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80后女生看房地产那些事儿》
第14节

作者: 千岛之滨
收藏本书TXT下载
  至于基础设施建设,第一个我要说的就是水库。广西的甘蔗地旱情,和前几年的四川、重庆干旱,似乎相似的可怕,其实今年夏天的旱情估计也会不远。这里先声明,我没有去查4万亿中修水库的经费由多少,但是心里默念祈祷,给农民一点活路。
  第二个是要说的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大问题——养老院。其实这个问题有点超前,因为在农村还是养儿防老的比较多,虽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推广,但是只是治标不治本。先说一个城市的范例,上海养老院拆迁事件300老人面临无家可归的尴尬。民政局给的意见就是给老人2万元的赔偿,同时对民营的标床鉴定,结果多数超建;于此对比的是老人们坚决不离开,条件不好也要住下去。观点争锋在民政局与开发商说拆迁地区不是建别墅区,而是商场、幼儿园等等,而老人们认为他们是要把土地出让进行房地产开发。老板张某与政府协商搬迁补偿,但是因为鉴定床位合格数连1/3都不到,所以赔偿款远远短缺,因此张某表示不搬迁。当我解读着部分资料的时候,想问一句“商场、幼儿园”是小区配套设施,还是远离城市单独撂下的一个天才构想?我很难相信一个人会为了一家商场、幼儿园而选择去千里迢迢之外往返。这就是典型的养老院进程中的尴尬,或者说睁眼说瞎话。很多人越来越关注的是留守儿童,但是谁来关心留守老人。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但是老人也意味着祖国辉煌的奠基石,所以我们不能忘了饮水思源,谁来可怜可怜农村的留守老人。前几年春晚赵宋二人演绎的城市孤独老人的现状,让人无奈,儿女多的是物质上的补助却越来越少的精神上的慰藉。农村养老院、敬老院可以是无形的,可以组织闲散的留守农民代为照顾,或者进一步推进食宿关注,总比现在孤苦好。凤凰男、凤凰女进城是一种成功,但是他们进城享福的父母未必觉得城市是天堂,可能他们会不习惯一个人单独地生活,也许会被别的老人疏离,反而觉得农村窜门子更惬意,请为他们多考虑考虑。现在中国有超千万失能老人,但是却缺少陪护的人和机构,可是我却看不见一条关于关于老龄化社会建设的投资,心痛。

  第三个偏远地区归并后的学校宿舍。这几年农村中小学的归并情况愈演愈烈,同时出现的就是代课老师的清退的问题。我一直暗暗地咕哝,这原来小学建筑用地最后都干嘛去了?先不去深究这个问题,回到归并的问题上来。很多人反对这次归并问题,因为他们的孩子太小生活根本无法自理,却要翻山越岭去上学,甚至有举着火把穿山洞来往学校和家,被CC**曝光之后,当地的教育局就只在山洞里装上电灯,可是别忘了,孩子们每天还得2个多小时的路程,这时候城里决策者的孩子们还在梦想里睡着。我们往往在教育上要求减少数字鸿沟的差距,可是最容易解决的基建设施却常常缺位。我不反对把学校归并,但是我反对没有基建完善的归并。我不想看到农村教师为了守护小学生回家,最后摔下山崖牺牲的事,其实归根结底为什么不让他们住校?城里的学校建一个恢弘的校门够一个农村小学的学生造几栋宿舍楼了。这里我不想说教学楼建设问题,这个已经在投资上了,我只想说被忽视的学生生活问题。

  第四个谁来为中国农业种好最后一片土地。看到CC**的数据,70%的新生代农民工不想返回农村,我觉得这个数据真的还有可信度。于是想问,谁来给中国人种地?无可奈何之余,再次重申我的观点2010年粮价将是一个国际期货市场上耀眼的明星。户口的事情不能说是中国特色,因为古希腊就有,说到农民的身份职业认定明朝朱元璋就强行设置了,所以这个不是今天我要阐述的观点,我的焦点是如果农民工都去当工人了,那么我们的粮食年年丰收的数据还值得可信吗?我国的粮食安全怎么办?谁能保证那些荒了多年的农地不会被开发商圈了,进而卖地农民坐享其成,就坐收地租、房租不劳而得?不是说农民工进城不好,而是想问既然农民进城务工了,那么土地大面积承包是不是会诞生出中国式的农场主?国家的定义我没有看见,好像给的补贴并不是跟着收购(不是提高收购价,这个最后还是会平摊到消费者身上),而是跟着每亩地,化肥、农机设备、水等等都是如此,于是土地主人和承包者的矛盾又会进一步激化。

  4万亿告一段落,进入中央一号文件,你将看到什么叫做明目张胆为房地产摇旗呐喊。
  PS:新帖的内容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待续精品推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