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老男人鱼肉着的女孩们》
第8节作者:
无风水面 日期:2010-05-27 15:59:15
和几个人吃饭。川菜,有人说蒜泥白肉也能代表川菜?就一凉菜么!说话的人家乡出产各种炖菜。
其实蒜泥白肉最考验手艺。白肉做的好的最起码有特二的手艺才行,好的白肉讲究两煮两漂,热吃热片。绝对不是那种做好几十盘随便丢那卖的酱大骨这么简单能应付的。
首先选肉要二刀肉之后的宝刀肉,屁股下腿上那一块,两煮两漂就是,肉煮第一次断血立刻浸冷水,然后再煮,再浸,之后去边角,然后达到热吃热片的效果。说起来简单,而肉的老嫩,浸水时间的长短,回热的火候哪是一般人掌握的了的。这比一般的热菜还复杂呢,最后蘸上茉口菜油,上红油,蒜泥,时令季节垫底的菜也是讲究,譬如现在初夏,垫底的菜就可以选仔姜,但是如果晚饭吃就不能用仔姜做配菜了,以为姜主发散,宜早吃不宜晚食。
好的菜油不是超市买的,北方没有吃菜油的习惯。好菜油要去坝子上收农民的菜籽,然后炒香,用土油坊的压榨方法,先磨碎做油耙,之后再榨。
红油讲究的辣椒要用牧马山的二荆条,晒干,石杵研磨。发红油的时候菜油烧热炸大葱和花椒,然后把大葱和花椒捞走,再放凉一些发红油。讲究的要在红油里面泡两个大核桃。
北京有10家以上的谭家菜,基本上是北京饭店开枝散叶的结果,旺座的,京伦的,阜城门的,皇城食府的,乙16号的,说句良心话,就浓汁鱼翅这一道菜,我没有一个看的上的。当然这也是谭家菜的看家菜,可惜别忘了谭氏父子是什么出身。现在的几个特级大师都是80年初北京轻工办的烹饪技校出身,学来的和感同身受根本不能混为一谈。。
我可以负责任的说,以上我说的几家谭家菜,一无例外的,用浓汤兑一大块鸡油上色,之后勾芡,之后必有的是味精。我真真奇怪了,连瘦黑如猴子的广东人煲汤都视味精为大忌讳,而一个特三居然大言不惭的和我说你看咱这汤多棒,就只放味精和盐提味。我说你用自贡的井盐?青海的湖盐?西班牙的海盐?答北京盐业公司的碘盐。味精的事情我根本不搭理他。他有脸说我没脸重复。我还见过更伟岸的,用胡萝卜和南瓜熬色素来给浓汁上色。
我也见过做鸡鲍翅的,鲍鱼叫石决明,和鱼翅药性实际根本不搭。小时候家里面都是用童母鸡,肚子里塞上小排翅,汤是老鸡火腿吊出来的那种淡淡的黄绿本身就是鸡汤的颜色。这才叫鸡包翅,而不是鸡炖鲍鱼鱼翅。皇城食府有道鸽吞燕,基本上也是这个造型,但是他的问题所在是用了乳鸽,乳鸽严格意义上讲是只有22天的鸽子。做烧鸽子或鸽松都是好东西,但是作为大汤菜嫩了点。而且鸽子应该用水呛死,留血,过水汆漂浮血。
当下的很多人把流行吃什么作为时尚的风标,而不是自己要吃什么,或者想吃什么,也许是因为阅历的空白只能等待别人的指引。京城的馆子吃了二十多年,吃来吃去,海鲜顺峰最佳,尤其是东三环,绝不属于港岛的西苑,福临门。虽然时下已经颇为后进们摒弃,但是依旧是我的北京最爱,为什么,因为稳定,你永远不会吃到失水准的东西,比如苏梅仔,每次蒸出来的口感基本完全一致,现在的新进们大多数口味粗糙,很难精确的分辨出肉质的区别和口感的轻微差异。睁着眼睛连金鲳和平鱼都分不出来,闭上眼更不知道苏梅和苏梅仔的区别。能说什么呢,看到很多的北方年轻的人吃火锅要加麻加辣,很多追捧着吃新开的餐馆的民众,只是觉得大众还是在追求新鲜和刺激吧,味觉的真正被麻木,食欲真正被填满的那种满足吧,毕竟我们穷的太久了。
总之一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简单不应粗糙,细节致胜才是精英主义的表现。
日期:2010-05-27 16:36:53
上个月,有个傍晚晚和ELAINE散步,路过Brienner街一家中古相机铺,看到橱窗里有一套G2,黑色。想起我也有套G2,香槟色,好久没动了。这套G2我还是在日本买的,当时先是出手G1,之后发现不支持24以上的头,我一直是广角的拥趸,因此把G1给了明阁的弟弟,上了G2。并没有选用G2标配的28/45/90的头,而是上了21/35,35mm是个使用习惯问题,我的M6铜顶也是用35/2的七妹。21的选择首先是因为那个漂亮的取景器,我简直爱死她了,然后是因为这只21的头可能是唯一能和LEICA家族抗衡的头了,那个蔡司的调调,美极了。我没用90的头,因为我从来不拍人像。
其实我也很少拍照片,作为一个技术工作者,我更大的兴趣是对精密工艺的崇拜,而不是艺术。所以相机在我手上大多数时候是把玩的物件。上了卷的可能只有桌子上放着的那台MP,常年上卷放在那,兴致所致就随手派一张,也许是墙角的蛛网,也许是院子里的新芽。很多很多年前,因为贪便宜我在伦敦买了三百卷柯达的正片,经过这么多年都放过期了,于是感光粒子聚集成一种油画的色调,风格独特。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