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史上最牛的官二代(大隋唐第一卷连载)》
第23节作者:
老肃2009 日期:2012-02-01 09:43:02
● 大隋律法甲天下
后人往往有秦汉不分、隋唐一体的说法。意思是指汉朝继承前秦的政治体制,大唐也沿袭了隋朝的一些制度。秦与隋都是承前启后的重要王朝,对于中国千年封建体制的形成及夯实有着无以替代的作用。
隋文帝恢复汉、魏旧制后,中央集权制得到巩固。接着杨坚统一北周、北齐官府所铸造的钱币及民间私自铸造的钱币,不允许世间还有美储联这样印钞公司存在,下令由政府重新铸造五铢钱,把钱币制造和市场运行管理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而北周的法令和北齐相比,条文烦琐像婆娘的臭裹脚布,杨坚叫高颎、郑译以及上柱国杨素、率更令裴政等人重新加以修订,尽快出台。
率更令只是个相当今天中央直属机关的行政监察处处长,职位低微,可裴政熟悉前代典故,通晓执政之道,这次修订刑法律条完全由他来最后拍板敲定。
本着量刑适当的作法,裴政等人参考魏、晋及南齐、南梁各朝各代的旧律,昼夜忙碌,很快将新刑法这道热腾腾的大菜端出来。
日期:2012-02-01 09:44:16
新法中废除了前代斩首后挂于木杆上示众的枭刑、车裂于市的死刑以及鞭打的鞭刑,死刑只有绞刑和斩刑两等;规定如果不是犯了谋叛以上死罪,不收捕家族连坐治罪;还制定了八议、申请减罪、官品减罪、纳铜赎罪、官职抵罪的一系列条款,以保证尽量刑不士大夫;至于如何审讯囚犯时也有拷打不能超过二百下的新规定,就连刑具、枷杖也都有规定的尺寸和重量。同时,还规定平民百姓如果有冤情可以依次向郡、州提请申诉,如果郡、州仍不受理的,可直接向国家信访办提出申诉。
不过,《开皇律》中还特别订出所谓“十恶”之条,即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凡触犯者皆从严惩治,不加赦免。
显见,隋朝颁布的新刑法比之前朝更具有人性,更趋向于公开透明。隋朝刑法的最大意义是成了后来王朝学习的榜样,各代也多遵用隋律。
日期:2012-02-01 09:46:11
另外,隋朝还实行均田制,让更多的农友有田可耕,这就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也把耕地面积更加向荒野扩大,一层层水田一层层绿。在兵制上,隋文帝规定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账,一与民同”。由此兵籍与民户一样都归地方州县的人民武装部管理领导,改变了过去兵民分治的现象,使得府兵制度进一步与均田制度结合起来。
隋文帝的君臣们还创举性地打造出“输籍定样”。首先是政府在全国“大索貌阅”,调查户口,并规定堂兄弟以下都要分居挑门立户。然后依每家资产情况作出缴纳额度。隋朝的人口一下子就增添一百多万,而且税收一个都不能少。“输籍定样”对于富民强国,深化政权统治都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今日中国的“人口大普查”就是现代版的“大索貌阅”,可见隋朝的智慧至今卓越有效,仍然在绵延流动,造福后人。
日期:2012-02-01 09:49:32
这还不是最卓越的创造,隋朝给后人留下最宝贵的遗产之一就是科举制。
在隋以前,选官用九品中正制度。九品中正制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创立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分为九个等级,后来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入选者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结果九品中正制演成了血统论,门阀世族一统天下,出身贫苦人家的孩子哪怕你有天大的才能也去当溜边的黄花鱼,世家子弟成为唯一入选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庶族”的局面。
隋文帝即位后,正式废除了九品中正制,规定每州每年贡士三人。598年(开皇十八年),隋文帝令京官五品以上,和地方总管、刺史等官员,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隋炀帝时,又创立了进士等科,这就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开始。
日期:2012-02-01 09:56:23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自隋朝开始,只要你学习好就可能衣食无忧、红袖添香,就可能成为国家干部,甚至也可能跻身于党和国家领导行列,赢得生前身后名,封侯入相,光宗耀祖!
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事情!
于是无数书生前仆后继,头悬梁、锥刺股,十年寒窗古读,只为能鲤鱼跃龙门,由当年的读书小二郎变身为显赫朝野的人上人。
直到八股文把科举制搞臭了,中国才挥手与科举制作别。但科举制却墙内开花墙为红,在外国人眼里,科举制并不过时,于是中为洋用,科举制成了西方一些国家公务员录取的有效方法。
日期:2012-02-01 09:57:49
当然,任何体制改革或整顿的进程中都会有不和谐之声。
如李德林与于翼、高颎及苏威等奉命同修的新律令,新律令颁出后,苏威请另行修改数条,但李德林反对说:“格式已颁,义须画一,纵令小有踳骏,非遇蠹政害民者,不可数有改张。”朝令夕改,必然会失信于民,这是为政者的大忌。好在杨坚支持李德林的意见,苏威只能悻悻作罢。
在制定地方组织建设问题时,苏威提出一个建议说,每五百家设置乡正,由他们调理民间辞讼。李德林再次举手反对。他的理由很充足:“本废乡官判事,为其里闾亲戚,剖断不平;今令乡政专治五百家,恐为更甚。且今时吏部总选人物,天下不过数百县,于六七百万户内诠简数百县令,犹不能称其美才;乃欲于一乡之内选一人能治五百家者,必恐难得。又即时要荒小县有不至五百家者,复不可两县共管一乡。”
这是李德林与苏威的第二次交锋,五百家设一个科级干部的乡长,官员编制上也确实有些奢侈了。
日期:2012-02-01 09:58:54
杨坚却不置可否,他要高度发扬民主,叫内外群臣都集中到太子的东宫开会,对这个是否在五百家设置乡正的问题进行大讨论。一场激烈的辩论后,皇太子杨勇和众臣都站在李德林的一边,以绝大数投票压倒苏威的提案。
接下来,李德林又反对了苏威的另一建议。
苏威的建议是废除郡的制度。当时的地方制度,是州郡县三级制,州相当于今天的行政大省,而郡相当于行政专区。
现在看来,郡这一级显得多余了,苏威这提议可谓是正确的。李德林认为郡不是不可废除的,不过律令才颁布,不宜即改;也就是说将来再改,也不为迟。就反辩称:“修令时公何不论废郡为便?命令才出,其可改乎?”
日期:2012-02-01 10:01:31
可这时总揽朝政的高颎!
高颎看不过李德林如此出风头,况且苏威是他推荐上来的,李德林如此猖獗地反对苏威就是反对自己。于是高颎向杨坚打小报告说:“德林狠戾,多所固执”。意思是李德林阴狠又固执,与他难以相处下去。杨坚也越来越看不惯李德林的书生腔,就决定一切依从苏威同志的提议。
隋朝由此废除郡治,甚至五百家也设置个专门负责调解人民内部矛盾的乡长。
人无完人,纵然大隋第一能臣高颎也不能免俗,以私废公,大失一个宰相的风度。
这就是真正的历史!
此后,大隋帝国的历史还将发生什么大事呢?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