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英国首相邱吉尔所说的“英国可以失去整个印度,但没有莎士比亚”,对中国人是难以理解的。中国人的土地和他们的面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中国人是实干家而不是空想家,是工程师而不是科学家,是小生意人而不是艺术家。
以竞底理论,对中国人群进行阶层分析
什么是中国人的终极目标?中国人有终极目标吗?
应该说,所有中国人的终极目标,就是远离底线,让自己的子孙万代不被竞底。秦始皇的理想就真切地反映了这一点“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唯有做了最高竞底者,才能永远不被下属竞底,除非被拉下马。
而现代中国人是如何追求远离底线的呢?他们先求富,再求出国。西方国家的竞底色彩较淡,他们就想方设法为自己和后代搞一个外国的绿卡或护照,终于可以逃出这个竞底的国度。
什么是中国人成功人生的标准呢?
中国人向来以受社会认可为第一选择。因此,他们的个人成就,往往以拥有多少可供炫耀的显性物质来衡量:住的是什么样的房子?开的什么车子?加入的是哪个高级俱乐部?孩子在哪个国家的什么学校留学?太太是否年轻漂亮?持哪国的绿卡或护照?
在个人主义盛行的西方,有钱人会选择按自己的意愿去生活;而中国人即使是富人,也很少有自己的明确个人意愿(除赚钱以外),而往往喜欢用物质和名牌来炫耀自己的成就,如劳斯莱斯、奔驰、宝马、劳力士、路易威登、香奈儿,都是中国人的最爱,如果没钱搞到真的,至少也要搞个假的充充门面。假名牌在中国有巨大的市场。
对物质的直接占用,与中国人的幸福感有密切的联系。
竞底社会中,中国人的人生轨迹十分单调一致:
一,穷人想富;
二,富人想贵;
三,富贵了想持盈保泰;
四,持盈保泰了,还想子孙万代。
处于第一阶段的是打工者、下层职员和小业主,即中产阶级和中产阶级以下的人群。他们基本上是纯粹的被竞底者,只能“吃着猪狗食,干着牛马活”,抱定“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宗旨,拼命地对自己进行竞底。
在当今社会,对于安全感的恐惧,是这些人自我竞底最主要的动力:打工者怕被炒鱿鱼;小职员要看上司的脸色;小股东要揣摩庄家的意图;小业主怕破产亏本。
这一阶层人们的追求,只是想尽量离底线远一点。
到了第二阶层,这些“富人”终于不是单纯的被竞底者了,他们手里有一定的被竞底者,可以供他们打到底线,但在他们头上还有更大的竞底者。李志强就是这类人物的代表。
他们对自己的地位稍有满足,一般想变为“红顶商人”,以保障现有的地位,并获得精神上的荣耀感。但现代富人买了“红顶”还不够,他们还按照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原则,为自己买绿卡等等。
能达到富贵双全的第三阶层,必定是竞底高手。但竞底社会中,竞底者和被竞底者天然的对立,使这些高手们本能地感到这种富贵双全的状态,是不稳定的。任正非、柳传志等就处于这个状态。
曾国藩在位极人臣之后,就着力追求“花未开全月未圆”的持盈保泰之术,极力渴望将这种状态保持得更长久,但即使像他那样的竞底高手,也照样逃不出“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竞底链的最高端是帝王们,他们是纯粹的竞底者,他们渴望将竞底者的地位传之久远。但竞底社会的基本规律是“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帝王的最后那代子孙,必定不幸地被新的竞底者打到底线,杀头、灭族或囚禁。中国经历了大大小小数百个皇、王朝,除了最后的爱新觉罗氏尚有迹可寻外,还有任何一个帝王的脉系存留下来了吗?没有,他们都在改朝换代的竞底中,被屠戮或清理得干干净净。
案例:从中西方的建筑比较,看中国人的急功近利
为什么中国的古代建筑多采用木结构,而欧洲人造房子却用石头?不是材料、技术问题,也和所谓的农耕文化、天人合一不相干,原因只有一个:用木头造房子,比用石头快得多!巴黎圣母院造了一百八十年,德国的科隆大教堂更是花了六百年之久。如二战期间受到严重损坏的柏林大教堂,至今仍在修复中。
这对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人,绝对是难以想象的。因为在西方人眼里,神是永恒存在的,最重要的是要把献给神的房子造到最好,不在乎多花几百年的时间;但人的生命却是有限的,现实的中国人绝对等不了那么长的时间。
中国每次改朝换代,新皇帝就要为自己的皇宫大兴土木。为了能早日享用,自然得采取最快的营建方式,如隋朝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建起了长安城。同时,巍峨的城市、雄伟的宫殿,也是竞底者炫耀自己丰功伟绩的最好形式,这种炫耀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增加自己的竞底实力,让皇朝能永远传承下去。
急功近利,是竞底的一个典型特征。急功近利者急于见到事功,往往放弃最基本的原则,如中国许多地方为了GDP,不惜大肆牺牲环境,美其名曰“先发展,后治理”。实际上,污染漫延开来,治理却遥遥无期,因为后任的竞底者同样要追求GDP增长,也要“先发展,后治理”,谁也不愿为前任“揩屁股”,于是乎污染日重,直至走到出人命的底线,才又走形式地大抓一顿,聊以塞责。
日期:2009-01-16 15:06:41
一个城市的女人和性
终于可以腾出一点时间,来谈谈女人了。一个故事里如果不讲女人,那一定很乏味。但在一个创造的系列故事中,又该如何来讲女人的事情呢?
人类社会的分工,大致是男人创造世界,女人创造生命。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比如人类历史上就曾有过母系社会,比如伟大的波兰科学家居里夫人就发现了镭,但这到底是个别现象。
在中国历史上,男女的这两项分工,是做得挺不好的。男人创造世界太不努力,就农业来说,自从几千年前,不知道谁发明了铁犁之后,中国本土的农业就没有太大的进步。而工业呢,在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前,中国基本就没有什么象样的工业。最有规模的工业,大约可以算江南织造局了,惭愧的是,这种工业所用的纺织机械,据说最开始是一个叫黄道婆的女人创造的。
而中国的女人呢,创造生命又太努力。旧时的母亲,不生个十个八个,总是不能让肚子休息的。这一来是男人创造的这个世界太艰辛,即使生了十个八个,最后长大成人的,也不过二三个而已。另一个问题是,中国的男人太不重视女人,也太愚笨,他们不知道生育的原理,当然也不能创造出避孕的方法。
当然这讲的是宏观层面上的男女。从微观来讲,中国的男人们可不笨,他们信奉“书中自有颜如玉”,他们要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他们很会背那些枯燥乏味的四书五经,并善于写曲折古怪的八股文,对工整美丽但毫无用处的对联,他们发明了让女人裹小脚,并认为用心嗅闻那裹脚布中小小的三寸金莲,欣赏女人用小脚走路时的风吹杨柳姿态,是人生的一大享受,呵呵。
历史上中国男人的愚蠢和懒散,不仅造成平日里妇女生活的苦难,也使她们在外族侵略中蒙受巨大的痛苦。在日本侵略中国期间,多少丨妇丨女惨遭强bao屠戮。如果男人不能创造好世界,那么创造生命的女人,就必然难保平安。
谈起妇女的地位,中国总说妇女能顶半边天,但什么是“妇女能顶半边天”呢?在这个空洞的口号,也许是男人应付差事的漠然表现呢。实际上衡量妇女的地位,也许更得从女童的入学率、男女同工同酬、妇女对社会事务的参与程度等诸多指标来考核,而不一定是安排几个女的付市长、付省长、付主席,或获得一些女子铅球、举重、铁饼的奥运会冠军,就可以说妇女有地位了。
美国的妇女,也许是妇女地位中真正较高的。但美国妇女的地位是如何得来的呢?当她们最初勇敢地坐着“五月花号”,不远万里陪着她们的男人开创新大陆的生活时,她们就奠定了自己应该受男人尊敬的地位。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势利的动物才能生存下来,这是达尔文早就告诉人们了的。对女人而言,男人就是这些“动物”中的一种,因此女人要提高自己的地位,除了靠自己创造以外,没有其它的办法。如果等着男人来施舍,那也许真的只能得到“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呢。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