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光裕唯恐消费者不知道国美的销售价格最低,1991年,率先在北京晚报的中缝直接登出进口家电的价格广告,即向自己竞底,也向其他商家竞底,使北京的消费者在购买进口家电之前都要参照国美的价格,进行对照,由此国美开始在众多商家中脱颖而出。1993年,国美开始在北京地区开设多家门店,99年开始向全国扩张。
国美的经营战略有着特别典型的竞底色彩,他简直可以被称为在家电领域集中反映了中国人的竞底特性,这种竞底特性,极其简单明了,那就是“便宜,便宜,再便宜”。
国美凭借着他通过对内竞底而形成的市场控制力,首先对家电制造企业进行赤刀见红的竞底。国美的大部分利润并不是来自正常的销售环节,而是来自上游制造企业的销售返利。向供应商收取的进场费、广告推广费等名目繁多的费用,占据了公司利润的很大比重。国美以低于供应商定价的方式推动销售所产生的亏损,甚至要供应商进行弥补;另一方面,则对供应商的货款久拖不付,让供应商生存在叫苦不迭的底线状态。
为了加强自己的竞底实力,国美采取了竞底战略中最常用的手法——扩大规模,因为规模扩大后,就可以增加销售。
2006年,国美以53亿收购另一家电销售巨头——中国永乐;
2007年,以36亿收购大众电器;
2008年,则曲线收购三联商社。
在不断收购的同时,国美还大规模地开设新店,但由于内部管理水平的局限,规模的扩大,并没有形成规模经济。2003年至2006年,国美单位面积销售额一直在向底线下滑,2005年的营业面积增加了108%,但营业收入却只增长38%。
管理界有句行话说:货架上是买不来核心竞争力的,靠购并和开设新店这种扩张模式,国美的竞底之路似乎慢慢走向尽头。也许此时更应该转身变为对内竞底,改善内部经营管理水平才是真正有效的途径。
但此时的黄光裕已不是1987年那个汕头孩子了,他还能真正坐得下来对自己进行竞底吗?
黄光裕早年从底层做起,虽然是个小小的竞底者,但所处的位置基本等同于一名被竞底者。因此,他对被竞底者所有的使奸耍滑的伎俩都清清楚楚,这使得他习惯性对下属不信任,爱用亲戚及潮汕老乡。一次,某同行企业的一位高管由猎头公司推荐到黄光裕面前进行面试,这位高管的感觉是“黄一言不发,坐在宽大的老板桌后看着你,让你感觉自己仿佛是笼子里的一头猎物,你不可能有和他平等对话的机会,这是我几十年工作中最紧张的一次面试。走南闯北几十年,我也和不少大老板直接共过事,但是黄光裕是最不可捉摸的人。”
这位高管所感到的芒刺在背和手足无措,其实就是黄光裕等竞底者所刻意追求的竞底效果,我们在万科王石对自己在谈判时也看到了相同的策略:“”
2004年,黄光裕发现国美总务部有个别员工吃拿卡要,借此在国美上下刮起一股总务风暴,几乎所有在总务部工作过的人员都被撤换,接着又进行全国性的组织架构大调整,而这些只是国美公开的频繁人事大手术之一。这种大手术使得人人自危,大家时时都在等待着下一次人事大调整,而手上稍有权限的员工,就抓紧时间能捞就捞,据说有些卖场的销售毛利,连支付电费和租金都不够。
对许多家电供应商来说,国美也是他们的竞底舞台,他们一方面哀叹自己养虎成患,另一方面却不断和国美合作,割肉喂虎,期望在这一过程中能将自己的竞争对手——其他的家电供应商打到底线,最终选择离开。到了那时,自己就有向国美竞底的资本。
黄光裕进去,显然是在玩竞底战略时,不慎击穿了底线,这底线至于是资本运作方面,还是市场操纵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信息确认。
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脚,竞底者击穿底线,那是家常便饭。
日期:2008-11-24 17:39:04
案例:任正非VS王永庆
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于2008年10月辞世,其老友曾整理出十四点“王永庆成功的一生的基本哲理”,广为世人认可,现以此为基础,与任正非比较如下:
第一、他是一位有头脑又富冒险精神的企业家。(任正非也是如此)
第二、愿意接纳雅言。(任正非极少给人这种印象)
第三、用功不倦。我是怎么知道王永庆很用功?有一次他跟我说,会把我写的文章剪下来放在床头,到了晚上就寝时,拿出来阅读。(任正非是学“毛选”积极分子,据称经常抽时间学英语,但他似乎很少向身边人学习,更不会如王永庆那样,他似乎更相信“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第四、严以律己,家教甚严。我到王永庆家中作客吃饭,他的几位小孩都会自动帮我和我太太添饭倒茶。我跟王永庆谈到台湾或经济大事,他也会叫小孩过来听我分析讲解。(从未听说任正非的孩子有类似行为,无法评论。但一般中国竞底者的孩子都是“二世祖”,要他们为别人添饭倒茶,难。)
第五、他总是默默行善。王永庆在大陆兴学至少一万所,据我所知,他办校的钱都不是台塑公司的钱,都是拿自己的私房钱办校。(坊间对任正非的慈善事业报道不多,可能他也在默默行善。)
第六、为人厚道,热爱台湾。王永庆发现原住民的生活很苦,特地在他创办的长庚护专招收原住民生,而且全部免费。(几乎没有人认为任正非和“厚道”二字沾边,其实,似乎内地知名的企业家从未有以厚道著称的,厚道人是无法竞底的。任正非也相当爱国,经常号召员工为此努力。)
第七、不沾政治,不搞意识形态。(任正非常提醒员工远离政治,但显然他极富政治敏感性,善于操作企业层面的意识形态。)
第八、正派经营,不搞官商勾结。(中国人对此心知肚明,在此不予评论)
第九、不对抗政府权威,恪遵法律。(2007年华为“万人大辞职”事件显示,任正非倾向于有选择地遵守法律,并有技巧地规避法律。不过他玩大辞职这件事,不小心触碰了底线。)
十、了解劳资和谐,重视员工福利。宁可自己吃亏,也要处处为员工权益着想。(华为频繁的横死事件,以及“进了华为就是进了地狱”的言论,显示任正非在此方面有较大的的差距)
十一、不会剥削卫星工厂。从来不会仗着自己的权势、地位,欺负卫星工厂,所以他们都乐于为王永庆拚命。(没有外协厂抱怨华为的报道,但也没有他们乐于为华为拚命的评论)
十二、不搞独占,不以大吃小;(华为对港湾的残酷竞底,说明任正非的行事完全与此相悖)
十三、精通规模经济;(同样,任正非精于此道。)
十四、重视企业文化。 (任正非尤其长于此道,尽管对什么是企业文化,可能与王永庆有不同的理解。)
日期:2008-11-24 17:42:27
(穿插了二个案例,有点乱,抱歉,这里接上连载)
中国人虽然善于考试,但考试者的命运,永远都是出考题的人主宰的。如中国虽然是DVD生产大国,而DVD的产业标准却掌握在老外手里,他们随时可以修改许可证资费(出题),玩弄中国的生产商(考试者)于股掌之上。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方向看旧问题,则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正是在形成问题的过程中,人们的思维才变得清晰,创造性才得到激发,人们才会强化、表达自己的个性,那些细微的差别才被人注意到。而形成问题,尤其是独创性的问题,最需要的是想象力和反思能力。
只有想象力发达,才能进一步带动创造力强大。
只有创造力强大的人,才能创造真正有价值的知识,才有真正的智慧。
只有创造知识的人,才能竞优。
只有竞优的民族,才能在人类世界领袖群伦,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
犹太人牢记历史(如全球追捕纳粹战犯),善于创新,所以在现代的各类教科书上,不断发现他们的名字,可以说,犹太民族出了大量人类的精英人物。
为什么人们喜欢拿一个国家是否有人获得诺贝尔奖,来评说这个国家的能力呢?就是因为,诺贝尔奖在一定程度上,指明了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拥有多大程度的竞优能力。
而记忆力发达的人,由于不能创造知识,永远只能记住别人创造的知识。他们在世界分工中,只能从事竞优者懒得从事的工作,如低附加值的加工业。而竞底者从本质上说,由于善于记忆别人制定的操作规程,习惯于服从别人的指挥,也很适合于做操作工,也就是打工仔。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