筑城术。先是在意大利,接着是全欧洲。此种努力与随之而来的防御体系革新,并未能像一些人期望的那样终结战争,而只是改变了战争的形态。整个欧洲为之陷入一场又一场旷日持久的围城、反围城战中,机动与野战渐渐边缘化,而围绕工事的争夺渐渐成为战争的主旋律。

  到三十年战争期间,这种新变化终于得到一线名将们的认可。如联合行省的名将,拿骚的莫里斯,在他的军队中,给与了炮兵、工兵、供应兵以正式编制,并规定铁锹为步兵的制式装备之一。
  这种新战术的直接结果就是大大延长了战争的时间,并使战争成本直线上升。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