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底战略》
第59节

作者: 月光之都
收藏本书TXT下载
  在社会大乱或朝代更替的乱世,中国的总人口,往往会减少一半,土地大面积荒芜。这时,新的竞底者接任后,必然采取黄老之术,与民休生养息,减轻赋税,这就带来了中国社会的兴盛繁荣和腾飞。
  所谓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就是这种历史的真实写照。

  而在多收了三五斗,百姓手里有两个闲钱后,竞底者就急不可耐地开始了儒教的高强度竞底,仅以汉初为例,“文景之治”以后,极其崇尚儒教的汉武帝,只用了区区几十年功夫,就将一个太平盛世,打到了“人相食”的底线。
  什么时候高强度竞底方式开始占上风呢?有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以儒教为核心的“国学”在社会上沉渣泛起。
  历史表明,以儒教为核心的“国学”兴盛之日,就是该朝代开始剧烈竞底之时。汉、唐、宋、明、清,莫不如是。
  那么,以儒教为核心的“国学”,又是个玩意呢?
  中国人是个马马虎虎的民族,虽然到目前为止,中国出现的“国学大师”之众多,即使不算浩若繁星,也可以叫车载斗量。但“国学”究竟是个什么东东?中国人却从来没有一个明确的科学定义。
  什么是国学?一百个“国学大师”,也许会有两百个不同的定义。

  首先,关于“国学大师”本身,就没有一个明确科学的定义。其次,这些“国学大师”今天定义完“国学”之后,回家睡一觉,又可能会产生新的定义。
  “国学”如同气功,是最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它是哲学吗?是文学吗?是历史吗?是宗教吗?它是,又不纯粹是,也不完全是。
  世上有美国哲学、英国文学、法国历史学,但有美国国学、英国国学、法国国学吗?
  没有。
  一个非常令人不快,却相当有说服力的联想,是纳粹德国时期曾经出现过的“德意志数学”、“德意志物理学”和“德意志化学”,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则被贬称为“犹太物理学”。

  当然,中国人所提倡的国学还不能和德意志数学之类,相提并论。但这种小家子气的提法,正彰显了这类东西缺乏生命力:因为真正的学术,一定是浩瀚的大海,它既能海纳百川,也允许百轲争流,那种汪在一个小角落里的池塘,没有源头活水,又不能和大海沟通,除了腐败发臭,算不上什么真正有生命力的学术。
  也许,在中国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式的“国学”,对创造力、生产力的巨大促进作用后,美英德法意诸国也将相继步中国之后尘,争相请中国人云帮助他们,创建自己的国学。
  只是,不知道中国的“国学大师”们,能不能荣幸地等到那一天?
  为了学习所谓的“国学”,中国的孩子们不管懂不懂,从小就背唐诗宋词,背四书五经(这是以孩子心理承受力、想像力、理解力为底线的一种竞底),在创造力被扼杀的同时,死记硬背的能力得到超级发展。
  中国孩子从小就被训练,对不理解、不知道的东西,一字一句地记住,真可谓是“盲从要从娃娃抓起”,这样训练出来的孩子,正好做被竞底者,做“虫”而不是“龙”

  中国学生死记硬背的功夫如此强悍,使他们在考美国托福时,可以胜过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在考按照美国人思维习惯撰写的经济学时,中国学生也远胜过美国本土学生。以致美国学生在大学选课时,特别注意和中国学生错开,因为中国学生的死记硬背能力无可争锋。
  如此绝世竞底神功,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可惜的是,死记硬背是被竞底者的典型优点,因为他能背的知识、规范、操作手册,都是别人创造、制定的,他却不能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让别人去背。
  还记得法国外交部长的那句话吗:中国在能够输出价值观之前,不会成为一个大国。
  所以,尽管中国学生考得比美国学生好,但在美国工商界,中国人只能打工,极少做老板。而中国和世界所有的教材上,都没有以中国人命名的原理、定律。
  再回到“国学”,在上千年的中国历史中,竞底者通过科举考试,极大地禁锢了中国人的创造力,将几百代中国人,培养成优秀的被竞底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竞底本性。
  竞底的本性,实质上就是奴才的本性,大家较量谁能把奴才做得更彻底。中国人说“至贱者无敌”,这五个字就是竞底的精髓!

  科举考的是什么?“国学”!中国数百代古人为了科举皓首穷经,选拔出近千名状元,但能有一位状元在人类文明中,占据半根毫毛的地位吗?
  既然如此,那中国人为什么还要学“国学”?为了面子的需要?!还是为了什么的需要?!
  古老文明的巨大惯性吗?也许是原因之一,但不要忘了中国人是极其实用的民族,学“国学”最重要的是:
  为了竞底的需要!
  世上没有任何一套体系,在竞底方面胜过博大精深的“国学”。

  这“国学”到底是个什么货色呢?
  它是科学吗?如果它是科学,那么就应该放之四海而皆准,1+1=2,在美国是这样,在北朝鲜、乌干达照样也是这样。因此,如果国学是科学的话,美国人、冰岛人、俄罗斯人应该都能够运用它。那它就应该是全人类的知识财富,如同物理学、经济学。
  我们从来没听说过:这是丹麦的物理学,那是意大利的经济学,因为科学是属于全人类的,它不可能打上国别的记号。
  所以,国学如果是科学的话,它当然是全人类伟大的财富,它就不可能叫国学。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阅读好书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不要读坏书,因为生命是短暂的,时间和精力都极其有限。”如果国学不是科学,那么在21世纪这个科学昌明的时代,中国人连科学都学不完,都用不好,何必费心劳力去学习那些不是科学的劳杂子?

  有趣的悖论!
  不过,我们虽然可以否定“国学”的科学地位,但并不是说:不是科学的东西,就完全没有价值。中国人搓麻将、玩牌九、斗鸡走狗、相信八卦风水,这些东西虽然都不是科学,但照样给他们带来了不少的乐趣。
  所以,如果像斗蛐蛐一样的态度,来对待“国学”,那应该是一种相对可行、相对实用的态度。爱斗蛐蛐的玩主们,没事的时候从怀里把蛐蛐罐掏出来,用草根撩拨着两只蛐蛐,张牙舞爪地斗上几个回合,也确实是一种享受;而玩“国学”的人,偶尔在大众,甚至媒体面前“之乎者也”一番,准能把“升斗小民”,尤其是崇尚东方神秘文化的老外,唬得一楞一楞的。这样也确实能让人过一把被人视作满腹经纶、才高八斗的穷酸瘾。但要指望老外因此而在合同上给你减个3%的价格,那是做梦。

  中国人说:玩物丧志。因此,对于玩“国学”者,也得善意地提醒:小心玩“国学”丧志。

日期:2009-01-16 15:05:20

  世俗的中国人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如果有人进行人格画像,一个标准的传统中国人,应该是这样的:
  服从权威,服从礼法,尊重过去、历史和政府,好学,尤其好学正统的经典,主张渐进的中庸之道,与人无争,任重至远,自尊、自重,不妄自菲薄,待人接物中规中矩,忍耐、谨慎、安分……
  如果问中国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的答案通常是:为了光耀门庭,为了封妻荫子,为了国家兴亡。如果一个中国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声称他是为自己而活着的,那他显然会被视为离经叛道。因为中国人不能为“小我”而活着,他得为集体、大家、国家而活着,而实际上,这些所谓的“集体”、“国家”,就是竞底者的代表。
  中国人不研究生命的意义,因为中国人处在一个庞大的关系网络上,每个人是这个网络上的节点,生命离开了这个网络,就没有特别的意义,所以漂流海外的中国人要“叶落归根”,因为他们不是独立扎根的一颗树,而只是树上一片可怜的叶子。
  西方人通常不会问人为什么活着。因为他们理所当然地以为,人根本是为了自己生活得更好而活着,这难道还需要问吗?他们每个人都是一棵独立的树,都有自己的根,他们喜欢探寻生命的意义。通常,他们生命的意义,就是想看看自己这棵树,到底能长多高,覆盖的树冠能有多大。只有这样的观念,才会导致比尔盖茨努力赚钱后,再悉数捐出的举动。

  而对于基督教新教徒来说,生命的意义就意味着:以尽职的工作,荣耀上帝。
  中华民族的世俗和实用主义,还表现在对土地的酷爱上。
  土地在任何时候,都是财富的显现形式。直到二十一世纪,中国人还是习惯以国家版图的大小,来衡量历史上某个朝代的兴盛和实力,而生活在这个版图上的人是否快乐,则是可以不考虑的小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