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上海中医类灵异故事》
第19节

作者: 天和余韵
收藏本书TXT下载
  另外我在这里,还要推荐一本并非专署医学的书籍————老子。
  老子这本书,又被道教称之为道德经,是一部论述老子本人的宇宙观、处世观的书籍,虽然它被奉为宗教经典,但是其内容本身,却没有任何鬼神学说的特色。

  而是以纯粹的智者看到生命和世界的角度出发,讲了一些古朴而有理的思考方式。
  学习中医时,一些哲学的思考模式,也是比较重要的,因为中医的中心是一种辩证的思考方式,而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的论述中,则大多数都带有辩证思想。
  所以在学习中医的初期,看一些古代思想家们的论述,有利于帮助我们本身建立理解中医的宇宙观。
  另外要注意的是,对于古人的论述,我们不可轻易非议,但如果你有足够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那么你可以提出不同的观点。
  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朋友,经常表示对中医古籍的不同点,但是本身又不去将这种不同点验证清楚,只是将其置于一种似有似无的位置。
  如果这类朋友仅仅是一个中医古籍爱好者,那么这种情况,当然是不会被在意的,当如果您是想学习中医的内容,那么显然这种情况就比较不负责了。

  当然,我这里说的不负责,不是对中医古籍的不负责,而是对别人健康的不负责。
  以后的日子里,我会每天用一篇的内容,来向大家介绍四本书,介绍满四十本为止置于次序,就会按今天的这种方式,首先是基础理论类,然后是本草类,临床类,杂学类。

日期:2009-11-12 23:27:00

  医学杂说
  昨天我对着相一次做了简单的了解,着相一词是佛教的一种哲学观,是一种否定物质世界的观点,我个人还生活在物质世界中,也对和尚这个行业没有兴趣,所以这个词不适合用在正常人身上。
  神农本草经,其中有叙述一些常见蔬果的部分,也有一些养生药草的部分,都是可用的
  之所以我会推荐这本古本草,而不去推荐一些近代人的书籍,原因很简单,近代人的书籍相对来说,可能比较好懂,但是有些问题却比较严重。
  昨天有人说我应该对初学朋友推荐医学三字经,但是我却拒绝了。

  以陈修园老师的《医学三字经》为例,里面有较多的一家之言,首篇就把张仲景老师以后的大医家贬低了一遍,而且其贬低的方向都存在争议,例如他说李时珍老师的本草破坏了神农本草经的成法如何如何,但事实上李时珍老师的本草分类却更适合普通人使用,其中分类是按事物种类去划分的,而不是用的上中下三品,比如我要查牛,在本草纲目,只要查畜部就可以了,在《神农本草经》就不好说了。陈修园老师的评价,显然偏颇了。

  而《神农本草经》则不然,虽然它也存在错误,但是其中却没有对一些一家的偏颇之言,这样我们读完它,就是学到了错误的内容,也可以通过读后世的书去弥补,这样学下来,也就可以避免因为偏见,错过好书了。
  《医学三字经》在推荐的时间上,应该多做考虑
  一个东西,你如果做了一番研究,可以整理出自己的观点时,你可以自信地拿出来给别人,因为你没有办法保证自己说的就是真理。但是反之,如果你遇到一个问题,就喜欢发表观点,无论自己是否了解,知道的多少,就随便发表意见,那么这起码是不严谨的,如果您连思考的过程都省略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评价这样的人呢?

日期:2009-12-13 4:16:00

  想必大家已经知道了,前不久群里出现了一起恶心的跟踪事件。虽然这件事已经圆满解决,但出现这种事情后,我仍然反复思考了前因后果,现在决定解散中医群。
  解散原因如下:
  避免给利用中医、宗教、学术行骗的人提供空间,这次跟踪事件中的变态就是利用教授心理学为诱饵接近群成员的。而且我这几天经过实践(见了一些晚上的所谓搞学术的朋友,也参与了一些他们组织的活动)和分析,觉得QQ群确实这种人行骗的最好渠道之一
  另一个原因就是避免大家乱吃乱用一些医疗手段,中医治病,首先要诊病,然后分析病情,最后治疗,群里很多朋友在看了一些医书后,就省略了前两步,直接教授医疗手段,这是很容易出现谬误的,解散群,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第三点,群在建立到今天,一直没有很好的学术环境,这是我的责任,因为我比较喜欢研究各类学术类的东西,在交谈上功夫不深,所以没法给大家提供很好的学术环境,所以与其让大家被群里的闲聊消息干扰,不如解散,省去一些资源

  解散后:
  解散后,中医知识的教授将会在我的帖子内继续进行,我会先在之后的七天内,好好忏悔我的过错,针对我给大家带来的种种不便,作出检讨。
  下周六,我会重新再帖子内开课,群也会在下周六正是解散。很好。
  【愿中国文化能在理性分析和实践中获得再一次飞跃】
  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喜好中国文化的朋友,往往会偏向于非理性的思考方式。昨天我和一位网友聊了很久,这位网友说自己很喜欢研究佛法和四柱预测。

  当时我很感兴趣,就试图了解她对佛教的看法,但和往常一样,她所给出的答案,让我非常无奈。
  按她的意思,佛教的教义是不需要文字描述的模糊不清的,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的非物质的东西。
  那么这就会引起我们进一步的疑问,既然不能用文字描述,那么用语言可以描述么?我们知道,语言和文字之间虽然有区别,但事实上它们之间的区别只在于语言可以更直接的表达感情而已。
  那么既然无法描述,又如何传播呢?是不是一直以来我们传播的佛教都是错误的呢?另外它既然存在于人体内,那么为什么还要用修炼的方式去研习呢?
  当我问出这些问题后,我得到的答案就开始似是而非了。
  这位姑娘一直在强调古代中医诊病是会用四柱的。然后声称一个四柱高手可以在得到一个八字后,算出别人在某时发生过某事。

  然后我给了她一个八字,她给我的答案的准确率在百分之五以下。
  我对佛教和四柱没有任何敌意,只是奇怪,像这位姑娘这种非理性的盲目信任应该被运用的中国文化的学习中去吗?
  如果真的把四柱加入到中医系统中,而且是在我们不能保证其准确率的情况下,我们又该如何对病人的生命负责呢?
  生命在高处。

日期:2009-12-13 20:49:00

  争端少一点,和谐多一点,误解少一点,友善多一点,天佑国医
  前不久看到金针门和天涯网友的争端,又想起医学史上的一些名家互相鄙视的案例,再加上昨晚的一些经历,感到很无奈。
  其实这些争端都是可以避免的,根本没必要存在,说简单些,如果要避免这些争端,我们先要避免替别人说话。
  我以前和一些学术界的朋友聊天,区分他们水平高低的方式就是看他们发表意见时的严谨性。大多水平较高的老师,都很善于引用别人的话和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些老师在引用别人的见解时,必然会尊重其原文,并说明作者,如果他忘记了作者,通常会先说明这是自己的理解。

  这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也是一种学术的严谨态度,首先就人格的角度来谈,尊重别人的原文,不冒充别人发表论述。无论在哪种前提之下,都是一种美德。
  可能有朋友要说了,那么为古代一些经典作补充的,完善了古代经典的人,很多也没有留下名字,这是不是就不是美德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