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分危急关头,来自中央的资金“扫盘”(吃尽抛单),助中信泰富渡过险关,才使荣智健死里逃生。
没有人知道,中央因为这次“扫盘”付出了多少?!
10年后的2008年10月,中信泰富又爆出惊人猛料:其在炒卖外汇时,因汇价急剧下挫,引致严重亏损,预计2008年将亏损155亿。中信泰富的市值2天内蒸发210亿,据称此事与荣家的第四代:荣智健的女儿有涉。
这一次,中信泰富又从母公司中信集团急调15亿美元作为救急信贷。
荣智健表示,事件预期令08年度业绩受影响,更可能“影响可能不见底”。不知道这一次又要中央政府出多少政策和资金上的“血”,来为中信泰富填窟窿?
唉,真是一代不如一代,逃不过的魔咒啊。
根据后续消息,中信集团注资15亿美元拯救中信泰富,如果每次出事都要母公司这样出血,中信泰富何时才能具有竞底精神呢?
为什么会有九斤老太法则?
一、因为在一个竞底社会,竞底实力是制胜的最关键核心能力,而缺少竞底精神,其它的资源再多,也不过是堆砌的有形物资或无形物资,不能转化为强大的竞底实力。而根据竞底第一法则——一个竞底组织中只能有一个最高竞底者,因此当老竞底者还存在时,下一代的竞底者就无法真刀实枪地面对暴风骤雨,因而也无法锻炼出竞底实力。
以联想为例,虽然柳传志将联想集团的董事长等头衔,统统让了出来,但他依然是幕后的最高竞底者,其接班人杨元庆只能生活在他的阴影之下,无法长成健硕的大树。
以华为为例,虽然任正非很聪明地生造出一个所谓的EMT管理团队,貌似集体决策,但他仍然是最高竞底者。
按柳传志的“领军人物理论”,任正非是一,而管理团队的其他成员是零,没有任正非这个一,其他人的存在都等于零。
竞底精神来自于见识和判断能力的增长,心理承受力的增强。中国人对此有句充满智慧的古话,即“纸上得来终觉浅”,所以竞底精神是无法仅仅通过教育,尤其是中国的应试教育培养起来。
战国时期的赵括毁于“纸上谈兵”,就是明证。
如果将这句话引申到竞底精神的增强,就可以转变为“看人挑担无法磨练自己的肩膀”。
因此,不管老竞底者如何苦心孤诣地想将自己的心得、经验、体会,传授给下一代竞底者,但那些惊心动魄的决策经历;面对危难时如何控制焦虑、幻想、绝望情绪的心理措施;受到诱惑时如何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功夫,都是无法真切传授的,因为这些都需要亲身体验,不体验就不会有体会,而老竞底者的存在,在客观上就剥夺了下一代竞底者体验的机会。
二、下一代竞底者缺乏竞底的动力。
第一代竞底者大多出身社会下层,他们急需改变自身境况的强烈欲望,为他们的吃苦耐劳提供了巨大的心理资源(即使像李世民、曹操这样的世家子弟,在当年的乱世,急需为自己寻找安身立命的位置,所以只有“乱世出英雄”,中国的盛世何曾出过英雄。),因此他们很舍得对自己竞底;在创建了强大的竞底组织后,他们也舍得对其他人包括下属竞底。
而下一代竞底者则生活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中,他们从来不需要对自己强烈竞底,也舍不得对自己竞底,即使有些明智的竞底者,如李嘉诚等,将自己的孩子短时期送到外面,在别人的企业从基层干起,但谁都知道,包括这些孩子自己也心知肚明,他们是“二世主”,现在的“吃苦”只是一种特殊的锻炼,有了这样的心理作前提,这种锻炼就像作战演习一样虚假。
隋炀帝杨广就经历过这样的锻炼,最后的结果又如何呢?
谁都可以知道,在同样的条件下,靠作战演习训练出来的军队,绝对会被实战中拚杀出来的军队消灭。
因此在竞底组织中成长起来的“二世主”,“N世主”,也很可能被他们面临的、从苦干中崛起的竞底者打到底线。这就是香港家族企业“败家率”高的原因。
三、既然竞底组织内部很难培养,或选拔出合格的下一代竞底者,那么能否从外部引入令人满意的对象呢?
很多中国竞底者出于理性和面子,强迫自己不要成为“武大郎开店,只用比自己矮的人”,他们也常常用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的墓志铭“埋在这里的人懂得如何使用比他更优秀的人”来激励自己(如任正非)。
但实际上,由于竞底者固有的胸襟、气度和猜疑心理,由于竞底组织内部的安全机制不可能制度化,使得这种合适的对象难以引进,即使引进也难以生存,即使生存也必然发生人格的扭曲。
在中国,“太子”是一个职业风险极高的工种,康熙曾两立两废太子就是明证。因为能干的太子,往往被视作当今皇帝的危险,而不能干的太子,又会被认为不适合做接班人。
“伴君如伴虎”,下一代竞底者在老竞底者虎视眈眈的明察下,为了保障自己接班人的地位,不得不养成察言观色、惟命是从(至少表面上)的阴柔功夫,而血性、拼杀、急切、狂傲、执著等竞底者本性,在长期的竞底式考验中荡然无存。
最后当那个关键性的接班日子终于来临时,一个长期心理被竞底的最高被竞底者忽然成为最高竞底者,他所面对权柄时得手足无措就可想而知,战国时期,国君兴丧之时,往往容易招致外敌入寇就是一个明证,是下一代竞底者心理变形。
五、老竞底者对下一代竞底者的溺爱。
由于大多数竞底组织都是家族企业,下一代竞底者是老竞底者的儿女、弟妹,中国的竞底者对下一辈怀着动物般的原始溺爱,这种溺爱必然弱化下一辈的竞底精神。
日期:2008-12-25 16:19:46
案例:从电池事件看联想的竞底能力
2007年3月,由于发热过高,联想不得不在全球召回20.5万块笔记本电脑,当时股价就下跌4%。而电池供应商日本三洋第二天毫不客气地宣称:导致联想主动召回电池的事故,在于一个特定机型的电池组,受到了猛烈的外力撞击,三洋只承担部分召回的成本。
联想对此保持沉默,似乎默认了三洋的责任认定。因为联想的物流不是从生产厂家,直接将部件送到联想的生产基地,而需要联想全球采购入库、转库、内外运输等多个环节后,才到达生产车间。在这一系列环节上出现的任何问题,自然由联想自己承担。
如果说“一叶知秋”的话,那么从这次偶然暴露的电池事件,可以看到联想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成本控制问题,从供应链的这一问题,又可以看到联想的竞底能力,是如何地亟待改善。
而统筹联想全球供应链的负责人却表示,整合联想与IBMPC供应链的困难,比想象的要大得多。他叹息道:“我经常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而且一个星期、两个星期都是如此。过去的半年,是我职业生涯里最刻骨铭心的半年”。
有意思的是:这位叫苦连天的高管后来调任首席运营官,在这种缺乏竞底精神的人运营下,联想的市场占有率下滑,自然是可以预期的事。
简单设想一下,如果是华为的任正非,他碰到联想的供应链问题会如何处理呢?他很可能会把相应的下属召集起来,吹胡子瞪眼睛,拍着桌子骂娘“连个内部的供应链都整合不好,你肩膀上扛的,也能叫脑袋吗?我给你们三个月时间,把所有的供应商梳理整齐,供应链整合好,否则提头来见”。
华为、富士康、宏基为供应链如此痛苦过。在深圳,解决这种内部问题,根本谈不上用“帅才”,也无须用“将才”,甚至可能都用不上“校官”一级的人才,有几个能扎实竞底的“尉官”,就应该能解决问题。珠三角的工厂很少暴露出供应链的问题,因为他们如果连这种“小case”都处理不好的话,不等问题暴露,他们早已灰飞烟灭了。
在这一点上,柳传志、杨元庆真应该借助任正非、郭台铭的竞底能力。
案例:联想的业务模式和对手的竞底能力
我楼下的快餐厅,每晚收档后都会大致分析哪些菜卖得好,第二天就多进点货;对来店里就餐的散客,他们送免费的例汤;而对每天定十份快餐的公司客户,他们不仅送汤、送餐,还可以按照客户的要求定做。
有一次,我和老板娘闲聊起她的生意。听了她的介绍后,便逗她说:
“你很能干呀,做生意和中国最大的跨国公司一个样。”
“你别逗了,”老板娘高兴地笑着说:
“小妹,看看牛腩炖萝卜还有没有,给这位老板再来一份。”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