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三国——一个乱世的欲望与宿命》
第26节作者:
麻辣摇滚 无法超越自己、突破自己。曹操尤甚。
曹操的审慎最终败于冒险。他的机会也最终掉入陷阱。尽管曹操此时还有三分之二的主力部队在城外机动,但他们再也不可能机动到城内了。
吕布关门打狗了。
历史的现场一片哀嚎,令人惨不忍闻。
但是曹操不是狗。他注定会逃离历史的现场。
典韦救了他。
典韦总是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打捞出曹操。他是曹操的大救星。所以很多年后曹操才有“痛哭典韦之死”的举动。
吕布则再次豪迈,为自己痛打曹操而快意非常。
只是快意之后是伤感。这毕竟是陈宫之谋啊。陈宫之谋的再次灵验让吕布神为之伤——难道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智商远超于他的人?吕布心情复杂,爱恨交加。
曹操则不甘心于自己的失败。
事实上曹操的一生就是不甘心于自己失败的一生。
和这个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成功人士一样,曹操最后的成功不在于他的智商比敌手高,也不在于他的手下多谋臣武将,而只在于,他比常人更多一份忍耐。
忍耐无休无止的失败,相信胜利就在下一次。
这一次从吕布手下逃生后,曹操没有听从郭嘉的建议退兵,而是选择了——进兵。
因为曹操觉得,吕布该败一次了。如果说曹操此番城战是败在自己性格缺陷上的话,那么吕布为什么不可以呢?
须知,吕布的性格缺陷也很明显——和曹操一样,吕也是极度自信的人。
虽说,这一次吕布是听了陈宫之谋取得了抗曹以来的阶段性胜利,但下一次呢?下一次还会听吗?
曹操赌——不会。
曹操之所以如此下注是因为他惊骇地发现——吕布这小子跟他太像了。
都是相信自己,不相信世界之人。
而如此自信的性格,是注定要遭到世界报复的。曹操已经尝到被报复的滋味了,接下来,怎么着也该轮到吕布。曹操于是精心设计,他要跟吕布斗,跟吕布的心理阴影斗,最终,跟自己斗。
因为说到底,他们是同一类人。
日期:2008-10-27 16:34:24
谁有先见之明
曹操死了。
死于濮阳之战后的火伤。
这是吕布得到的一个消息。
吕布相信这个消息。因为他亲眼所见,曹操在城中战败仓皇逃窜时,身上是着火了。
何止身上着火了,连曹操骑的马都着火了。马尾巴熊熊燃烧,预示着一个鲜活生命的行将结束。这鲜活生命可能是马,更可能是马主人——曹操。
吕布觉得,属于他的时代,到了。
陈宫不相信曹操死了。
因为曹操的死讯太张扬,搞得路人皆知。
陈宫以为,像曹操这样的人物,他如果真的死了,一定是静悄悄的。就像这个世界上的很多大人物一样,生前越张扬,死后越寂寞。
成反比。
只是这一回,陈宫的判断无人喝彩——吕布坚定地相信自己的判断。他像维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维护自己的判断,令陈宫无可奈何。
到最后,陈宫终于明白,自己再纠缠于这个问题是不智的。因为在他与吕布激烈的争论中,曹操死没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的判断是准确的。或者说谁有先见之明。
毫无疑问,吕布是如饥似渴地需要这个先见之明。他以某种张牙舞爪的姿势告诉陈宫——曹操绝对死翘翘了!!!
陈宫决定让步。
但很快,陈宫就后悔了。
因为这是致命的让步——吕布采取行动了。
在确信曹操已死后,吕布宜将剩勇追穷寇,带兵攻打曹营。
马陵山上,曹营一片静悄悄,就像濮阳城曾经的静悄悄一样,吕布终于尝到了轮回的滋味。
他回来了。
是逃回来的。
伤痕累累地逃回来的,一脸尴尬地出现在陈宫面前。
陈宫什么都没说。
——他不问也知道,曹操一定还活着。
像他这样的人,其实知道这样一个道理:有些世事,不看就知道已经发生了。但吕布不一样,吕布是要跑过去亲眼看一看于他而言危险之至的那些世事,顺便感慨“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这是两个人的不同。
但他们继续在一起。因为他们无处可去。
他们表面上相依为命,同仇敌忾。看上去谁也离不开谁。
但他们心里知道,彼此之间有多别扭。就像这个世界上很多貌合神离的夫妻一样,在一个屋檐下暧昧地生存。婚姻的外壳是存在的,但痛苦也是一眼望不到头的。
当然了,在陈宫心里,他还是给自己划了一条底线:什么时候曹操真正死翘翘了,什么时候他离开吕布。
曹吕之战打到现在算是互有胜负。
如果以棋做比,那叫平局了。
但是这俩人之间的战争是一定要分出胜负的。
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他们都是心高气傲之人。
好在蝗虫来了。蝗虫不以曹吕的意志为转移说来就来了。曹操和吕布不由得心慌慌。虽然说在这个世界上,他们不怕任何人,但老天还是要害怕的。毕竟不怕老天,报应就在眼前——蝗虫来了,粮食欠收,没吃的了。
于是只得罢战,各回各所。开始了混战年代难得的休养生息时光。
有人休养生息,就有人吃不好睡不好。
陶谦。
陶谦巴不得曹操天天打仗,年年打仗,一辈子都在打仗,只要打的那个人不是他。
不是徐州。
现如今曹操和吕布不打了,休养生息了,陶谦就觉得头皮发麻。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来年开春,杀父之仇未报的曹操肯定会卷土重来,再拿徐州来开刀的。
徐州,还会再次安然无恙吗?已经是63岁老人的陶谦忧心忡忡。他打心眼里觉得,把徐州托付给刘备是万全之策。可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刘备打死他也不要徐州。刘某人如此这般的态度毫无疑问让陶谦死不瞑目——
陶谦也的确快死了。每天被这个无解的问题折磨着,陶谦茶饭不思,日见憔悴。他急切地想再见刘备一面,想把徐州托付给他。如果说此前两让徐州不成功的话,那此番三让徐州会成功吗?
陶谦心中没底。
日期:2008-10-28 10:51:57
“义”字的重量
刘备来了。
从小沛匆匆赶来了。
不是来接管徐州的,而是来看陶谦的。因为陶谦快死了。
一个人快死的时候总有遗言。陶谦的遗言就是让刘备把徐州掌管起来。这是陶谦最后的人间话语,也是刘备最后的机会。
不错,机会。
因为在此之前刘备的两次相让在外人眼里既可以说是真心不受徐州,也可以说是做秀——
只要陶谦不死,机会总会有的。而刘备的每一次相让,毫无疑问都是在给自己加分。
他所做的一切努力是不是为了那个最后的机会?很有可能啊。
但——这一次的情况却是截然不同。
陶谦真的快死了。
机会真的只有一次了。
刘备怎么选择呢?
刘备还是选择了将机会轻轻推开。他对陶谦说,徐州城留给你的两个儿子吧,这个城池理所当然是他们的。
陶谦不由得落泪了。
为刘备最后的选择。这样的选择让他放心——看来,这个人真的不是在做秀。
即便是做秀,也无关紧要。因为,一个把秀做到最后一刻的人,他自己也会分不清是做秀还是真心实意的。
秀到极致就是返璞归真,就像繁华看尽归于平淡一样,重要的不是过程,而是结果。
陶谦死了。
以手指心地死了。
没有人明白他临死前以手指心是什么意思。不过刘备明白。
刘备明白陶谦指的既是自己的心也是他的心。
这叫以心托心。
但刘备不准备去托陶谦的心。
还是为了那个“义”,那个江湖名声。
如果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一开始就不是你的话,那到最后也不可能是你的。中年男人刘备站在空荡荡的徐州城内,心情复杂,感慨万千。
他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
他又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
事实上他别无选择。
但是徐州人民有选择。
他们选择了刘备。
他们选择刘备的方式很特别:跪请刘备保护他们。
徐州的驻防部队也择了刘备。
他们选择刘备的方式也很特别:跪请刘备接受城防大印。
刘备潸然泪下——人世间的事看来真是“不争是争”。他处处躲着徐州,徐州却千方百计地爱上了他。这一切其实都缘于那个“义”,那个江湖名声啊。
刘备只得接受它。接受徐州。
毕竟一切都水到渠成了。一切都瓜熟蒂落了。如果说原来要了徐州会玷污自己的那个“义”,那个江湖名声的话,那么现在不会了。
因为他是被迫的。
他确实已经做到仁至义尽了。刘备在这一瞬间突然感受到这个“义”字的重量。一个“义”字,原来可以压垮一座城池的。这样的发现让他震憾不已。
曹操也震憾不已。
为刘备不费半箭之功白得徐州。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