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底战略》
第8节

作者: 月光之都
收藏本书TXT下载
  如果收获明显小于支出(这是竞底社会的常态),老百姓在怨声载道的同时,一、他们会要求产品提供者加强性能,如旧城改造中“钉子户”要求增加补偿。但这条道路常常会受到打压;二、他们会通过“投机取巧”、行贿逃税、偷工减料等拿不上台面的手段,尽量减低他们的支出,争取达到更低层次的收支平衡,如中国相当多的不得不“避税”的商家。这样,老百姓就变成了传统意义上的“刁民”。

  中国人很聪明,本性大多纯良、质朴,但要使他们从“刁民”,变成“良民”并不难,只要让他们觉得“收获大于或等于合理的支出”即可。同时,要让他们从“良民”变成“刁民”也很容易,就是让他们心里不平衡。
  中国自古以来盛产“刁民”,不过是因为竞底社会提供的产品性能价格比太低,因此他们不得不用“歪门斜道”,甚至刀枪棍棒来为自己争取一点平衡。

日期:2008-11-15 9:50:59

  二、竞争的二种模式:竞优和竞底
  不管是性能,还是价格,都是人的一种主客观判断。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人自身,也与人本身有关。保护华南虎不灭绝,当然不是为了华南虎,而是要让人类世界多一种多样性,这种保护也需要人类作出努力。
  同样,提高竞争力也不离不开人的因素:
  首先,竞争力的提高是靠人的智力和体力完成的;
  其次,提高竞争力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产品对于人的性能价格比”。
  针对竞争力的这一人性因素,我们从大量的社会竞争现实中,总结出二种不同的竞争方式:

  一、以提升人的价值为手段和目标,从而提高竞争力的方式。我们称之为“竞优”,顾名思义,即竞先争优。
  农业革命提高了人的耕种效率,使人类获得温饱;
  工业革命以机械取代人力,使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信息革命以数据取代纸张,极大地加速了信息知识的传播与共享;
  民主、自由激发了每个人的创造热情……
  这些方式或手段,都大大提高了一个人作为人的价值,因此,它们是竞优(和竞底战略相对应,本书的姊妹篇《竞优战略》将专门讨论人类竞优的方法、技术和战略)。
  二、以打压人的价值为基本手段,从而获得暂时的竞争力提升。这种方式我们称之为“竞底”。
  不顾疲劳,“头悬梁、锥刺股”地应付考试;

  以不匹配的金钱投入,牺牲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去赢取金牌;
  不顾矿工生命安全,以人类生理极限的强度进行工作的黑煤窑采掘方式;
  牺牲环境的过度砍伐、放牧……
  这些活动在短时间内能达到某些人为设定的指标,或提高部分人的价值,但却往往损害了较长久或较多的价值,这就是竞底。
  价值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价值最大化。

  尽管针对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生命个体,每一个人对价值的判断和评价有所不同,但人类社会还是存在客观的普适价值观如:
  一、对生命的尊重(因此,元朝、清朝、日本人、希特勒对平民的大规模屠杀,任何场合、任何时代都是人类的耻辱);
  二、对个性自由的尊重(因此,洗脑式的企业文化是丑陋的落后形式);
  三、对幸福的追求(因此打工妹们十八年来收入没有实际增加,是一个可悲的失败);
  四、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因此,不公正地对待不同意见应该受到谴责,因为不同意见的交流甚至交锋才是产生真理和知识的必由之路)……
  正是由于普适价值观的存在,我们才可以较为客观地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到底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如打工妹在劳动强度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改善劳动技能或由于整个产业升级实际收入有所增长,那就是她作为人的价值增加了。
  正是由于可以较为客观地判断人的价值增减,我们才可以客观地判定某种竞争手段,到底是竞优还是竞底。

  戴比尔斯的竞争策略,是尽量提高钻石在人们心目中的价值,从而提升消费钻石人群的价值(价值是人的主观评判),这是竞优。
  李志强改变加重块,成功压缩电话机的成本,在这种思维推动下,他一鼓作气,对电话机的原材料进行了一番“大手术”:进口器件改为合资厂的;合资厂改为内资大厂的;内资大厂改为乡镇小厂的。这番“革新”之后,电话机的品质达到了边缘状态,李志强小心翼翼地控制着质量,首先保证能通过买方验收,同时保证在保修期内不出现大量的维修。

  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脚,有好几次成货柜的电话机从大洋彼岸退回来,每次出现这种情况,志强厂就日夜不停地加班,个别体弱的打工妹曾昏倒在流水线边。而李志强也借口产品质量问题,克扣工资以处罚工人,设法减少工厂的损失。这种近乎无情的加班、罚款,则是考验工人的生理、心理极限,就是典型的竞底战略。
  任正非的“拧毛巾哲学”有很强的竞底色彩:如他不断提醒“进了华为就是进入地狱”,无休止地强调“艰苦奋斗”,以企业文化隐形推动长时间的加班,以员工的高流动性变相使用低价的新员工等等,都是竞底。如果他将“拧毛巾哲学”用于提高设备、资金等物资的使用效率,以优质的培训提高员工的技能等方面,则是一种竞优。
  案例:竞底的中国人对彼得•德鲁克的误读
  德鲁克被尊为管理学“大师中的大师”,他的理论在中国是显学,有相当多的管理者,把他的大名挂在嘴边。
  正如中国人很少没听说过“以人为本”,几乎没有管理者不知道德鲁克首倡的“目标管理”,但中国人向来马马虎虎,他们知道的目标管理,与德鲁克提倡的并不一样,后者提出应该确立目标,并可用来考核绩效的八个方面:
  一、市场地位,这是中国人相当重视的显性指标;
  二、创新,这是中国人不重视的隐性指标;
  三、劳动生产率,这是中国人极重视的显性指标;

  四、物质与金融资源,这是中国人相当重视的显性指标,因为中国人重视规模,大的就是好的;
  五、盈利能力,这是中国人极重视的显性指标;
  六、管理者绩效与发展,这是中国竞底者最不愿意面对的指标。任正非对“小灵通”和“CDMA”看走了眼,他不从华为的决策机制和自己的能力、性格去反省,而是简单地为自己辩解道:谁也不能把把都看准的。因此中国人才会有“一将无能,累死千军”的局面,当然,任正非目前远不是“无能”之将;
  七、员工的绩效与态度,这是中国竞底者最重视的显性指标,如销售业绩、季度考评。中国人的“目标管理”基本简化成了这类数字或打分,然后制订出“XX时间完不成任务降工资、炒人”、“末位强制淘汰”之类的竞底政策;
  八、公共责任,这是中国竞底者想尽量回避的指标。他们认为这是一项净成本,越低越好,而那些表面上乐于承担公共责任的竞底者,内心只是把它当作另类的广告业务来处理。
  通过这样的误读,中国人就将彼得德鲁克的目标管理,变成了超级有效的竞底工具,尤其是因为这种竞底工具来自“大师中的大师”,因此特别能让下层员工心服口服。

  竞优依赖于长期可持续的资源,它的目标是提升人的价值,手段也必须能提高人的价值。
  在现代社会,竞优主要体现于加大科技教育投入,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效率(而非劳动强度),从而整体提高经济活动的价值。对人类智力活动的科学开发和利用,显然是一种竞优,因为从长期来看,人的智力有无限的潜力,而对智力的开发,显然能直接提高人的价值。
  要进行可持续的发展,只有进行竞优。
  在中国五千年文明中,也不乏竞优的璀灿事例,如鲁班发明的锯子、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只是这些星星点点的发明,在竞底社会远不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竞底技术”受统治者重视,因而没有形成持续不断的大势。
  为什么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竞底技术”?我们在第三章专门说明。

  和竞优相比,竞底比赛的是人对各种不良底线的忍耐力:对残酷的忍耐力,对贫穷困苦的忍受力,对污染、噪声、治安不良的环境忍耐力……。它是一种全方位的超限战,任何对人类有价值的东西,如好奇心、纯真、信任、友善,乃至良好的自然人文环境、丰富的想像力、独特的创造性、安宁的生活等等,都可以成为竞底的牺牲内容。

  在竞底战略中,人们靠着忍耐难以忍耐的不良,来赢得自己的竞争优势,竞底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打到底线,reach to the bottom。
  正如谎言不可能在所有的时间,让所有的人相信一样。竞底也不可能在所有的时间,让所有的人提升价值。因为底线的存在,竞底战略是不可能大面积推广,也是不可长期持续的:
  当信任被牺牲时,人们学会了“见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