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02-17 23:25:44
5.3礼乐粘合
周公不仅引领周人完成了东征和营建“成周”的伟业,同时也主导了周王朝新制的创立。《左传》有云:“先君周公制周礼”。此即是著名的“制礼作乐”。
所谓“周礼”,乃是一整套意识形态,其覆盖面自然宏阔,涉及到宗教信仰、道德准则、权力基础、家庭伦理、政权架构等方方面面,故“礼坏乐崩”是严重到不行的事。周礼的核心,在于他达成了家族秩序与政权架构的融合,也就使它成为姬周王朝统治新世界的根本制度。“制礼作乐”不仅深化了“封土建国”的推行,也圣化了天子位处金字塔尖之最高地位,因此有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歌咏。周公是此后成康治世的总设计师。
周礼自确立之日起,便注定时刻需要保卫。大多数人所能把握到的“礼”,不过是一种表面的“仪”,而真正的周礼是一种礼仪化的国家政治体系,尽管它总展露出家族本位与民俗特征。礼之抽象内核不易把握,一旦政府五脏俱全,政治功能明确划分,如治理、司法、战争等事务剥离出去,礼便将趋于架空,徒留伦常日用。此时礼制的维系,虽仍是至关重要,但已不得不倚重人心之尊礼。周人想与天靠的近一些,而收拾人心恰又是这世间是最难登的山。
“礼”从国家大政渐渐升华为一项精神品质,才为“法(刑)”挪出了空间,也就有了“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说法。礼不得不是一种精神,它的形式与时偕行,可繁可简,可雅可俗,后人实不能因不待见古老的形式而否定礼。礼是人类才有的,《礼记?郊特牲》有言:“无别无义, 禽兽之道也。”《礼记?曲礼上》云“夫唯禽兽无礼,……使人有礼, 知自别于禽兽”。礼是普世价值,并非某种文明自我标榜之物,《淮南子?齐俗训》:“故四夷之礼不同,皆尊其主而爱其亲,敬其兄;猃狁之俗相反,皆慈其子而严其上。”华夏文明引以为傲不的是礼本身,而是华夏尊礼之精神。
日期:2012-02-17 23:34:40
礼之升华表明,于此联邦体制中,伦理和政治不能割裂。有国与有家哪里能拆分,“国家”之真义便藏在这个体制之中。孔子之倡“为政以德”,也因为公德与私德实是一体。有人批评这种德治主义,认为以德治国易导致将各种社会弊端归结为个体道德沦丧的倾向,而忽略根本的制度缺陷。此乃极深之误解。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政治如果没有道德将会变成丑恶的事务,只靠道德则又是空中楼阁。儒家行中道,故能不偏不倚。
事实是,儒家不仅不回避制度问题,反而非常用心于制度的演进。
殊不知“为政以德”还需配合“为国以礼”,就是说这些一方雄主、僭越大夫、跋扈家臣不要利欲熏心,须讲伦理规矩,须遵守制度,须捍卫政体。试问管理一国不用道德与制度,难道用枪杆子?难道政治可以胡来?强者便有资格问鼎,岂不是鼓励犯上?“犯上”岂止是政治上的抢班夺权?在当时那是泯灭伦理,手刃血亲,忘恩负义的恶行;“犯上”又岂止是“言语顶撞”、“肢体冲突”?阴谋、杀戮、颠覆都在其中呀!“以下犯上”即使在宪政时代也是不被容许的。荀子坦言:“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荀子?儒效》)。可知礼乐崩坏,源自狂惑!
孔子说的“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这就是仁。有若讲的“其为人也孝弟,而犯上者,鲜矣”,《公羊传》里说:“事君犹事父”,《荀子》里讲:“臣之于君也,下之于上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这都是国体的宗法特色。后人看不见这一层,想当然地以为“不好犯上”就是维护等级制,未设身处地之故也。墨子曰:“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故儒道两家均着眼一“道”字岂是偶然?“道”者,路径也,“吾道不孤”就是有人与之“同道”嘛。而“道”自可引申为顺畅有序。就像一条有明确指示的高速路,逆行、拥堵、事故都是不被允许的。先贤最惧“无道”,连黑格尔也知道“中国人承认的基本准则是理性,也就是道(《历史哲学》)”。“为国以礼”的反面是“为邦而不以礼”,这早在郭店儒简中就受到批判,今人反而来开倒车,不亦可笑乎!
孔子之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其实就是坚决拥护国家大政,也可说是一种遵宪精神。管仲曾对齐桓公说:“为君不君,为臣不臣,乱之本也!” (《国语?齐语》)因国家有稳健的世卿世禄,自然要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自然不能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正如《管子?形势》云:“君不君,则臣不臣。父不父,则子不子。上失其位,则下踰其节。上下不和,令乃不行。”有人问,这里怎么没有提及女人,这孔老二终究是歧视女性的呀。非也!《尔雅?释亲》曰:“父之党谓宗族。”封建与宗法密不可分,如胶似漆,自然不容女性插足。若取悦红粉,无异于重蹈前代牝鸡司晨之末路。何况愚也说过,歧视女性本来就是人类进入文明的标志。
还因为新社会有充分的区域自治,自然要“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所以《孝经》强调:“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此类后人眼中不可思议的言论都有其本来语境,若断章取义或望文生义,则大谬矣!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