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情还剩了一襟晚照——细数三十年来国际足坛十大国家队及十大俱乐部队》
第18节作者:
挂甲人 其实最佳阵容这种评选,更多的时候是弄一个筐把更多的进攻型球星往里面装,大家不必以此来较真这个阵型的打法和球员的位置。
如果我来选择阵容,我会打352:
门将 达萨耶夫
清道夫帕萨雷拉两个盯人贝尔戈米 詹蒂莱
双后腰法尔考塔尔德利
左翼利特巴尔斯基右翼孔蒂
前腰普拉蒂尼
小前锋 济科中锋罗西
主帅 贝阿尔佐特
说回巴西吧,82世界杯后,他们的下一个大赛是83年美洲杯,好像世界杯后桑塔纳就辞职了,这届美洲杯是谁带队、有哪些队员就不清楚了(中国95年才开始转播美洲杯)。
那会儿的美洲杯是主客场制,巴西最终以1-1、0-2输给了乌拉圭,获得亚军。
其实就算82年的那支巴西队最终世界杯夺魁了,他们原班人马征战美洲杯,估计也未必有更好的战绩。
从1949年到1989年这40年里,巴西从未曾染指美洲杯,包括贝利所在的那三个世界冠军队都无所作为。
在1989年之前,乌拉圭拿了13个美洲杯冠军、阿根廷拿了12个,巴西只有区区3个,对他们而言,拿南美冠军比拿世界杯难度大多了。
而且当时南美三强有一个食物链,就是巴西专吃阿根廷、阿根廷专吃乌拉圭、乌拉圭专吃巴西。
即使到了现在除了乌拉圭下滑太多吃不动巴西以外,另外两条还是很灵的。
(四)福地梦碎
86世界杯前,桑塔纳重新出山,再次挂帅出征。
其实在这届队里,上届的人马老的老、走的走,已经面目全非,只有济科、法尔考、苏格拉底、儒尼奥尔四位老臣留下了,但济科和法尔考因为年龄和伤病的原因只能偶尔替补出场,只有苏格拉底与儒尼奥尔还是主力。
在打法上,桑塔纳手里没有四年前那么多好牌,也就打不出那种太梦幻的足球了,所以尽管这届巴西也很强,甚至出局的好像更冤(毕竟82年球队在90分钟里输给了意大利,而86年球队被淘汰是输在点球决胜时, 90分钟内还射失一记点球),但现在的国际足坛上一提桑塔纳言必称82巴西而不是86巴西。
86年时队形无论攻守一直是规规矩矩的442。
具体为:门将 1卡洛斯
左后卫17布兰科中卫4埃迪尼奥14塞萨尔 右后卫 13霍西马尔
左中场 6儒尼奥尔 后腰19埃尔佐前腰18苏格拉底右中场15阿莱芒
前锋 7穆勒9卡雷卡
在这套阵容里,两个边后卫的助攻开始频繁,82年的时候桑塔纳并不重视边路,球队热衷于在中路及两肋打出眼花缭乱的配合,左后卫儒尼奥尔的助攻是来到后腰位置上进行组织,两个边路球员右后卫莱昂德罗与左前卫埃德尔的作用并不明显(球队复赛阶段的5个进球与两个边路毫不相关)。
但由于欧洲球队在边路打法上的日趋领先(以82年进入决赛的意德两队为代表),桑塔纳也在尝试着一些改变,本次大赛推出的这两个边后卫,左后卫布兰科成为三朝元老,直到为94的夺魁立下功勋。
而右路的霍西马尔更是个绝对的妖人,甚至比卡福、麦孔、阿尔维斯还妖,除了在整个边路上上下下,他甚至可以在别人应该45度传中的位置大力射门,其力度之大让对手门将望而生畏,大赛后其抢眼表现令他与卡雷卡一起入选了最佳阵容。
此人在90世界杯前夕因纪律问题与主教练冲突,被开除出队,太可惜了。
记得与他一起被开除出队的还有前锋雷纳托,那个轻松玩弄汉堡后卫于股掌之间的83年丰田杯最佳球员。
说回86年,由于两个边后卫的强悍,儒尼奥尔与阿莱芒的活动范围就可以更接近中路,为苏格拉底提供支持。
两个前锋里,卡雷卡的选位和临门一脚都没得说,而穆勒算是个好队员吧,但相对于进入90年代以后涌现出来的那些巴西天才前锋们,他还是差了些。
说说比赛本身吧,小组第一场,凭借苏格拉底的进球,1-0小胜西班牙,不过对手的一个已经越过球门线的远射没被算进。
次战阿尔及利亚,对手已经不复四年前之勇,但巴西也是很费劲地靠卡雷卡一球小胜。
最后一轮打北爱,已经出线的巴西终于轻松自如了,3-0,卡雷卡梅开二度,霍西马尔以其标志性的重炮令詹宁斯汗颜。
淘汰赛第一轮,巴西面对博涅克领衔的上届季军波兰,4-0横扫,第一个球是苏格拉底的点球,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没有助跑的点球,苏格拉底原地站在球前,大腿稍稍后摆,挥动中突然一顿,一旦门将移动就把球射向另一侧,但如果门将不动就全凭小腿力量把球射向球门右上角。
当时我看得真有些呆,心想:这帮巴西人到底有多少花样啊?
第二个球又是霍西马尔的重炮。
第三球好像是定位球里中卫的头球得分,来自埃迪尼奥。
第四球又是点球,胜券在握的巴西人让卡雷卡来踢,卡雷卡本来在队内的点球手里排不到前五,但此刻的巴西队已经开始考虑最佳射手的事了。
接下来的四分之一决赛,巴西遭遇欧洲新科状元法国,两强过早相遇,主要原因还是法国队在小组赛里居于苏联之后只获得第二(积分相同,净胜球少),不过巴西就算碰上别拉诺夫(该年度的金球奖得主,又一位来自基辅迪纳摩的杀手)领衔的苏联也未必能赢。
那届的苏联是被裁判黑掉的,两年后的欧洲杯才是苏联实力的真实体现,小组里战胜荷兰获得第一,半决赛2-0力克意大利,决赛再遇荷兰惜败于巴斯滕与古力特的神勇。
该说说经典的巴法大战了,虽然两队在120分钟里只打成1-1,但双方开放式的打法令精彩场面层出不穷,同时全场比赛好像只有一张黄牌,君子之战、坦坦荡荡啊!
巴西阵容说过了,说一下法国队:
门将1巴茨右后卫2阿莫罗斯中卫4巴蒂斯通 6博西斯左后卫8蒂索
后腰 9费尔南德斯前腰10普拉蒂尼右前卫12吉雷瑟左前卫14蒂加纳
前锋 18罗什托19斯托佩拉
在这个阵容里,由于原主力右后卫3阿亚什停赛,改由原左后卫2阿莫罗斯客串,替补队员蒂索成为了首发。
在前卫线上,蒂加纳会经常与费尔南德斯换位,甚至两人形成双后腰,普拉蒂尼向左侧倾斜一点,同时中卫博西斯从后排插上助攻。
某种意义上就是蒂加纳、费尔南德斯、博西斯三人轮换攻击,三人中始终要有一或二人与巴蒂斯通(4年前捡了条命的那个人)扼守中路要塞,剩下的那一或二人则冲上去与普拉蒂尼、吉雷瑟配合,为罗什托、斯托佩拉提供炮弹。
感觉双方似乎都青睐本队的右路多一点,大概因为霍西马尔和阿莫罗斯的攻击力都比另一侧更强吧。
开场不到20分钟,巴西就在右路得手,霍西马尔与苏格拉底从中场开始配合进入到前场,霍西马尔直塞拉到这边的穆勒,此刻儒尼奥尔突然插上,与穆勒在右肋部连续打出撞墙配后由儒尼奥尔妙传无人看守的卡雷卡得分(不是法国人疏忽,而是儒尼奥尔和穆勒的配合已经撕破了法国队的后防,看守卡雷卡的博西斯必须去补位)。
但在上半场结束前,法国人同样在右路还以颜色,阿莫罗斯与吉雷瑟配合,并由吉雷瑟传给拉到右边路的罗什托,罗什托的下底传中碰到布兰科后稍有变线,出击的门将卡洛斯和抢点的前锋斯托佩拉都没碰到球,皮球即将飞出后门柱时普拉蒂尼如鬼魅般出现,小角度破网,上半场双方平分秋色。
下半场的比赛,把比分追平的法国士气高昂,一度占据了场面上的小小优势,而70分钟前后看台上的墨西哥观众(当然也有其他国家的,但肯定以拉美人居多)开始欢呼——因为“白贝利”济科要出场了。
替下穆勒的济科似乎是第一脚触球就差点送法国人回家,当时是法国队的一次右路进攻被布兰科断下,他顺势带球前插并把球交给济科,济科一记颇具想象力的外脚背直塞从法国队的人丛中穿越,到达布兰科脚下时,已经是单刀了。
巴茨只好犯规——点球,济科当仁不让。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