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回到了17岁》
第56节

作者: 发面大包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咱这是细水长流,钱多得是,挣不完的”。
  中国人就是这样,要是为了读书,太舍得花钱了。一个月工资才多少啊?就舍得拿10块买一套卷子,关键姜斌出了数学、化学、物理三套卷子,这要是买齐了,就算78年涨过工资了,也得花去大半个月工资。
  姜斌突然发现有些爱上这个时代了,这就是个捡钱的时代。
  上辈子到现在,他也是摸着些生意的脉门了,个人要是想挣钱的话,他总结了真经六段:
  第一段,摊贩个体户,敢走出去尝试就行
  第二段,门店个体户,胆子大,敢进货就行
  第三段,连锁个体户,靠着品牌意识经营
  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

  这也算是宝贵的先知先觉了,有了真经六段,挣个二三十年钱不是问题,但是对于姜斌来说,他又怎么可能仅仅满足于当个体户。
  闲聊的功夫,马志云骑着他的小三轮过来了,一路上小心翼翼,倒是像电视里的特务接头。
  掀开盖在车上的破布,又是一车子的瓷器。姜斌一直心心念念的书画和古籍依然是踪迹全无,这玩意确实不好捡漏,他也只好叹口气,希望以后能走个好运。
  姜斌最近的胃口确实有点发叼,满车的古董瓷器,好似已经不能让自己兴奋起来,这要是搁在上辈子,别说上好的瓷器,就算是喂猪的陶盆,只要是民国以前的,都能让他开心很久。

  呵,男人嘛……
  “哥,我们刚遇着八幅画”,马志云看着姜斌有些失望,于是小心道。
  “那咋不送过来”,听到有画,还八幅,姜斌瞬间来了精神。
  “不过,是屏风上的画”,马志云有些吞吞吐吐,好像生怕姜斌生气,又加了一句,道,“明代,紫檀的”。
  “不就是有画的屏风嘛,还屏风上的画”,别说是紫檀的,就是明代一根普通的木头做的,他也会收,这玩意可是可遇而不可求。
  “有点贵”,马志云有些为难道。
  刘东是个直肠子,在边上有点看不过去,一脚踢过去道,“你这小子,能不能一口说完?”
  “多少钱?”姜斌倒不怕他贵,这年代能贵到哪儿去。

  “卖家也是个识货的,要价150块”,马志云显然是套过价的,张口就来,“不过,哥,你听我说,那品相是真的好,没一点瑕疵”。
  “可以,下次你送过来吧,你的一成也算上”,姜斌越听越是心痒,想都没想就爽快的答应了。
  “哎”,马志云答的更是爽快,几句话,又挣了15块,最近跟着姜斌,挣得可是不老少,简直就是他们家的大腿。
  避开午时的暑热,等到太阳稍稍西斜,姜斌才选择回学校。
  路过附近的国营理发店,正有几个年轻的女性做完头发,显眼的大波浪吸引了一众群众的目光,也包括路过的姜斌。
  看着姜斌发直的眼神,那几个年轻女性没有生气,反而在走过姜斌的时候故意甩了甩头发,随后发出爽朗的调笑声。
  淡定,淡定……姜斌倒不是没见过漂亮姑娘,而是这一辈子再一次看到大波浪,有些眼馋……不,有些好奇罢了。

  要知道,之前就算再爱美的女性也只敢“偷偷”做些小动作,烫是烫,还是不允许做大波浪,只能用小刷子给弄点花再扎起来。就算这样,还得托关系、走后门,甚至还得开个单位介绍信。
  对的,你没看错,就是单位介绍信。
  一些文艺工作者有表演需求,烫发也是合理的,就会持着介绍信到理发店,内容倒也简单:“今有我单位***同志,因演出任务到贵店烫发,请予办理,此致敬礼。”
  姜斌内心是欢喜的,这一次不像在淮阳老家,看到的是真的,群众的敏锐感还是很强的嘛,能够切实的感受到社会气氛的宽松。
  “美酒加咖啡……”,姜斌心情愉快,一路哼着小曲。
  也许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快到学校的时候,又瞧出一处不同,巷子口居然多了个修鞋的鞋摊。

  哬,这是个体经济萌芽?姜斌要是手里有相机,真的想把这幅场景拍下来,说不定将来也会成为某个时段的重要标志。
  姜斌的黄胶鞋早就炸胶了,没地儿修,一直将就着,正好今天当一回可恶的“资产阶级”,压迫一下“无产阶级”。
  到了跟前,瞧着是个不到三十的年轻大小伙子,这可不像能拉下脸干这活的年纪,姜斌有些意外,不敢确信的问道,“老板,修鞋?”。
  “可不敢叫老板”,抬眼看了看姜斌,发现是个比自己还小的年轻的小伙子,于是接着道,“叫我老钟就行,这儿修鞋,修鞋……”似乎为了让姜斌确信,“修鞋”两个字特地念叨了好几遍。
  姜斌倒也不客气,拉过凳子就把破损的鞋子脱下来递过去。
  老钟慢腾腾的倒腾着黄胶鞋,从手艺上看,应该是个生手无疑,不过,能拉下脸来干这活,就已经得了姜斌的欣赏。
  “我说老钟,你可不像本地人?”姜斌也是闲着无聊,有一搭没一搭跟老钟搭话。
  “吉林的,……”,似乎是难得遇到人聊天,老钟的话倒是挺多。

  有些人就是这样,相熟的人说不出话,可是对着陌生人却是能敞开心扉。
  修一双鞋的功夫,倒是让姜斌认识了一个东北爷么。
  老钟名叫钟爱华,老家吉林省jl市的,年轻的时候参过军,这一点倒是让姜斌对他很有好感。
  复原后在东北一个砖厂当工人,但是年轻气盛,经常和周边的人发生摩擦,可是他身手好,慢慢也成了风云人物,周围也围着些小姑娘,这是老钟的高光时刻,说到这儿的时候,老钟眼睛里有些异样的亮光,显然很享受这种感觉。
  砖厂不挣钱,这谁都知道,老钟当时就想怎么挣钱,也就是他也在想第一桶金怎么来。可惜玩的比较野,老钟居然敢冒充厂长去外面谈生意,于是被人告了状。
  后来,大家就都能猜到了,厂里知道这个人不靠谱就给开了,之后就跟家里辞别,拿着几块钱奔向了北京。

  也就今年稍微好一些,要早两年,老钟这种没有介绍信的家伙,统称为盲流子,早被街道给收拾了。
  “京城可不好混”,姜斌突然间有感而发,因为人口流动性太差,一个村子都没有外来人口,这时候外来人口可不容易。
  “可不,净欺负外乡人”,好似说着了老钟的痛处,他说的咬牙切齿,道,“各个地方都很难混,哪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人看着”。
  这倒说的实话,京城的胡同混子特别多,整天穿街走巷的,屁事没干,净吹牛逼,咋咋呼呼的都是嘴上功夫,欺负外乡人很有一手。
  就这,后世还有一批人怀念这个,拍了部扭曲三观的电影《老炮》。
  鞋子修的还行,缝上了密实的针眼,姜斌听了个不错的故事。
  起身,付了两毛钱的费用,走了两步,又对着钟爱华道,“都是外乡人,有什么事儿,可以到巴沟村找我”,说着还给留了刘东小院的地址。
  钟爱华这种敢想敢干的性格,姜斌还是很喜欢的,虽然在老辈人的眼中有些不靠谱,可架不住这马上快改革开放了,这种人却是最容易成功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