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歌颂康乾盛世的文人们,是无聊和无知的呢?因为他们只看到中国版图的扩大,却没有看到清朝统治者对中国人实行的文字狱,和严酷的思想禁锢。即使撇开这些不说,这些无知文人也没有全球观念,他们根本没有看到:此时的西方社会,在经历了十四世纪的文艺复兴,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后,人们的思想已摆脱了宗教的束缚,整个社会已进入伟大的工业革命时代。一个全新的竞优世界,在中国人的视野之外轰轰烈烈地诞生了。
因此,所谓的康乾盛世,不过是中国竞底文化在世界舞台上最后的回光返照,这就如同两个公司,西方公司在全力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如科技、资本主义、议会政治),而东方公司却一直在销售老产品(竞底、专制、保守)。当西方公司的新产品研制成功后,东方公司的销售额就一泄千里。
中国当今最高理论权威马克思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1/3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他的这番话,准确描述了一个竞底帝国的必然命运。如果二月河、阎崇年之流无知无聊文人,看到他们“老祖宗”马克思的这段话,还敢为所谓的康乾盛世歌功颂德吗?!
乾隆董事长死翘翘时,英国正好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接下来,一个竞优的现代公司和一个竞底的家族企业,就开始发生了正面的接触。
英国商人成群结队地来到中国,他们认为自己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尝试着向中国输出布匹,毛织品,金属,棉花。但他们很遗憾地发现,这些商品的出口总值,比不上中国运出的茶叶一项。中国人被竞底惯了,绝大多数都生活在底线状态(即使在盛世),这个三亿人口的竞底社会,消费能力极其低下,根本不需要英国的工业产品。
为了平衡贸易开支,英国商人必须运送大量白银到中国,这种巨大的贸易逆差,是他们无法接受的。
经过了多种尝试,英国人决定以竞底对竞底,突破自己的道德底线,将大量的鸦片运进中国,以平衡对华贸易逆差。
这种竞底战略卓有成效,清朝这个巨大的竞底帝国,立即被英国人打到了底线,白银如洪水般流泻到国外。这还不是关键问题,最重要的是鸦片彻底侵害了国民健康,“国无可用之兵”,这样皇帝的安全就受到了威胁,这是最高竞底者最不能容忍的底线。于是开始禁烟,希望恢复原有的状态,由此引发了两次鸦片战争。
在巨大的内忧外患下,天朝大国摇摇欲坠。而此时,离无聊文人吹嘘的所谓“盛世”,也才不过几十年的光景。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竞底帝国虽然庞大,但其本质十分弱小,因为它的运作是靠打到底线的政策来维持的。因此,庞大复杂的国家四处充满了底线。前面的汉武帝折腾了二十多年,“文景之冶”的盛景就到达了“人相食”的底线,现在的清朝帝国一下就显得“气数已尽”。
洪秀全在广西举行了暴动,一呼百应,势力很快扩展到中国最富庶的东南半壁。总算清朝命不该绝,这个庞大的“辫子”帝国还要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充分表演它的竞底功夫,才肯恋恋不舍地谢幕而去——这时,一代竞底高人曾国藩脱颖而出。
日期:2008-12-24 18:02:34
中央政府无力对付洪秀全叛乱,只得任命43位团练大臣组建民兵,保卫乡里。曾国藩是第一个接到圣旨的。他既然是一个竞底高手,就非常善于寻找底线,突破底线。
兴办团练,不过是朝廷万般无奈下的补救措施,但曾国藩还是从中发现了机会——他看出朝廷的正规军绿营早已腐朽不堪,而一般的民兵也不堪大用,因此他想以一人之力,兴办正规军。
这个竞底目标,可真够大的,只有敢“无法无天”的人,才能想出这样的主意。
湖南古时属于楚国,民风强悍、霸蛮,所以常常出曾国藩之类“无法无天”的人物。
朝廷当然对曾国藩的狂妄想法不感兴趣。因此,曾国藩只能利用竞底战略,欺上瞒下,对朝廷和手下的士兵都说是办团练,但实际上却完全按新式军队来操作。
四十三名团练大臣,死的死,败的败,最后惟有曾国藩一人成功。由此可以看出他的竞底功夫如何了得。湘军采取文人带兵,专门招收农村乡下纯朴憨厚的种田人。曾国藩特别不喜欢浮华之人,因为他们耐不得劳苦,稍微有一点困难就被打到底线了,不堪重用。(无独有偶的是,一百多年后,中国的竞底高手任正非也特别喜欢在他的华为公司中,大量使用贫困农村出身的大学毕业生,同样也是因为,这些在相对恶劣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们,更有忍受竞底的耐力。我们将在第五章中论证,这些竞底高手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利用巨大的竞底落差,最有效地对下属竞底)
曾国藩的军官基本都是书生,没有带兵打仗的经历,湘军完全凭着一股“打落牙和血吞”、“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竞底精神,逐渐突破满人朝廷的底线(汉人不能有自己的军队),成为一支能打硬战的血勇队伍。
曾国藩的管理方法处处显示出竞底特点:“乱世用重典”、“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在当时的湖南,他被人称作“曾剃头”,即他砍别人的头,像剃头那么容易,那么频繁。为了解决湘军的军费问题,曾国藩还发明了厘卡制度,到处开立馆舍、关卡,以竞底的方式拼命搜刮过往商民;即使在对洪秀全的作战上,他也用尽了竞底手法:湘军没有什么特别的战术技巧,唯一的特点,就是“扎硬寨,打死战”的竞底战术,一步步向对方逼进,一直逼到洪秀全的都城南京。
因此,虽然和同时代的豪杰相比,曾国藩的胆识不如胡林翼,才干不如左宗棠,但最终,他成了中兴第一名臣,他的成功全在于彻底的坚韧和心狠,也就是一流的竞底功夫。
比起曾国藩,他的直接对手洪秀全就根本算不了一个竞底人物。他在进入南京后,就根本不顾革命远未成功,就开始放弃对自己的竞底,拼命花天酒地,并制造了数起重大的内讧,导致实力大大削弱,最终彻底失败。他的间接对手咸丰皇帝也相当软弱,因为满清的军队作战能力太弱,皇帝想硬起来,也无能为力。
如果洪秀全是竞底高手,他完全可以提出一个吸引汉人的政治口号,如“驱除鞑虏,恢复礼教”之类,这样他不仅能登高一呼,万众响应,而且如果对自己充分竞底,至少将花天酒地偷偷地进行,给人以开国明君的形象,那么连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这样的人,都可能投奔他的队伍,英美等列强也会支持他,清朝家族企业改为洪姓,是完全可能的。
曾国藩在剿灭洪秀全时,显示出高超的竞底技能,因此被朝廷当作国家柱石。当时发生的天津教案让朝廷大为头痛,曾国藩因此被作为救火队员,紧急调往天津处理此事。曾国藩深知洋人强悍成性,而天津民风好斗,如果双方互不相让,很可能兵连祸结,自己性命难保,但他毕竟是竞底高手,留下遗嘱,硬着头皮赶到天津。
他经过初步调查后,审时度势,立刻制定了对天津的竞底战术:将天津道府县官员统统拿下,抓紧搜捕乱民,总算凑够20人,为死去的20名洋人一命抵一命,终于使洋人心满意足。
但他的这个竞底战术,却突破了中国舆论和民意的底线,因此“中兴名将,旷世功臣”转瞬间就变成“卖国贼、汉奸”。
在天津教案中,曾国藩充当了一个悲剧人物。当时中国毫无竞底空间,但却又无法不竞底,只能让曾国藩勉强操作一把,最终让他身败名裂。
三十年后,曾国藩的学生李鸿章,也遭遇了一次完全相同的事件。《马关条约》让这个合肥人成了“卖国贼”。
我们在后面将论述道,一个竞底组织中,为了将竞底进行到底,因此本能地排斥理性的批判精神。中国舆论与民意在天津教案前后,对曾国藩评价的巨大反差,极其深刻地暴露了这种理性精神的缺乏(中国人缺乏反思智力)。每当遇到问题,竞底组织不是从战略体制、文化根基方面,去进行深入的反思,而是简单地把它归结到某个个人的决策成败,尤其是他的道德好坏上,仿佛巨大的民族悲剧仅仅是由个别人的道德问题或者能力问题所铸造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悲剧。
中国在鸦片战争、天津教案等数次与西方列强的博弈中,暴露出自己的积弱积贫,这引起了一个绝顶竞底高手的强烈觊觎。
日期:2008-12-25 16:09:54
案例:柳传志的战略与用人
与任正非不希望依赖任何人相比,柳传志的用人理念稍微有点人性化。他觉得:只要找对了领军人物,其它一切不在话下。
联想的核心理念是“把员工的个人追求融入到企业的长远发展之中,集个人之私欲,成企业之公。”这一理念符合亚当斯密提出的古典经济学原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