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是怎么样被“烧”掉的》
第5节

作者: e路狂飙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时下,有不少经营者特别是创业人士练起了“草上飞”的功夫,今天运动鞋热门卖运动鞋,明天电风扇热门卖电风扇,后天四件套热门卖四件套。一番折腾下来,很多人在某个阶段确实也狠赚了一笔,但长期来看,更多人账面上看似盈利,实际上资金大多转化为难以处理掉的库存,资金依旧紧张,资本原始积累尚未完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原因实际上也很简单。热门在逻辑上就意味着数以万计的人快速进入某一领域,进而使人对形势盲目乐观,很自然会产生竞争过度,供给过剩的现象,大多数新进入者不得不面对货物积压和利润空间缩水的问题。

  朋友妹妹两口子,在塞外某城买了辆面包车搞流动地摊,游击卖货。今年春夏之交,旅游鞋卖得很火,利润空间也比较大,于是像他们这样的游击队闻风而动,集中资金大批量进货,以求赚个好市头。朋友妹夫难以抵御诱惑,准备跟进,但遭到了他老婆的强烈反对,最终在女方坚持下,改进一批老北京布鞋销售。就在他们货到不久,旅游鞋市场突然收紧,鞋卖不动,价格便宜,连回本都困难,突击进旅游鞋的,遭到了很大困境。而这两口子的布鞋卖得虽然也不是太理想,但毕竟还赚了一些钱,至少也要比那些跟风者强很多。我还开玩笑跟他们说,你们这些人眼光很准,看好什么,什么就百分之九十地疲软。


日期:2010-08-15 21:47:29

  笔者家乡地处蒙古高原,一般年份最热的时候也不过三十三、四度,且昼夜温差大,夏季是避暑的好去处。但七月底八月初,正好有一周热得要命,气温在40度上下徘徊,晚上也很少有风。这样的天气放在北京和南方地区,都不难应付,因为大家都准备了空调或者电扇和凉席。而家乡夏天大多年份清爽宜人,大多数家庭并不会准备这些东西。这下可好,赶上酷热难耐,只能去争相应急购买。家电商家突击进了一批,按照平常价格的两倍销售,仍能在两天之内脱销。于是一些卖五金看到这种情况,倍觉眼馋,也组织资金突击进货。结果天不作美,一个星期过后,一切恢复正常,而不少商家的有大批凉席、电扇和空调被压在库里,等待着来年慢慢销售。

  2006年到2007年,各地普遍进入了一个结婚高峰期,婚礼用品生意成为一大热门。于是婚礼用品店四处开花,不少初次创业的更是跃跃欲试。这本是一个细分式市场,空间不是太大,投资者集中涌入的结果,是一年半之内80%以上的店面倒掉,开业以来一直没有好好赚到过钱。非常有意思的是,当大家纷纷撤离之后,仍能坚守下来的,后来都还比较赚钱。这样的事情在2008年前后母婴用品热中,又一次被重演。

  特别应当提到的是,不随意跟风,其内涵有两个方面的意思,既包括不随意跟风进入某些项目,同时也包括不随意推出某些项目。即使当初确系跟风进入,但只要整个行业市场比较成熟,仍具发展空间,就有坚持下去的必要。因为一阵疯狂之后,大多数进入者由于种种原因会选择退出,而只要你熬过寒冬,春天就会向你招手,此时竞争环境相对宽松,同时你也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这些都为项目真正成功奠定了条件。

  ——

日期:2010-08-16 17:50:08

  (006)
  铁律之六:任何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都是有标准和分等级的,也存在一个市场所能接受的区间,过犹不及的原理对质量问题同样适用,切忌认为质量越高越好。质量超过了市场所能接受的程度,就是质量过剩,容易导致成本奇高和产品滞销,项目遭遇滑铁卢基本没有什么悬念。
  在项目运作中,偷工减料,偷奸取巧,早已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了。但盲目追求高端路线,因质量严重过剩而导致项目败北的例子也并不少见。这类现象大多发生在已经拥有相当知名度,且属于大型或者特大型企业的新项目运作中,相比较而言,国企更容易发生这种情况。在这类企业当中,新项目从一开始就定位非常高,上马之初就要打造同行一流品牌,而由于历史原因,团队成员习惯了成熟品牌的运作,新项目操作经验严重缺乏,但又容易盲目自信,向外界学习流于形式。项目实际负责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使得其对质量问题最为关心,生怕因新产品质量存在瑕疵而给公司带来市场信任危机,连累到主营产品,因此实际质量只会过剩、不会不足。


日期:2010-08-16 17:56:01

  某国企主营化工产品,在行业内属于佼佼者,一年上百亿的营业额,地位相当稳固。2002年前后,受多元化思潮的影响,开始切入汽车养护品领域,产品包括玻璃水、车用蜡、燃油添加剂、轮胎护理剂和光触媒等大类。初期项目整体规划定位很高,产品质量存在严重过剩的问题,结果市场开发难度超乎想象。以其档次最低的玻璃水为例,2L玻璃水的建议零售价为16元/瓶,给一级商的到岸价为7.2元/瓶,实际折扣为4.5折,另准备0.5个点浮动操作。乍看起来,经销商的利润空间很大。当时玻璃水在市场上已经有标杆品牌——蓝星,是该细分市场最为强势的品牌,蓝星2L同类玻璃水的零售价为7-8元/瓶,其他同类品牌的价格参照蓝星确定,大多零售价为6-9元/瓶,个别低档的价格大致为4元/瓶。大部分玻璃水的经销商到岸价基本都是零售价的4-5折。当然,该企业玻璃水价格高自然有高的理由,选用的是环保型乙醇,无公害无污染,酒精浓度要远远高于市场主流品牌,塑料瓶包装采用高档可降解原料,韧度和光泽上好,瓶盖采取了相应的高附加值技术。单从产品本身来看,可以说堪称玻璃水中的艺术品,项目负责人也为此经常洋洋得意,贬损市场其他品牌的品质。


日期:2010-08-16 18:08:56

  奈何在市场已有标杆品牌的情况下,商家和消费者对此类产品的价格都有一个预期的心理区间。你的产品品质卓越,自然价格可以卖得高一些,但也不能太离谱。就拿该案例中的产品来说,零售价在10元/瓶上下消费者仍可接受。但如果按照10元进行销售,厂家直销尚可,如果走流通渠道,利润空间根本不支撑经销商操作。经过一年左右的市场运作,操盘手也开始意识到了当初的战略失误,但事已至此,没有办法,只能以“没有不好的产品,只有不好的销售”为由,加大考核力度,天天向业务人员施压。

  在他们的市场推广过程中,受公司主营产品名气响亮之福泽,大部分商家第一反应往往是很感兴趣,当看完价格体系并进行一定程度的市场调研后,就却之千里,有的干脆就没有下文,连客套的话都省掉了。当然在这种情况下,最苦、最累、最易受到不公正待遇的还是一线拼命干活的,很多人就此牺牲也毫不奇怪。
  事情到此还没有结束,经过两年时间的痛苦挣扎,该项目的负责人最终还是顾不了太多的面子,选择向市场妥协,重新确定市场定位和价格体系,将质量标准和价格体系调整到与市场标杆品牌接近的位置上,才开始慢慢打开局面,虽然还是不太理想,但毕竟开始在市场上站住了脚跟。
  这个案例发展到最后还不算悲剧,因为这家公司究竟家大业大,资金实力雄厚,能经得起折腾,虽然与市场磨合周期太长,但最终还是走上了正规。如果换成是个人创业者,将永远没有成功的希望,前期的巨额投入基本是血本无归。

日期:2010-08-16 20:44:07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群理想主义者,凭着感觉和想象去做事。高端高价暴利的思维也内化到了他们的灵魂深处。然而,定位高不但需要更高的成本投入,同时也意味着面临更大的风险。倘若光凭想象,产品质量过剩,价格大大严重超越各个档次上标杆品牌,只能是自找麻烦。
  对待质量过剩问题也理应动态看待。有的领域,人们对质量需求基本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稳定程度很高,比如面包、毛巾、食用油、玻璃水等。而有的领域,人们对质量的需求变升级很快,比如各类数码和电子类产品,再如汽车及其配套的润滑油。前者一旦产生质量过剩,很难通过需求升级来实现平衡,而后者质量过剩却可以通过需求升级来消化,只是这些项目市场导入期要长很多,没有足够的资金储备,很难坚持到春天的到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