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上海中医类灵异故事》
第18节作者:
天和余韵 这个方子中生地黄、玄参、麦冬、当归是为了给孩子滋阴养血的,另外还有调和经络里气血的效果。这是为了让孩子迅速恢复元气。
也是为了防止其他祛湿的药物再来损伤阴血。
茯苓、生薏苡仁、泽泻主要起到了健脾祛湿的作用。脾在人体内属土。是人体阴血的出处,也是人体滋养肌肉的重要器官。
故此在这里我首先想到了驱除脾土中的湿气。
地肤子、白鲜皮是祛湿止痒的,另外这两个药还有去腻滞的效果。因为大多滋补类的药品都有腻滞的情况,故此这两个药主要是针对这块的情况的。
我将短信发完,店主便要出去买药,我将她拦下,递给了她一些雄黄,道:“那些妖人不知还在不在附近,您路上小心些。”
店主感激的看了我一眼,便出去了。
店主走后,我拿出了根艾条,点着了递给于丹梅道:“帮这个少年烘烤一下他身上出现疹子的部位,这样可以帮她祛湿止痒。”
于丹梅接过艾条,却不知该如何使用。
我摇头笑了笑,自己也点燃了根艾条。在距离少年皮肤七八寸处的地方烘烤了起来。于丹梅见了我的样子,也有样学样的烤了起来。
烤了一阵后,于丹梅突然脸色一变,问我道:“你刚才说哪些妖人还在附近?是真的么?万一他们来了怎么办?”
我看了她一眼,无奈道:“你还真是个乌鸦嘴。”
日期:2009-11-10 22:52:00
中医治疗思路
相信我们在座的大多数人都对中医有所了解,那么中医的治疗思路是什么,相信有人已经很清晰了。所以我所讲的,只是重申,并不是要教授什么,当然,也是为了让新来的朋友能了解一下。
中医诊病,并不会将治疗症状作为第一任务,简单解释一下的话,就是某位病家头痛,医生不会以去除头痛这个症状为先,而是会以调整病家的身体素质为第一任务。这个说法比较模糊,具体解释起来,可以这么说,很多疾病,是具有自愈性的,当某个人生病时,找到医生,那么这名医生首先要想到的是看看以这位病家的身体素质,是否有可能自愈。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对病家施以调理,令其加快自愈速度,或稳固身体正气。能做到这一步,这个医生,便算是基本合格了。
一般医生用药,只要不出现严重的失误,基本是不会令一些患有寻常疾病的病家出问题的。
有些疾病,虽然来势凶猛,但实则却并不难以治愈,比如胃火炽盛引发的一些咽喉疾病,往往会引起病家发烧、咽痛等多重病状,但是这种情况,却并不难治愈。所以大家学医,不要以此作为功绩。治愈了这类疾病后,不要洋洋自得。真正高深的疾病,往往是一些看似平常,或不太急迫的疾病。
比如有些人长期头痛,一些医生见后便以常规的治疗头痛的止痛药治疗,其实头痛是最能表现人体阴阳失衡的表现之一,怎么能这样轻视呢?这时候,就会体现出好的医生的手段了,良医往往会仔细查看,认真询问,而后论治。庸医肯定是以常病论治。其结果自然是截然相反了。这类庸医运气好时,遇到能够自愈的患者,便混过去了,若是遇到大病潜伏的病家,便要惹祸了。
很多疾病,发展的久了,往往会和元气搅和在一起,庸医用药,只知道粗略的祛病,不知道两者兼顾,如果运气不好,还会令元气和邪气一起排出,造成死伤。
我们都知道,有些治疗面瘫的药膏,祛邪效果就很好,但是这种药物,却不是人人可用的,比如遇到久病之人,用的过度,就会发生危险了。民间医生不知道这个原因,就经常有发生事故的例子。
所以中医治病,有时候还会遇到一种问题,就是不敢祛邪,为什么呢?有些病人患病日久,邪气很盛,正气和邪气仅仅在伯仲之间,而这种病又必须用伤害正气的攻邪药,用的少了,病情不会好转,用得多了,正气则会一起消亡。此时良医就会选择极缓的治法,有些时候,就被病家误会为无能了。
以上三部分,就是中医治病的三个重点,当然,大家基本暂时不会有机会遇到后两种。前一种叫不祛邪可愈。中间的叫做辩证可愈。最后一种则可以叫做攻邪难愈。
日期:2009-11-12 0:52:00
中医自学手册之自学书籍
之前说过了学习中医需要建立以阴阳五行为中心的宇宙观,又说到了在中医的学习中应重视医理,避免神秘主义。
那么下面我们就再谈一谈中医自学的相关书籍。
我们学习中医,首先应知道的一本书,就是黄帝内经,但是由于我们祖国教育体系的变化,以我们今人的古文能力,直接去读黄帝内经,然后去运用,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故此中医学习初期,就去攻读黄帝内经,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是较为不切实际的,而现代人的注解,从某种角度来讲,明显大多不够完备。因为黄帝内经的涉及内容很广,需要注解的内容很多,现代大多数版本的黄帝内经,都在注解上太过简便,我们虽然不求注本中没有错误的成分,但是这种十分简略的注解方法,显然会起到令人误解的作用。故此我们阅读内经,最好是在掌握了一定的古文基础,对一些名词有了熟悉的认识后,再去阅读,到时不但事半功倍,还会有意外的收获。
中医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去读的书籍,可以分为几大类。
一类是黄帝内经类的基础经典,作为中医理论的基础经典,据说是秦越人(扁鹊)所写的《难经》,也是必读经典之一,但是这本书与黄帝内经类似,也是极为古奥的,另外它一直作为黄帝内经的补充而存在,故此读它更该在阅读黄帝内经之后。
学习中医的必读书籍中,还有一类就是本草类了。本草类书籍,主要是针对草药,作出分析,说明其性味作用的书籍,本草类书籍中,最早出现的,是《神农本草经》,据说是上古一位叫做神农的圣王缩写的,但是这本书的原本已经在战火中亡佚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是这本书的残章拼凑本,另外它的内容也比较少,药草相对后世本草书籍要缺失一些。但是就阅读价值而言,神农本草经的价值却还是很高的,其中的一些论述,都很有待开发,一些对药物的评价,是后来许多医家都没有发现的。
虽然它的内容较少,具有一定错误(任何书籍都不能是完美的)。但是如果作为中医初学者,它无疑是一本研究草药的入门书籍。
较之后面要提到的一些伤寒论之类的书籍来说,我还是建议初学中医的朋友能够先读读这本书,对一些基础类草药或日常食物的药性先做一下了解。
这样可以便于大家对中医内容的学习,在读到一些药方时,也可以更好更快的了解其药物配伍的含义。
学习中医,一定会接触到伤寒杂病论这本书,这本书是汉代名医张仲景所写的书籍,张仲景被现代人尊为医圣。他的方剂,一直影响着中国几千年来的医术发展,吃过中成药的朋友,肯定常看到“仲景牌”的药物吧?
张仲景老师的书,主要针对疾病的诊治,方剂的配伍,做出了大量的论述,他的药方很精准,被后世医家很是推崇。
但是张仲景老师的书中对基础理论和药性论述的不多,这也就造成了一些刚刚学习中医的朋友,在阅读《伤寒杂病论》的时候会比较迷茫,难以找到条理,这种情况是比较正常的。
另外仲景老师的书里还出现了一些方言,和一些药物重量的换算问题,这个对于现代人的自学者来说,也是比较难以理解的。
故此张仲景老师的书,在初期,也是比较难懂的。
通过以上论述,我想一些朋友已经明白了自学中医的步骤,首先是熟悉药性,对药性有所了解,才是要紧的。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