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底战略》
第14节

作者: 月光之都
收藏本书TXT下载
  安人的目的,首先是为了让被竞底者安于被竞底的状态,同时栽培左右手,以便更好地控制下层被竞底者,以保持竞底组织的长期稳定运行。中国企业目前“安人”的较好办法,就是柳传志倡议的“入模子”,也就是员工比较痛恨的“洗脑”;

  三,“治世——运筹帷幄,轻松愉快,宁静致远,日理万机而不失策。”
  竞底战略运行的理想状态,是“不失策”,也即任正非所说的“只有毛巾拧干了,毛巾还不断,这才是最佳状态”。而所谓的“失策”,就是击穿了底线,“毛巾拧断了,企业也完了”,如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
  从对“中国式管理”的三个核心的简单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它的本质实际上,就是竞底战略的部分运用而已。
  为何这种“中国式管理”不能流行于欧美呢?因为他们的主流文化已经升级为竞优,竞底文化受到了法律的限制。如明基收购西门子的手机部门后,想让欧洲员工像大陆或台湾员工一样加班(竞底),最终因员工依法抵制,最后明基不得不认赔8亿多欧元。

日期:2008-11-19 15:45:16

  三、中国竞底的普遍性
  竞底在中国社会是极为普遍的现象,如果说它是中国人最重要的民族性之一,那一点也不为过。从古代的“头悬梁,锥刺股”、“卧薪尝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到现代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公而忘私”、“活着干,死了算”、“没有任何借口”等风靡一时的口号,无一不浸透着竞底及打到底线的精神。
  无独有偶,在华为发生众多横死事件后,任正非在公众训话中,对此也有一句类似的名言:“人生是美好的,但过程充满了痛苦。”在讲话中,任正非没有反省,唯有对“艰难奋斗”的再提倡、再强调。
  “头悬梁,锥刺股”压榨的是人的生理资源,这当然是不可持续的;而在“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个口号中,“人上人”是没有止境的,“苦中苦”也是没有限度的,但人生苦短,人们对苦难的承受底线,也不是可以持续地开掘下去的。
  以提高人们对痛苦、对丑恶的承受能力,从而获得竞争优势,这绝不是提升人的价值的有效途径。正因为中国人实施的竞底战略,才出现了经济快速腾飞三十年,而人均收入只有美国人的2.9%的“奇迹”。

  案例:重压下的花朵:中国儿童们的竞底
  竞底是中国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只要稍稍用心观察,就可以轻易在身边找到竞底的事例。
  深圳荔园小学是市里一所有口皆碑的好学校,其教学特点非常具有中国特色。平心而论,荔园的校长和老师们,都是极其负责的,否则,按照竞底特点,他们不可能安稳地在一所好学校里就职。
  例如某年级八个班的语文课,由甲、乙两位老师负责,学校将按各班的平均成绩、最高最低成绩等一系列基于分数的指标,来考核甲、乙的工作业绩。如此一来,甲、乙老师为了使自己班上的学生,在语文成绩上胜过对方,则本能地倾向于加大学生的语文作业。
  同样,数学和英语老师也面临着类似的压力,他们也会加大自己这门课程的作业,与语文老师争夺学生的课余时间。
  各科老师竞相发力的结果,是可怜的小学生们负担日趋沉重。尽管深圳小学生“减负”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但孩子们的负担却越来越重:
  首先被剥夺的,是娱乐时间:在巨大的学业压力面前,童年的快乐自然无足轻重;
  其次被消灭的,是正常生活时间,孩子们不再能轻松地散步,读课外书;

  最后被压缩的,是起码的生理时间——睡眠时间。
  如果家长认为孩子应该有时间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健全的人格,而不积极协助执行老师的竞底政策,那学生立刻就面临完不成作业、退步。退步的学生必然拉低班级的平均成绩,科任老师会通过排名次,当面批评、留堂、召家长谈话等一系列措施,将学生纳入竞底的“正轨”,这些措施显然将对学生的自信心形成重大打击,因此,家长只得“两害相权取其轻”,认真配合老师,不让儿童玩、干家务,尽量集中所有时间在功课上。

  那么,能否通过转学来改变境遇呢?实际上,所有“好”学校都和荔园小学的操作模式一样,而口碑差的学校,男生变坏、女生早恋的风险,不是一般家长所愿意承受的,这又是一个“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抉择。
  正如李志强对他手下打工妹的生存状态了如指掌一般,学校对儿童们的压力也心知肚明,但校长照样有自己的苦衷:如果不采取竞底政策,学校的名次退步了,那么教育局很可能摘掉校长的乌纱帽。
  再进一步说,如果市教育局不对校长施加竞底压力,深圳市的升学率势必在广东省退步,那么教育局长也干不成。
  照这样一直追朔上去,一个小学生所受到的竞底压力,可以最终追朔到教育部长乃至总理身上。而总理来自民众,反过来说,竞底的总根源还是出在民众的身上。
  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是如此竞底,那么高等教育是否又智慧一点呢?中国刚开始研究生教育时,一名教授每年基本招一个博士,二三名硕士,而现在居然能带100名博士。我的同学2008年因为歼10来参加航展,自豪地向我表示自己带了28名工科博士,我跟他开玩笑“这么多恋爱谈得过来吗?”他倒也很坦率“只要能搞到项目,搞到钱就行,反正也不是我带,下面有一个团队,我在行内的人头熟,他们有问题我知道该让他们去找谁就行了。”

  工科教授也许还有项目和经费的底线限制,文科教授们就更加可以竞底了,我的同学告诉我:他带28个博士并不算多,还有一个教授带100名博士的。我想,恐怕这真可以申请吉尼斯记录了。
  教授招研究生时,多多益善,但在带研究生时,不仅在知识传授上对他们实行掺水式竞底,同时也在工作报酬上对他们竞底,所谓的博士硕士,不过是教授的超级廉价劳动力。很多教授的专著,其实都是老师出个点子,完全由研究生们捉刀。而研究生们由于被竞底,收入微薄,且没有署名权,当然无心认真为教授打工,也反过来对教授竞底:从网上、杂志上大段抄袭别人的东西,填充在为教授撰写的专著中。

  最后,底线被击穿,知名教授的专著被人指控剽窃。这样的闹剧,年年都在中国的学界上演着,其背后也有一条完整的竞底链在发生作用。
  很多稍有远见的家长,早已对中国教育界的这种竞底深恶痛绝,但身处竞底世界,无法独善其身。为了防止自己的孩子长期陷入这样的竞底怪圈,家长不得不早早筹谋,将孩子送至海外就学。
  在深圳,流传着这样一套“理论”:有条件的话,应该送孩子出去读高三。因为中国高三的数学基本在复习,为高考做准备,海外的数学相对简单。此时孩子的中文底子已打得不错,可以提前一年为海外的大学生活做准备。这一理论发展得如此完善,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我一个深圳朋友的孩子,就在这理论的指导下去了美国,二年后我在他回国参加同学聚会后,专门向他咨询有关情况,他讲了些让中国父母眼热心跳的轶事,如盛装到联合国为官员们演出等等,但这些我并不太感兴趣,就直截了当地问他“你刚见到你的高二校友,你觉得自己和他们有什么不同吗?”这大一学生一脸凝重,象个男人似地回答我:

  “我觉得自己和他们是二个世界的人,在美国我学会了怎么思考!”
  仅此一点,我感到他父母为他花的那几万美元,就已经全部物有所值了。
  柏扬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中曾形象地提到:中国是个大酱缸。实际上中国是个巨大的竞底角斗场,每一个老板都渴望将对手竞底,所以中国的商界天天都在大打价格战,每一个下属都在彼此竞底(所以才有“窝里斗”一说),甚至每一个小学生也在竞底,生怕自己的名次落到后面。
  案例:竞底所能到达的思维深度
  毋容置疑,不同的思维存在深度的区别。王小二想着到哪里去打酱油,和波尔创建量子力学,其思维深度有着天渊之别。
  以音乐为例,音乐思维存在三种不同的深度:主体思维(即音乐的创作)、媒体思维(即音乐的表演传播)和客体思维(即音乐的欣赏)。竞底在音乐上的表现是中国人不擅长主体思维,除了梁祝、春江花月夜等几首经典的乐曲为海外华人所欣赏外,中国人缺少巴赫、贝多芬、海顿等古典音乐作品,也缺少像《音乐之声》,《祝你生日快乐》等现代音乐作品在世界范围内流传。中国在音乐方面能打出国门的是为数不多的媒体思维,如钢琴演奏者傅雷的儿子傅聪、郎朗、李云迪等,大提琴演奏者马友友,他们从小在竞底的氛围下刻苦演练,靠着少有的天分和难得的正确练习方法,终于出人头地。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