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回到了17岁》
第40节

作者: 发面大包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虽说这两年的氛围已经宽松了下来,但依然是计划经济时代,街道两旁基本没有什么私营企业,自然也不会有什么私营商店,沿街一溜都是国营商店。
  个人穿着方面,还没有流行大波浪,也看到不到喇叭裤和蛤蟆镜,女孩子最喜欢的就是麻花辫。这个年代没有各种营养洗发水,但却看不到任何散落在肩膀上的头皮屑,有的是乌黑靓丽的头发,真的是又黑又亮。
  很多电影里有一个镜头:大姑娘恋爱的时候,如果对男孩子有意思,一般会低着头,反复摆弄自己的大辫子。
  因此精明人从辫梢就能知道女孩子是否搞对象了,如果辫梢蓬松、弯曲,说明有了。
  辫梢弯曲越厉害,谈的时间越长,见的男孩子越多。
  反之,如果辫梢很顺溜、垂直,说明没谈过恋爱。
  姜斌也用这个理论去观察过班里的女孩子,不能说全对,至少八九不离十。

  不过,眼前的这一切禁锢都会很快过去,等到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整个社会都会沸腾起来。
  实际上,有些精明的京城人,已经嗅到了春天的气息,姜斌一路上看着了好几个小贩在人群中穿过。
  这在前些年可是典型的“投机倒把”,是丨警丨察和人民群众重点的打击对象,而现在居然由暗转明,慢慢的浮到了明面上。
  这就像是冒出的第一根绿芽,春天真的不远了。
  辟才胡同,又叫劈柴胡同,就在西单附近,一条四米多宽的小胡同。20年代初,这一带开办了一所学校,才正式将劈材胡同改为辟才胡同。可不管文字上怎么写,一百多年老北京人还是始终叫它“劈材胡同”,从不改变。

  姜斌下了公交车以后,在附近好一阵转悠,主要是想着熟悉熟悉1978年地京城,然后才掐着点来到约定地地点。
  进了胡同口没两步,就到了第三家院门口,确实像刘东所说非常好找,门脸不是很大,瞧着门前的“门当”和“户对”,以前住这院子的肯定不是大户人家。
  正打量着院子,就见刘东出了院门。
  “哥,你来啦”,刘东有些欣喜,“赶快进屋”。

  姜斌还是第一次进这种院子,一个天井,十来间房子住了好些人家,只见头前的刘东不停的打着招呼。
  对于热情的京城人,姜斌也是报以礼貌的回礼。
  跟着刘东进了一间屋子,推开门,只有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在床边看书,刘东道,“小妹,让妈炒菜吧”。
  又回头对姜斌道,“哥,这我小妹刘小玲”。
  姜斌笑着点了点头,“你好”。
  刘小玲给姜斌端了凳子,“姜哥,你坐会儿,我去叫我妈”。
  刘小玲走后,姜斌才有功夫打量屋内的摆设,房间不大,两边各摆了一张床,中间就是张餐桌,正中的北墙上还有幅遗照。
  “这是我父亲,72年死于运动”,刘东向姜斌介绍道。
  倒也没过多解释,简短的几个字却蕴含着不寻常的经历。

  两人没有就着这个话题多聊,转而聊起了近况。
  ”回城一个多月了,街道一直没安排上工作“,刘东有些无奈,”隔壁还有回来好几年的,都没有着落“。
  姜斌好奇的问道,”那你们怎么生活?“
  刘东有些不好意思,低头道,”只能四九城的先瞎混着呗“。
  说完有些后悔,怕被低看,又急忙道,”最近一直在找门路,说不定快有消息了“。
  关于这个情况,姜斌有些了解,最近几年下放的知青陆续回城,人数很多,可工作岗位就那么些,要想安排个工作,难度可不小打个杂,烧个锅炉已经是单位难得的照顾了。

  说话间,刘东的母亲推门,端了几个菜进来,与姜斌又是一阵寒暄。
  刘母眼泪连连的感谢姜斌,要不是他出手相助,这个家就算完了。刘父已经去世,再失了儿子,母女俩肯定没法活了。
  在一旁的女儿的劝说下,才收了情绪。
  等菜上完,刘母也只是简单的吃了两口,就下了桌,有心给年轻人留个空间。
  姜斌第一次上门,当然不会两手空空,随身袋子里早就备好了两瓶二锅头。火车上,早已见识过,刘东的酒量可是不小。
  也没用酒盅,刘小玲给两人一人拿了个大茶缸子就开喝了。平时酒量不咋的姜斌,倒是超出了想象,居然喝的有模有样。
  旁边的刘小玲对着姜斌一脸的好奇,她也是高三的学生了,马上就要参加高考了,面对着清大的姜斌满眼的小星星,不停的打听着大学生活,溢满了对大学的向往。
  看的出来,刘东对于妹妹是非常看重的,边给姜斌布菜边说道,”小妹倒是个爱学习的,整天抱着书看个不停“。
  不用刘东介绍,姜斌进门就看到了。于是扭过头问道,“你最近除了书本,还在看什么资料?”
  刘小玲小心的回答道,”除了学校的资料,大部分时间是看书,倒也想着买些资料、试题啥的,可书店里根本没有卖的“。
  姜斌听的心里一动,怎么自己就没往这方面想过。要知道现在还是计划经济,最大的不足就是应变不够快,比如学生对于高考资料,习题本这些东西有很大的需求,作为国营机构可能早就知道,但是要满足这种需求,要经过申请、批准以及一系列的开会、研讨,才能做出调整,而且此时又没有私营机构来补充,市场处于真空的状态。
  姜斌越想越是开心,笑着对小玲说道,“我倒是能帮点小忙”,接着又转过头对着刘东笑道,“如果东子能帮忙,说不定还能挣点小钱。”
  刘东听到姜斌这句话,有些诧异,不过还是赶忙说道,“哥,你说咋办,我都听你的”。

  姜斌感觉今天没有白来,有种拨云见日的感觉。
  京城那么多中学,再加上这么多年积攒下来的考生,至少也得过十万以上。
  不少有精力的学生做几套习题的需求还是有的。
  姜斌心里稍稍有了定计,慢条斯理的对刘东道,“初步有个想法,可以抽空攒个试卷册,一方面小玲也能练习,另一方面也可以印一些到学校门口售卖”。
  有了方向,姜斌的脑子里瞬间就有了好多的想法,出题、印刷、售卖,各个环节都不是什么高难度的事情,可操作性还是不错的,而且没啥竞争,也不需要太多投入。
  不过,自己天天待学校出不来,啥事儿办不了,得拉着刘东一起干才行。
  做这个倒不是为了挣大钱,况且卖几份试卷也挣不了大钱。姜斌的想法是趁着现在先知先觉的时候,攒点本钱,等到政策下来,才能先人一步。
  现在什么都不做的话,等到下半年政策出来,到时候市场一放开,黄花菜都凉了。
  要知道现在的1978年华西村的账面上已经有100多万的现金了,年广九家里的现金都已经多的没处放了,说实话,姜斌这样的已经落后好远了。

  中国从来不缺能人,风云一动,龙蛇起势,就算你重生掌握先机都不一定干的过,何况现在很多人已经领先在前呢。
  见着姜斌起了头,刘东也是来了兴趣,赶忙给姜斌加了点酒,道,“哥,我听着,您继续说”。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