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是怎么样被“烧”掉的》
第9节

作者: e路狂飙
收藏本书TXT下载
  某位浙江宁波地区的老板,开了家工厂,在创业初期,实力较小,资金短缺。为了有效降低成本,规避经营过程中的风险,怪招频出。其中非常有意思的一招,就是招聘来一批业务员,天天洗脑,然后放到市场上去拼杀,而他老人家只给提成,不承担任何前期费用,销售人员外出开发市场,吃喝拉撒乘,全部自己垫支,连标准最低的工资都省下了。如果业务人员运气较好,销售提成还能弥补一下各种费用,如果时运不济,就只能亏本,而且可能跑得越多亏得越多,直到失血过多,倒卧在地。从老板角度来看,这样一来,前期市场开发的风险大大降低,不可控的费用大为压缩,客户开发成功了,我支付你佣金,开发不成功,我一分钱也不用出,市场风险在更大程度上转嫁到了销售人员身上,自己的如意算盘确实打得不错。

  类似模式如果放在大牌企业,可能还能行得通。奈何这位老板的企业名气实在太小,销售人员虽然非常努力,但终究难被客户所接受。如此一来,销售人员招聘困难自不待言;即使有人想去开发市场,大多数都难以承担前期费用,开发的积极性和力度会打折扣;偶尔也会有不信邪,拼命去开发市场的,最后基本都是弹尽粮绝、负债一身。几年下来,这位老哥非但没有反省,还为自己聪明而庆幸,节约了那么多有去无回的成本,哈哈,现在社会的愣头青还是不少。他哪里会意识到,由于缺乏力度和深度俱佳的市场开发,企业已经丧失了很多机会,起步比他晚的,早有几个做到了接近一个亿的规模,自己项目也从未进入快速发展期,奄奄一息,自己建设工厂、购置设备的投入可能永将无法收回,同时还派生了更为巨大的机会成本。是不是就此做到利益最大化了,恐怕直到现在,连他自己都觉得很难说。


日期:2010-08-24 10:31:15

  也许有人认为,现实当中基本都是风险转嫁给别人的例子。其实不然,有不少人虽然历练十多年,但不少商海铁律仍没有吃透,我们可以经常看到阴错阳差,主动将风险全加到自己头上的案例。
  一位朋友,在北京一家商贸公司干了十多年,具有丰富行业经验。2009年底,老板移民国外,于是他和同事们组建了一支专业的销售外包团队,去为同行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某品牌开发市场。他们向厂家收取比例较高的佣金,同时负责相关技术和客服支持,客户直接与厂家结算,货物配送也由厂家负责,而厂家其他支持一概没有。在创业之处,他们感觉这种模式非常适合自己,库存和物流不需要占用资金,同时靠团队十多年人脉和经验的沉淀,市场开发难度不会很大,虽然也会存在同市场的磨合期,但总体下来还是可以大有所为。通过半年多的市场开发,他们越来越意识到自己想当然的成份太多。首先是市场环境与他们当年打江山之时大不相同,新品牌导入难度超出想象;其次每人每月最起码需要支出6000多元的差旅费用,另加每月4000元左右的家庭消费成本,由于前期市场拓展效果不太理想,全部需要自己垫支。实际上这相当于变相地给厂家免费打工,厂家自己聘请业务员跑市场,每天还得支付一定标准的差旅费,其差别也只在于标准如何确定。时间一长,这位朋友有些吃不消了,但也无可奈何,这样的模式是他们自己主动向厂家提出的。


日期:2010-08-24 14:01:03

  前几天,我和他见了一面,诉诉各自的苦衷。小饮几杯后,他深有感触地说,自己虽然有十多年的市场拓展和管理经验,并最终坐到经理的位置上,但即使最优秀的员工跟老板还是有很大不同,很多原来认为不是问题的问题,等到自己真正创业,可能都是很难绕过去的坎儿。他说他们团队原来非常优秀,但现在竟然自己把自己玩进入了,佣金再高,也只是望梅止渴,而市场开发成本,每天是需要发生的,自己越努力成本也就越大,当初即使要求厂家承担30%的差旅费用,也要比现在强得多,本来应当与厂家分担的风险,现在全由自己给背了。他很坦诚地说,这是他们团队最大的失误,为了项目能够坚持下去,自己连2009年初买的房子都卖了。这位朋友最后还告诫笔者,做任何事情,风险都应当由利益相关方来分担,不要占别人便宜,也不要自己吃亏。


日期:2010-08-25 16:50:57

  在创业过程中,自己过多承担风险的例子并不少见,只是表现形式差别较大,没有我们这位朋友典型而已。譬如,有的老板对待员工过于人性化,工资固定而且在当地或者同行偏高,没有较细的绩效考核,也不会随着效益浮动。问起原因,他们很有可能会跟你说,现在处于创业初期,人员难招,队伍不稳,为了留人,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这种说法似乎非常有道理,但这些人似乎没有想过,没有任务量底限,没有绩效考核,员工收入不随公司效益上下浮动,这将意味着什么,会带来怎样的恶果。如果长期这样执行,对于员工来说,就意味着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公司效益好不好也跟自己无关。老板的本意是为了稳定队伍,自己为此承担了更多风险,但这反而会造成自由散漫、偷懒、磨洋工等低效率现象出现,内部不满情绪滋生,抱怨增多,最终事与愿违,人员会变得更不稳定。事实上,员工更多考虑的是一个月下来能到手多少钱,而绩效考核不考核,待遇同效益挂不挂钩倒是其次,只要这些制度在现有条件下公平合理即可,将来的事情,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倘若单纯为了留住人,而管理混乱,坏了规矩,会给项目带来更大的危害

  ——

日期:2010-08-26 20:48:03

  (012)
  铁律之十二:连锁经营的优势在于统一标准、统一采购、统一配送和统一推广,而这一切都是和网络密度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光注重数量以及行政区域上的布点,无异于撒胡椒粉,难以有效形成聚焦效应,对项目本身发展不太有利,优势反而可能变成劣势。
  在各类创业项目当中,连锁经营无疑是一大热门,且不说麦当劳、肯德基、家乐福、沃尔玛、易初莲花,就连全聚德烤鸭、国美、苏宁、小尾羊、真功夫、谭木匠、永和大王和西北莜面村,都留给人们无限遐想。连锁经营的魅力在于,对于授权方来说能够实现快速成长和做大做强的梦想,对于加盟者而言则是便于复制成功模式与借力营销,降低经营风险。近年来,数以万计的创业者对连锁经营表现出了极端的兴趣,实力强大且富有野心的,将创建品牌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而实力较小的初次创业者,不少人将开家加盟店当作走向成功的捷径。


日期:2010-08-26 21:14:15

  虽然连锁经营模式容易产生协同效应,但也需要在网络密度等各个细节予以充分的保证。除非你已是国美那样红满半边天的连锁品牌,否则“飞地”般的布点并不会给项目带来多大的帮助,尤其是刚创建不久的牌子更是如此。当然,如果你是以连锁为名进行圈钱,那就另当别论,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品牌根本就算不上品牌,只是一个骗钱的道具而已,顶多这个道具变烂了换个马甲再骗。即使如此,导入一个新的连锁品牌都是很费时、费力和费钱的事,如果缺乏足够的实力,你也操作不了几个马甲。因此,无论是基于哪种原因走上创建加盟连锁品牌之路,都应当认真对待,规避其中的一些误区,走上真正成功。

  本文中提到的连锁经营,是一个更为宽泛的概念,即指传统意义上的专门的连锁经营事业,同时也包括品牌形象店、门头店和专卖店等终端网络在内。

日期:2010-08-26 22:16:41

  非常耐人寻味,也许是我们民族受行政文化影响太深,不少连锁经营操盘手一上马,首先想到的是应该在省内、华北甚至全国如何布点,不这样做似乎没有魄力、胸无大志、会被人小看。于是乎,北京一个店,天津一个店,石家庄一个店,唐山一个店,邯郸一个店、太原一个店地干了起来。两年下来,数数店面的数量,似乎还有些成效,已经有十五六个,再看看这些店面的经营状况,好像都不太理想,有的早已挂着羊头卖狗肉了。左思右想,不得其解,怪来怪去,最后也只能埋怨商业环境不断恶化。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网络布点思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对于一个并没有多大知名度的连锁品牌,你在一个城市开一家店,实际上跟开单店就没有太大区别了。因为如此一来,你标准上如何统一,目标消费群体很难感受得到;统一采购和配送成本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升高,最终流于形式;在每个城市的推广都是在“孤岛”状态下进行的,难以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从视觉感知上看,也不易形成密集布局状态下的冲击力。由于布点不当的原因,连锁经营所应具被的优势,被一个个消解掉了。在这种条件下,即使品牌经营者投入真金白银去推广,也很难取得理想效果。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