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底战略》
第35节

作者: 月光之都
收藏本书TXT下载
  但这套竞底战略对诸葛亮本人极有帮助,不仅使他稳居蜀国实际统治者的地位十数年,并为自己塑造出千古良相的美名。
  在对诸葛亮的评价上,中国人缺乏反思智力的特征,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历史认可了诸葛亮的良相地位,却对为何一个千古良相治理下的蜀国,反而在三国中首先被攻灭视而不见。

日期:2008-12-19 20:00:55

  全部用竞底来解释大家也会审竞底疲劳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论并非儿戏,能解释的现象多,证明理论的普适性强,这和审美不一样。不过今天周末,说个好玩的吧:
  案例:中国人的竞底式婚恋
  由于竞底是中国人的国民DNA,因此竞底现象弥漫在中国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

  在最浪漫、最神圣的爱情萌发时期,心生暗恋的中国男女,一般都不愿先开口向对方表达爱意,因为根据竞底法则五:哪里有需求,哪里就能竞底。先开口求爱的一方,往往会比对方“矮”一头,即与对方有竞底落差,从而将来处于被竞底者的地位。
  而对西方人而言,他们却觉得心中有爱的一方,是神圣的,他们常常急于表达自己的爱意。
  在恋爱中女人一般会以“爱”的名义,对男人进行考验,这种考验基本是竞底式的虐恋,一方面考察男人的对内竞底精神;一方面培养其习惯于被竞底。
  为什么在中国人的婚姻中,并不太强调爱的存在,而特别讲究门当户对,或个人条件(主要是相貌、学历、金钱、职业等外在条件)的般配呢?就因为门当户对或条件般配的男女,他们之间的竞底落差最小,这样的婚姻稳定长久的可能性最大。当然,很多时候这只是良好的愿望。
  但一个人出于个人原因(如爱),而与外在条件远不如自己的人结婚时,中国人会认为他或她犯傻,甚至犯贱,从而予以小视或轻视。

  中国的男女结婚,意味着一个新的竞底组织又形成了。男人的竞底实力主要来自其经济能力,曾经有社会学研究者论述道,男人挣钱是女人二倍的家族比较稳定。以竞底理论来解释,这就是此时男女之间的竞底落差比较适中,如果过小,男人会“镇不住”女人;如果过大,男人会太神气活现,使女人的日子太难过。
  而女人的竞底实力则主要来自性。中国女性长期生活在比男人更低的底线状态(儒教鼓吹“夫为妻纲”,女人一直是男人的天然被竞底者),因此她们对性的需求相对淡漠,从而更多地形成了男人对她们的单向性需求,同样依据竞底法则五:哪里有需求,哪里就能竞底,女人就可以对男人进行竞底。
  但男人的欲望是强烈的,当女人的这种竞底接近底线时,有条件的男人会婚外解决性需求;而没条件的男人则,会以暴力强迫女人满足其性需求。正是由于竞底的广泛存在,中国婚内强奸和婚外包二奶,一直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当然,追求肉欲享受也是包二奶的主要原因)

日期:2008-12-19 20:06:54

  三国接近尾声时,再也没有叱咤风云的高手,九斤老太法则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时是“世无英雄,遂使庶子成名”的时代,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只能勉强算竞底人物,而他的孙子马上显示出竞底组织的一代不如一代。
  司马炎荒淫奢侈,光后宫嫔妃就有上万人,他爱乘羊车巡游后宫,羊车走到哪,就在哪搞一夜性。后宫嫔妃为邀宠都费尽心思,以竹叶插在门上,将盐撒在地上,想法设法引诱董事长的羊车,争宠夺爱。
  荒淫奢侈的前提是花钱如流水,司马炎重操卖官鬻爵的敛财捷径,而官僚阶层也有样学样,斗富奢侈之风日益高涨。宰相何曾每天要吃掉上万钱,还总埋怨没有地方可下筷子,而一万钱相当于一千个贫民一个月的伙食费,而他的儿子更是一日之供,需钱两万。
  如此奢华糜烂的风气一开,百姓自然受到残酷的盘剥。晋朝这个家族企业一开张,就迅速向底线滑去。
  司马炎的儿子司马衷是个白痴皇帝。有一次大臣奏道:某地闹饥荒,很多人因没粮食吃而饿死。这个白痴皇帝很可爱地问道“没有粮食,干嘛不吃肉呢?”他的常识可想而知,更无需谈竞底能力。
  很快,家族企业内部发生八王之乱,司马家族的八位最有实力的亲王,或者为了篡位,或者为了自保,进行了长达十六年的血腥战争。在战争中,彼此都使用了最残酷的竞底战略,兵连祸结,生灵涂炭,最终将社会彻底打到底线。晋朝国力耗尽,不堪一击。司马衷之后的两位皇帝,竟都被匈奴军擒杀。
  接下来的两百多年,是东晋和南北朝。这期间中国没有出现可圈可点的竞底高手,整个国家混乱不堪,每个小政权延续的时间都不长。这些朝代虽然在历史上存在过,但在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中却是模糊暗淡的,甚至仿佛并未存在过。因为中国人只对那些竞底高手作出的轰轰烈烈的好事或坏事,有鲜明的印象。相比之下,这些朝代既没有著名的人物,也没有经典的故事。仅有的一次淝水之战,不过是个失败的案例,自然就不会被人铭记于心。

  但中国历来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在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分裂混乱后,人们相互争斗的欲望,被消耗到底线,人心思定。此时北周的辅政大臣杨坚,迫使周静帝禅让帝位,建立大隋王朝。
  凭心而论,杨坚算不上竞底高手,他之所以能建立隋朝,靠的是迎合了当时人心思定的大势,因此,他的统一战争,并未把自己的人性和整个社会打到底线。
  比如,当时建都南京的陈朝国君陈叔宝,只热衷于“玉树后庭花”,手下的臣民也耽于享乐。在隋朝来攻时,自恃长江天险,不做防备,最终被隋朝大军轻易攻灭,没有恶战和大屠杀。
  正因为杨坚不是竞底高手,他在建国后采取的是与民休息,减轻税负的政策。在多年的战乱后,中国人口剧减,大量土地抛荒,开国之后的农民们基本上都拥有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因此,隋朝很快进入中国历史上的全盛时期。
  杨坚为了使自己的家族企业基业常青,可谓兢兢业业,励精图治,除了勤于政事外,既不沉湎于酒色,又不奢侈靡费,可算是一个优秀的董事长。但我们前面说过,竞底社会是一个单向性的组织,这种单向性很容易使董事长的某些特性发挥到极致。而任何好事一旦过度,就可能变成坏事。

  杨坚自己清廉节俭,就特别痛恨贪赃贿赂。随着社会越来越富裕,他对自己的执政能力也信心倍增,因此不断地按自己的好恶增补法令。建国十五年时,法律规定:“偷盗边粮一升以上者处斩,家人没入官府。”之后又改为“偷盗一文钱以上者处斩。”然后又变为“四人共盗一桶,三人共偷一瓜都要处斩。”开国时废除的前朝酷刑,现在变本加厉地压在臣民身上。朝堂是君臣议政的场所,但杨坚也把它变成了刑场,只要哪位大臣触犯自己,立即被处以杖刑,很多大臣被活活打死,如有大臣劝阻,也难逃杀身之祸。

  在这种环境下,一个竞底高手逐渐脱颖而出:杨坚的二儿子杨广。虽然他贪淫好色,但知道父皇不喜欢好色之人,就刻意表现得远离声色,忠贞仁厚,通过对自己的不断竞底,杨广终于诱使父皇废除太子杨勇,立自己为太子。
  当杨广杀死杨坚,成为隋炀帝后,他以自己的真实面目进行了空前绝后的竞底,首先将他的兄弟斩尽杀绝,然后下令修建宛城、大运河,亲自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三次以巨大奢华的排场巡游江都,三次大规模征辽,其中最惨的是第一次,30万将士仅有2700人生还。杨广的大工程、大排场、大战争,合在一起就是大竞底,他当政的这十四年,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黑暗年代。

  这个充满着大国梦的董事长滥用民力,大兴土木,挥霍无度,中国社会在短短的十几年就从全盛时期一下子被打到底线,农业人口急剧下降,“人相食”,民变四起。
  隋炀帝最终被自己的手下绞死,他临死前顾影自怜的话也颇有竞底色彩:
  “好漂亮的一颗头颅,会由谁来砍呢?”

日期:2008-12-21 20:25:29

  在灭隋的众多好汉中,李渊算是个竞底人物。按说他是杨广的姨表兄弟,镇守拱卫着首都长安的山西太原,应该忠于王室,但他觉察到自己无法镇压民变,就在中国历史上另一个顶尖竞底高手,他的二儿子李世民的极力策动下,趁着大局混乱,相机宣布起事,凭着独特的有利条件,直入长安。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