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大宰相的丰功伟绩,传奇人生:山人宰相李泌传奇》
第43节

作者: 星之何
收藏本书TXT下载
  唐朝廷平叛的东方战场,官军是节节胜利。
  副元帅郭子仪亲自率领汉蛮联合兵团追击溃逃的燕军。官军在潼关遭遇逃跑的叛军队伍,官军大胜,斩杀五千人,一连攻克华阴,弘农二郡。

  郭子仪,祖籍山西汾阳。他生于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
  郭子仪是武举出身,身高七尺三寸,身材魁梧,体魄健壮,相貌秀杰,勇武不凡。他不仅武艺高强、阵法娴熟,而且公正无私,不畏权贵。
  安史之乱刚刚爆发时,他就担任朔方节度使。
  传说,当初,他刚刚二十岁时,曾经在河东(今山西)服役,曾因违反军纪,触怒自己的上司,按律处斩。
  在押赴刑场的途中,被当时正在河东游历的著名诗人李白发现。李白见他相貌非凡,凛然不惧的样子,甚感可惜,认为其非平庸之辈,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杀之可惜。
  于是,李白大力援救,郭子仪终于得以生还。

  后来,郭子仪果然不负李白所望,参加朝廷举行的武举考试,一举成名。郭子仪获得了高等补左卫长史(皇帝禁军幕府中的幕僚长)之职。
  天宝八年(749年),郭子仪出任安塞军使,拜左卫大将军。
  安史之乱爆发的前一年,郭子仪已出任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
  由于皇上李隆基那时专宠杨贵妃,沉迷于骄奢淫逸的享乐之中,不理朝政,政治十分腐败。而皇帝李隆基又在边镇设立了十个节度使,总计共拥兵四十九万人。而中央禁军当时不过十二万人,最终造成了尾大不掉的局势。
  后来,节度使又兼管行政和财政,权力更大,逐渐发展成为了割据势力,终于导致了安禄山叛乱的发生。

  自太宗“贞观之治”以来,唐朝内地,多年就从未发生过战争。因此,军队的战斗力锐减,内地军备也十分空虚。
  所以,当安禄山叛军打来的时候,黄河以北二十四郡的文官武将,有的开城迎敌,有的弃城逃跑,有的被叛军擒杀。
  安禄山叛军长驱南下,势如破竹。他们一路上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
  叛军每到一个地方,就烧杀掳掠,侮辱妇女,强抽壮丁,残害百姓,无恶不作。使得沦陷区广大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长期沉溺于游乐宴饮的皇帝李隆基由于对这场叛乱毫无应变的准备,所以事到临头,他只有仓促应战。
  于是,李隆基急派封常清、高仙芝去东京洛阳募兵抵抗,但洛阳很快陷落,落入安禄山之手。李隆基在盛怒之下,处斩了封、高二将。

  在这紧急关头,李隆基提拔郭子仪为卫尉卿,兼任灵武郡太守,朔方(唐方镇名,镇治在今宁夏灵武西南)节度右兵马使。
  不久,郭子仪又被李隆基提升为朔方节度使,命令他率兵东讨叛军。
  接旨后,郭子仪立即亲赴校场,检阅三军,誓师出征。
  756年四月,朔方军旗开得胜,一举收复重镇云中(今山西省大同市)。大败叛军薛忠义,坑其骑兵两千余人。
  接着,郭子仪又使别将公孙琼岩率两千骑兵攻击马邑(今山西省朔县东北),大获全胜。

  马邑的收复使东陉关得以重开,从而打通了朔方军与太原军的联系,使安禄山下太原,入永济,夹攻关中的军事行动无法实现。
  郭子仪的这一利剑行动,很快赢得了战略上的主动权。捷报传到京城长安,人心稍安。郭子仪以功被李隆基加封为御史大夫。
  后来,朝廷命郭子仪回到朔方,补充兵员,打算从正面战场出击叛军,以图收复洛阳。
  郭子仪却认为,必须首先夺取河北各郡,切断洛阳与安禄山老窝范阳之间的联系,绝其后方供给线后,才能有效地打击叛军前线的有生力量。
  这一出击方向的选择,与朝中李泌的谋略不谋而合,无疑是正确的。无奈,李亨另有打算,没有接受他们的建议。

  不久,经郭子仪的推荐,朝廷任命李光弼(契丹人)为河东节度使。郭子仪分了一万军队给李光弼,送他出征。
  李光弼由太原出井陉口,一连收复七座县城,直奔常山(今河北正定)。
  史思明闻讯,率五万大军从西包围李光弼于常山。
  双方展开激战持续四十多天。李光弼消耗很大,寡不敌众,被迫困守。他只得派人向郭子仪求援。
  郭子仪急率大军东进,火速驰至常山,与李光弼会合,以十万官军,与史思明会战于九门城(今河北省藁城西北)南,大获全胜。

  史思明新败后,又收整了五万叛军,退守博陵。
  博陵是河北重镇,易守难攻。郭、李两部久攻不下,郭子仪决定退守常山,采取先疲后打的战略,转战歼敌。
  史思明求胜心切,采取了追踪跟进的策略,企图重创唐军。
  “我行亦行,我止亦止”。郭子仪将计就计,亲选五百名精锐骑兵,交相掩护,牵着史思明的叛军疾速北进。
  史思明不知是计,一连追了三天三夜,追到唐县时,才发现前面只有五百骑兵,方知上当。然而,叛军已经人困马乏,悔之晚矣。

  郭子仪乘叛军疲惫不堪之机,返军掩杀,大败史思明于沙河,又取得了沙河大捷。
  安禄山忽闻沙河败报,他大惊失色,胆战心惊。
  他急忙从洛阳抽调二万兵马,派部将谢希德北上增缓。他又征发范阳老巢的精兵万余人,令牛廷蚧率领南下助战。会合史思明的残兵后,近十万叛军准备重新卷土重来。
  这时,郭子仪大军驻扎恒阳(今河北曲阳)。他及时预见到了叛军兵锋甚锐,兵力大增,欲求决战的心理。
  于是,他仍然实行疲敌战术对付史思明叛军。

  郭子仪加紧修缮自己的防御工事,深沟高垒,严阵以待。“贼来则守,贼去则追,昼扬其兵,夜袭其幕”,使数万叛军欲战不能,欲退不可,大大挫伤了敌人的锐气。
  特别是,郭子仪经常采用扰敌战术,使叛军整日提心吊胆,日夜不得安宁。
  当叛军被拖到相当疲劳的程度时,郭子仪就对李光弼说道:
  “光弼啊,如今敌已疲惫,我们可以出战歼敌了。”
  于是,官军在嘉山(今河北定县)摆开了战场,布好战阵,史思明等叛将也列阵而至。
  郭子仪指挥得当,唐军奋勇无畏,锐不可当。叛军士气低落,阵势混乱,四处溃逃。

  史思明见败局已定,吓得慌不择路,坠下战马。他丢了头盔,连靴子都跑掉了。最后只好光着两脚,拄着一条断枪,狼狈逃回博陵。
  叛军被斩杀四万多人,被生擒五千余人,损失战马五千余匹。
  郭子仪指挥官军乘胜前进,进围博陵,声威大振。
  嘉山一战,对军心民心产生极大的影响。河北十多郡,自发集结武装,支援和响应官军。军民纷纷诛杀叛兵叛将,回归唐朝廷。
  安禄山丢失河北,则后方交通线就被切断了。因此,叛军将士家在范阳者,大小官兵都惶惶不安,忧虑自己后路被阻,死路一条。
  其时,安禄山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恐慌,对他的军师高尚、严庄骂道:

  “两个狗贼,你们叫我反唐,说是万无一失。现在起兵已经几个月了,后路就将被郭子仪切断,只剩下汴、郑几州,进退两难,万无一失在哪里?”军师高尚、严庄被骂得狗血喷头,只好叩头饶命。
  不得已,安禄山才和谋士们考虑出了一个放弃洛阳,撤回范阳的计议。
  当时,郭子仪在河北的辉煌战绩,扭转了唐军仓卒应战的被动局面,改变了整个平叛战场的战争形势。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