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回到了17岁》
第28节

作者: 发面大包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一个白天,全家齐上阵,织个两三张芦席不在话下,可这难得挣钱的机会,怎能放过。盼娣、来娣姐妹俩,午饭都是简单的对付两口,抓紧时间趁着光亮多织一点,直到伸手不见五指,才堪堪点上了油灯。
  盼娣家的豆油灯,就是用一个平常盛咸菜的小碟子,里面用棉花捻成灯捻,放在油里面,用火柴点燃就有了光亮,灯点亮以后不能离人。否则,火苗燃到碟子的里面,就会熄灭,因此得有人不断的将油里面的灯捻子往外扯,保证油灯不灭。
  家里生活艰难,豆油奇缺,平时做菜都是少见油腥,要不是为了挣钱,真舍不得点上。可一旦把等点上了,就要充分利用。
  “望娣,过来帮姐姐举着油灯,等姐织完了,给你煮白米汤喝,”油灯不是很亮,稍远一点就照不清,于是盼娣招呼着小妹妹过来。
  望娣很是听话,糯糯的过来把油灯举在盼娣、来娣中间,这样两人都能稍稍借着光。可哪有米汤喝啊,家里今年就没见过米,煮米汤的承诺也仅仅是哄孩子的话而已。想到这里,盼娣有些心里不是滋味,埋怨着自己为什么不是个男儿身,不能帮助父母顶门立柱,连给妹妹喝口汤都办不到。

  不间断的举着油灯是个辛苦活,更何况望娣还是个孩子,时间不长就有点坚持不住了。盼娣为了分散望娣的注意力,逗弄道,“望娣,姐姐教你唱儿歌好不好?”
  “好”,孩子总是快乐,一逗弄就来了兴致。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这是当下流行的儿歌,说的是农村人点豆油灯,老鼠闻着豆油的香味,上了灯台去吃,跳不下来的情景。
  儿歌一起,望娣果然很兴奋,一遍一遍的跟着哼唱,等到盼娣、来娣两人把席子织好,已到了深夜,望娣也早就困的无以复加,哪还记得喝米汤的事情,在姐姐照顾下,很快就入了眠。
  三天的时间,盼娣一家硬是夜以继日,织好了13张席子。
  周六收席的日子,老王头和盼娣早早的到了队部,看到空无一人的大院,冷冷清清,还以为记错了日子,反复的确认了一下才敢肯定。
  于是,父女俩就在队部的大院门口,找了个背风的地儿,等着收席。

  八点半,卖席的人才陆陆续续的到了大院,大多都是三五张的,家里人多可能有个十张,也就老王头一家没日没夜的干,才整了十三张席子。要知道,不是你家人多就织的多,大冬天的,首先得准备芦柴,还得压扁出芦条,经过切、割、裁等多个环节,才能开始编织。更重要的是冬天户外织不了席,只能在屋里,受着空间的限制,能同时织两张席就不错了,因此上不了量也是正常。
  好一会儿,队长刘永好才在会计和赵老二的簇拥下来了队部,也许还记着上次分粮的仇,赵老二一出场就斜视着老王头父女俩,撇了撇嘴,一脸的不屑。盼娣也不甘示弱,狠狠的瞪了他一眼。
  第一天收席,刘永好还是比较重视的,一到了大院,就指挥着会计和赵老二,“你们俩,抓点紧,第一天收席,别磨磨蹭蹭的”。
  会计和赵老二两人也不敢怠慢,赶紧的摆好账桌,准备收席。特别是赵老二,还不忘给队长搬来条凳,赔笑道,“队长,马上就开始”。
  说完这话,赵老二就绕过账桌,走到了社员们跟前,清了清嗓子,满脸严肃的喊道,“大家,消停点啊,开始收席了。”
  “这赵老二属狗脸的,说变就变……刚还摇头摆尾的,这就龇牙咧嘴了”见着赵老二前后说变就变的样子,众社员们一阵吐槽。不过,大家都是来卖席挣钱的,也不想跟他一般见识。
  老王头来的最早,因此卖席也是第一个,十三张席子倒也不重,盼娣帮着父亲利索的抬到了收席的账桌边上,让会计过目。

  赵老二因着之前的不服,还想着找些场子,本想挑剔一下席子的做工,说一句质量不行啥的。可到了跟前一打眼,是个人就能看出老王头家的席子精致美观,质量上乘,是一等一的好货,四周都有社员看着,可不能睁眼说瞎话,只好讪讪的又退了下去。
  会计看了一眼席子,没有问题,郑重的记下,一边写还一边读了出来,“王守成家,上等席子十三张”。
  交完席子,老王头郑重的接过会计递来的收据,很是小心的叠起来,放在了上衣口袋,这可是一家人辛辛苦苦起五更爬半夜的收成,还等着下周六来凭收据取钱呢。
  盼娣也是松了口气,卖席顺利就好,还等着回去赶时间多织一些呢。收拾捆绳的空隙,无意的一瞥,瞅见队尾的姜斌正直愣愣的看着她,一瞬间让她慌了神,大冬天的脸热的红扑扑的。
  看到盼娣的一时惊慌失措,姜斌才意识到自己的“无礼”之举。刚刚看到盼娣卖席子的干净利索,让他不由想到,就是眼前这个花一样的女子,后世开饭店、跑运输、做房地产,一直努力向上,终成淮阳地区首屈一指的女企业家。
  乡村的生活总是宁静的,日复一如的走着,时间过的飞快。
  一月下旬,眼瞅着高考就要出分数了,整个社会气氛都有了些与众不同。
  三三两两的人只要聚在一起,都是讨论着高考放榜的事情,“听说隔壁公社某某已经收到大学通知书了,公社书记亲手送家的”,也不知谁传出的谣言,瞬间点燃乡亲的热情,就盼着有通知书落在菜园这嘎达。
  进入腊月,学校的事务也变得较少,再招呼着几天四年级的课程,姜斌就可以跟着孩子们一起放寒假了。
  冬季天亮的晚,姜斌瞧了瞧天色,正是三九的天气,大寒的厉害,也顾不得形象,紧了紧**帽,双手交叉在军大衣的袖子里,任雪花落在身上,夹着教案,就急匆匆的往学校赶。
  半路上,正好遇到了从徽京回来的张俊,远远的打起了招呼,“回来的这么快!没在家多待几天?”

  “想着快出成绩了,待家里不安心啊!”张俊笑着朝姜斌答到。
  “家里人都好吧?”
  “好,好,亏着国家的新政策,父母,小弟小妹都回来了”,一扫以前当知青时的忧郁,张俊这一次回来变得大大的不同,全身散发着朝气,不停叨咕着这一路的见闻。国家真的是变了,再没有人上纲上线,生活也大多恢复了正常。中小学也陆续的恢复正常教学,张俊的弟弟妹妹们再也不用下乡,可以安心的读书了。
  听着张俊的一路见闻,姜斌心中也是澎湃激荡,他们这群人是赶上了中国百年巨变的潮头,他多想也出去看一看如今这世界的风云变幻。
  多日未见,两人一见面就似乎有聊不完的话,要不是叮当的几声预课铃声催促,肯定还得继续聊下去。
  高考的春风,不仅唤醒了一大批考生,连小学都有了很大的不同,政治宣传等内容大幅减少,数理化等科学再次占据主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全不怕”的理念再一次被人捡起。
  今天,一共有四节数学课,姜斌领着孩子们好好的复习了这学期的课程,期盼着过两天,孩子们都能取得好成绩,在以后的日子里说不定也能走出几个大学生。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