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颅·中国》
第19节

作者: 黄摩崖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2-13 22:25:33

  4.5鼎革前后
  玉器之制作,如玉戈、玉刀、玉圭、玉琮等,除解决原料来源(和田玉难以采集)外,便看重扎实的工具与精细的手上功夫。而同属手工业生产部门的青铜器制造,尤其是大鼎的制作则是一项大事业,殊为不易,实非落后的小部落可为。
  商人开化较早,逐渐发展为周边氏族部落的“共主”,有能力在较大的地域间进行矿藏的探寻、开采、冶炼。他们对人、物资源的调度游刃有余,更有稳定的匠师家族。没有组织性的支撑,任何大型的工艺流程都难以为继,而青铜铸造业无疑成为早期专制国家全力扶植的产业,故可见工商食官制度之形成亦是自然而然。

  殷商、荆楚、吴、越等神权国度的青铜工艺往往能妙到毫巅,便有政权倾尽心力之功,三星堆的古蜀文明也弥漫着浓厚的神权氛围,那高大的青铜立人像与青铜神树为中原所无,其“憨厚”的神权足以支撑庞大的金器与青铜器事业,但三星堆终究没落消失了。反观组织性较弱的巴族,其青铜器则是一派简质风格。
  因对青铜铸造工艺有深刻的体验,箕子在讲“五行”之时,深感金属是自然世界里不得不提的关键事物,殷人似乎以青铜器承载古老的敬意或者原始的恐惧。要在商代青铜鼎上寻觅人像是徒劳的,在神性时代,有的是衣冠楚楚的贵族玉人和戴笳的奴隶俑,“人之为人”的表现主题还难登“大雅之堂”,若细细审视那些神秘华美的纹饰,倒可琢磨出二字——“吃人”。
  所谓“铸鼎象物”,纹饰图案多以鸟、兽、鱼等常见动物为主体,有名的,不能名的,都无特异处,它们极有可能是商人渔猎生活的体现。但青铜器作为重大的“科技成果”几乎无一列外地加入动物纹饰,总隐匿着文化深意。那些虚构的“饕餮(姑且用此名)”今日看来虽不可怖,然上古的人兽关系并不是今日这般倒转。能驾驭灵兽、感通鬼神者,自非凡人,推为英雄也是合理。青铜器上的动物纹饰也可能是炫耀猎物或者探秘异兽,其中或寄托着对征服神异生物的祖神的敬仰。

日期:2012-02-13 22:38:46

  (接上)殷商青铜器上流行的兽面纹在周朝被弱化,从对兽的浓墨重彩到对其形象的淡化处理,就是人文进程之一面。“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吕氏春秋?先识》)周礼的熏化让后人深感“吃人有报”,此昭示文化大变。
  诚然,殷商文化是典型的神性文化,而周文化固然谈不上绝对人性,然其“敬天保民”、“以德配天”之思想足见光辉。言及此处,不得不谈青铜重器——鼎。《说文解字》有释:“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这宝器的用途就相当于今日的锅,用以烹三牲(牛、猪、羊),人若出现在锅上倒也煞风景。铜鼎由陶鼎演变而来,从他们超出实用的尺寸来看,这些炊具容器渐渐被用作祭祀礼器,并成为了“国之重器”。

  后母戊鼎(原作“司母戊鼎”,争议极大)乃殷商文明为世界贡献的“鼎中之王”。三星堆古蜀文明的青铜器固然惊艳,其造型艺术之大胆与夸张更在殷商之上,然而后母戊四足大方鼎立于天地,稳若泰山,大有一览众山小之气概,其散发的中正之风也有别于古蜀的怪诞吊诡。当然,三足铜鼎还是殷商主流,李泽厚品评其美曰:“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 商人之鼎着实独步天下,因为三星堆古蜀文明以及古埃及文明、爱琴文明、两河文明等重要文明都有“权杖”之传统,唯独商周没有。

  所谓“铸九鼎,象九州”,虽然“九鼎”与“九州”之传说一样令人振奋,但他们都是后人的“发明”。其实鼎真正有政权之象征意味还是周人赋予的。铜矿是上古重要的战略资源,而冶铜铸鼎关乎神权威严,宝器与意识形态实有相辅相成之处。宝器如能做大做奇,摄人心魄,可收宣传神权统治之效;神权殷实,则使一国在中央集权政府诞生前的组织动员能力最大化,此更助推宝器的翻新。
  “国之重器”也并非直指鼎本身的超凡重量,盖针对频繁迁徙之不便而言。营筑城郭宫室与铸鼎都是“安定稳固”的大工程,对于商而言,鼎越大越后出。周人革命之“迁九鼎”,便有挪移商王国之味,同时也是在部落联盟中展示最傲人的战利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孔子说:“革物者莫若鼎”,这种“鼎革”思想实有赖于周初的宣传,商人显然是没有的。“鼎革”思想实际透露出一种天下共主的意识,此后不光诸夏有此意识,蛮夷也来附庸。楚庄王就曾问鼎之轻重,秦始皇更是派千人在泗水里寻找周鼎。

  自周始,中国的鼎文化逐渐形成,中国人的譬喻天分从此得到了很好的施展,说这人力气大就用“力能扛鼎”,说这人正值壮年就用“春秋鼎盛”,说这人极有信誉便用“一言九鼎”,说王图霸业就用“问鼎”与“定鼎”,说要助这人成事便说“鼎力相助”,说那曹魏、刘汉、孙吴割据就用“三足鼎立”,说天下大乱就用“海内鼎沸”……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