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不干的汉史在落泪》
第28节

作者: 煮史问道
收藏本书TXT下载
  但是,在此次摸底测评中,就历史影响力而言,公孙弘则远远不及另一个人:董仲舒。
  董仲舒,汉代著名的儒学家、思想家、哲学家、经学大师、政治家,在景帝时期的博士。
  如果你这些名头大概还不能彰显董仲舒的历史地位,那么让我们站在今天遥望一下儒家学说这条深远的曲折之路: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儒家奠基人物、孔子崇敬的偶像--周公,然后我在起点位置上看到了儒家宗师孔子(公元前500年左右);大约200年之后,既而跟进的是孟子(公元前300年左右),这二者我们习惯于尊他们为孔孟,他们二人以及他们的一批弟子们算是儒家的缔造者和推广者,算是儒家的祖师爷吧;大约100年之后,也就是公元前200年左右的光景,先秦时期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荀子登场了,他弘扬并进一步完善了孔孟之道;大约一百年之后,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董仲舒,他潜心研读孔孟学说,与时俱进地进一步完善了儒家之术;再然后就是一千年以后的程颢、程颐(二程)和朱熹;从此以后,儒家宗师不再!

  时至今日,我们还在守望,诸多儒家子弟还在默默潜心传习、研读中,我们也都还在翘首遥望中,期待着宗师再现,我们已经等了一千年……
  下面让我们穿越两千年,概要性地看一下这场改变了历史、推动了儒家之学、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测试,儒家宗师董仲舒在此次测评中呈交给汉武帝的答卷也就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天人三策》(也称《举贤良对策》)。
  汉武帝所出具的考题基本上是围绕着古往今来治理天下的“道”而展开的,当然展开之后就成了若干的细小问题,那篇《天人三策》我们也就不细述了,只作个概要性的总结。
  “道”这玩意儿就悬乎了,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上天的“道”俗称“天道”,地上的“道”,俗称“地道”,在古人看来,天地之间的一切都是有“道”的;天地之间的一切都是遵循着“道”的。
  那“道”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

  古人的这些关于“道”的学术研究,今人仍然在继续,并且还将其定义为一门专业学科,称其为:哲学。
  在董仲舒看来,所谓的“道”,是指由此而达到天下大治的道路,仁、义、礼、乐都是推行‘道’的具体方法。所以,古代圣明的君王(这里指周文王、周武王)去世之后,他的后代可以长期稳坐天下,国家几百年(周朝存活了791年)太平无事,这都是推行礼乐教化的功绩,当然也算是周公的功绩。
  透过董仲舒的上述理论,我们能很清晰地看到董仲舒用了儒家的“仁义礼乐”铺垫了整个论述的基调。
  关于帝王该怎么干活、怎么遵“道”,董仲舒也给出了自己的经典解读,这一经典解读也源于儒家经典《春秋》中“尊王攘夷”、“天下大一统”的观念,这些观念将成为汉武帝后来四方用兵的理论依据所在。
  做君主的人,要端正自己的思想,整肃朝廷,整肃了朝廷才能用以整肃百官,整肃了百官才能用以整肃天下百姓,整肃了天下百姓才能用以整肃四方的夷狄各族。

  当四方的夷狄各族都已整肃完毕,四面八方无论远近都没有胆敢不统一于正道的,就没有邪气冲犯天地之间,因此阴阳谐和,风调雨顺,生物安和相处,百姓繁衍生息,所有象征辛福的东西和可以招致吉祥事,全都出现,这就是王道的最佳境界了!
  对于汉武帝内心深处的困惑(西汉建国历经几代人的建设,国家已经很富裕了,但是上天的祥瑞还没出现,诸侯还会反叛、四方蛮夷还会犯我边境),董仲舒则继续用儒家学说,抛出了自己的核心观点。
  董仲舒人为,汉武帝虽然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居得以招致祥端的尊位,手持可以招致祥瑞的权势,又有能够招致祥瑞的资质;品行高尚而恩德深厚,头脑聪明而心地善良,爱护百姓而尊重贤士,可称得上是仁义君主了。
  但是,天地没有相应的表示,祥瑞没有出现,原因主要在于没有推行道德教化,百姓没有走上正路。
  关于诸侯反叛方面的问题,董仲舒也坚持认为,这是“礼教”不到位的结果,为了强化说明自己的理论,董仲舒还举例说明:
  圣明的君主治理天下,臣子年幼时就学习知识, 成年后就给他官位以磨砺他的才能,颁给爵位俸禄以培养他的品德,实施刑罚以威慑他的罪恶念头,所以,百姓才能通晓礼义,而以冲犯君主为耻(很显然,董仲舒的这段论述是强调用礼教来强化君主威严,教化诸侯,以杜绝日后反叛,冲撞帝王权威)。

  周武王奉行天下大义,推翻了独夫民贼,周公制作了礼和乐来修饰周政;到了成王、康王的大治时期,没有人犯罪,监狱空虚长达四十多年。这也是教化的浸润和仁义的流布,而不止是伤残皮肉的刑罚的成效。
  为此,董仲舒建议建立太学,兴办学府,以推行教化建设社会风气与风俗。
  在对答的最后,董仲舒提出了自己的核心观点:“《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引自《汉书》)。
  “《春秋》的大一统思想,为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如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主张,旨意不同,所以上边不能一统;法制多次改变,下边不知道如何维护。臣愚以为那不在六艺之科和孔子之术的学说,应该全部禁绝,设法废黜。邪僻之说灭熄之后统纪就能一致,法度即可彰明,老百姓也就有了跟随的目标。”
  汉武帝对董仲舒的答卷非常满意。
  少年天子心中的困惑在董仲舒的答卷中找到了答案,此后他将有了明确的方向,不过虽然前途是光明的,道路却一定是曲折的。

  废黜百家、独尊儒家的彻底执行,那是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太皇太后窦太后去世之后的事情。
  但是,这也没关系,那场经典、精彩的测试,已经让我们不仅能够透过测试题窥见少年天子汉武帝内心的困惑,而且还能透过董仲舒的答卷,看到至今都在影响着我们的“天下大一统”、“三纲五常”、“尊王攘夷”、“四夷宾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些指导了汉武帝执政的思想路线,并影响了整个封建王朝统治思想的系列学术思想的出炉过程。

  日期:2012-01-27 19:29:23
  第二节 儒家独尊(续三)
  测试完毕之后,董仲舒被留在了朝廷当博士,非常遗憾的事情是,董大师在儒家学术方面虽有很深的造诣,但在朝廷的政治斗争方面并无天赋,在树大招风这一千古定律的作用线,儒家一棵大树董仲舒先后多次被人黑了,并最终淡出了朝野,这些具体情节我们将在后文中讲述。
  如此看来,仕途上的董仲舒的终极结局也基本上是一个悲剧,不过这些丝毫没有影响董仲舒在当时朝廷所受的尊重、更不曾影响这位儒学宗师的历史地位!
  日期:2012-01-28 08:51:58
  第三节 丞相是个高危职业(上)
  汉武帝即位的次年,也即为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武帝以清算老账为借口罢免了三朝老臣、丞相卫绾,窦婴接任丞相之职,成为了汉武帝的第二任丞相。
  窦婴之所以能担任丞相,实属众望所归,这个人不仅是儒学派系,而且还是窦太皇太后的侄子,除此之外,还曾于景帝时期平叛七国之乱而立下过汗马功劳。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