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喋血的权杖——中国历史上的权谋与政变》
第12节

作者: 王者觉仁
收藏本书TXT下载
  光绪皇帝自十五年亲政之后,颇思励精图治,振衰起弊。无奈慈禧太后把持朝政,左右更无可以托付重任的心腹之人。及至甲午之战后,清廷割地赔款,列强交侵,国势日蹙。朝野上下群情激愤。于是,光绪二十一年四月,便有入京会试的广东举子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起草万言书痛论国是,倡言变法维新,一时署名的有十八省举子六百多人。是为“公车上书”。

  康有为会试后中进士,在光绪二十三年任工部主事之职。其屡上万言书,终获光绪皇帝激赏。次年四月二十八,光绪帝特召见康有为于颐和园,君臣二人一见倾心,无所不谈,历时九刻钟之久,为向来召见臣僚所未有。其后以康有为任总理衙门行走,许其专折奏事;并派梁启超管理“译书局”;以杨锐、刘光第、谭嗣同、林旭在军机处行走,协行新政。自此,光绪帝雷厉风行地开展新政,连续下了一百多道诏书。

  康梁等维新志士的鼓吹变法,与光绪帝盛势凌人的新政,自然引起一帮守旧大臣的不满,便在慈禧太后面前诽谤。至七月间,光绪帝又裁撤了一些闲散衙门及许多朝臣的职务,因之激发守旧派的愤怒,群往颐和园向慈禧哭诉。慈禧召光绪申斥。光绪帝觉事态严重,传秘密手谕于康有为谭嗣同等人。康有为等人便向光绪帝保举袁世凯,让他维护变法。八月初,光绪数次召见袁世凯。袁世凯离京后立即向直隶总督荣禄告密。荣禄连夜进京谒见慈禧。慈禧命荣禄派兵守住禁城,随后将光绪帝幽禁于南海瀛台之中。对外谎称光绪病重,由太后临朝。旋即大肆搜捕维新党人。

  康有为得英国领事之助流亡香港,梁启超得日本公使掩护流亡日本。而康广仁、杨深秀、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等人皆被捕。时称“戊戌六君子”。公元1898年八月十三日(旧历)下午,六君子慷慨赴义,被斩首于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其中以谭嗣同意气最为豪迈。其被捕前一日,有多位日本友人力劝其东渡,然谭嗣同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且死前在狱中留题壁诗一首:“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百年之下,其人其情其志,恍然犹在目前。

  除“六君子”外,其余维新党人皆被革职、下狱、充军。慈禧在一个月内陆续下旨,将光绪帝所推行的新政一律废除。计前后施行新政仅有百日,史称“百日维新”。而此次重大事变,即为“戊戌政变”。
  短暂的变法维新虽然如同一道闪电稍纵即逝。但是,它却一举刺破老大帝国的浓厚乌云,在黑暗的最深处爆发出最强烈的光芒,照亮了神州大地。仅仅十三年后,辛亥革命爆发,满清王朝覆灭。尽管前路仍充满曲折,但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已经在维新志士的血泊中奋起,开始寻求自由、民主、富强的道路。
  日期:2007-3-29 21:36:31
  第二章血色太平(上)
  公元前二0二年,一轮旭日悬挂在汉帝国的上空。
  在农田里挥锄洒汗的农人们纷纷直起腰引颈而望,看见初升的朝阳鲜红如血。

  此刻,在咸阳的东南方,一座崭新的城池正拔地而起。城的主人殷切期望着天下能从此长治久安,所以把它取名叫“长安”。
  将近六百年了,咸阳的农人们一直在向远方眺望。
  可他们不是在眺望雄伟壮丽的长安,而是在眺望传说中的太平。
  会从此太平吗?
  刘邦摇了摇头,情形恐怕不太乐观。帝国的早晨刚刚放晴了一会儿,转眼间又是一片阴霾漫卷,乱云飞渡。诸王叛乱的奏报从帝国的四面八方向长安飞来,仿佛一阵乱箭急雨。刘邦从帝座上走了下来,匆匆脱下那一袭温软的龙袍,重新穿上沉重铿锵的铠甲……
  高祖五年十二月,刘邦刚刚消灭项羽。
  六年七月,燕王臧荼就起兵叛变。刘邦御驾亲征,二个月后平定臧荼。
  六年十二月,有人密报楚王韩信谋反。刘邦设计诱捕韩信,将其拘留长安。贬为淮阴侯。

  七年九月,在太原的韩王信与匈奴里应外合、发动叛乱。十月,刘邦率师讨伐,韩王信兵败逃亡。刘邦一路追击,遂与匈奴交战,在平城白登山被围七天七夜,险些丧命。直至高祖八年,韩王信余党才全部肃清。
  九年,又报赵王张敖谋反。刘邦旋将张敖逮捕下狱。
  十年,代相陈豨又占据赵地叛乱,刘邦再度出兵,至十一年讨平。
  十一年春,韩信在关中谋反。后被诛杀,夷灭三族。
  十一年夏,梁王彭越谋反。后被诛杀,夷灭三族。
  十一年秋,淮南王黥布发动叛乱……
  这一年,刘邦已经六十二岁,而且疾病缠身。自从秦二世元年在沛县起兵,戎马倥偬之间,忽忽已十四年矣。这十四载光阴几无一日不是在战场上度过的。夺取天下后,刘邦封了七个异姓功臣为王,封了一百三十多个人为列侯。本以为如此安抚人心,天下必致太平,可谁曾想到,叛乱的烽火一刻也没有停止燃烧。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当刘邦的军队开拔到蕲县时,与黥布的叛军正面相遇。
  旌旗蔽日之下,两军拉开阵势,遥遥相望。刘邦策马来到阵前,向黥布发出痛切的质问:你何苦要造反呢?
  原野上笼罩着一种宁静。一种大战前怪异的宁静。天上的鸿雁拍打着惊惶的翅膀,扔下几声哀鸣后匆匆逃离。
  黥布的声音忽然间刺破沉寂,远远地飞了过来。刘邦听到了四个字。
  这个答案多么简单明了啊——黥布说:欲为帝耳!
  刘邦荡平黥布之后,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从高祖五年到十一年,之所以在短短六年之中就发生了六王之变,症结就在于这些居功自恃的异姓王人人想当皇帝。
  可见都是异姓封王惹的祸。于是,刘邦当着群臣的面,斩杀白马,立下盟誓:“非刘氏而王、无功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十二年,刘邦卒。太子刘盈继位,是为惠帝。惠帝的母亲就是吕后。
  白马之盟言犹在耳,可吕后仿佛没有听见。她站在未央宫巍峨的宫楼上,看见遍布帝国的刘姓王旗在风中猎猎招展。
  吕后神色凝重,若有所思。皇帝去了,而今她们是孤儿寡母。儿子刘盈又仁厚懦弱,这不能不让她担忧和恐惧。刘盈虽然坐了帝位,可朝堂上的那些开国元勋都还在,一个个割地拥兵的亲王都还在。这天下究竟是谁的?她下不了结论。
  于是就有一个庞大的计划,开始在她心中缓缓酝酿。
  可她并不着急。饭要一口一口地吃,那些刘姓诸王的帽子也得一顶一顶地摘。这道理吕后懂。她首先要剜去的,是多年来刺痛心头的一枚钉子。

  吕雉虽然贵为太后,可她首先是一个女人。
  而女人心头的痛,大抵也就源于另一个女人。
  这个女人就是戚夫人。
  吕雉永远也忘不了,她当年躲在朝堂东侧的帏幔之后,听着皇上与大臣们的激烈争辩时,内心是如何的愤怒和恐惧……
  那是太祖十年的秋天。
  一场又一场的风,很早就把树叶吹黄了。

  一个念头在刘邦心中已经盘桓了很久。看着一天天长大的赵王如意,他的心头说不出的欢喜。而太子刘盈则善良到近乎怯懦,一点也不像他。要坐稳这座人人觊觎的江山,没有一点乾纲独断的霸气,你坐得了吗!?而如意的母亲,他刘邦最宠爱的戚姬,不管白天黑夜都在他面前哭得跟泪人似的,央求他立如意为太子,令他不禁涌起一阵阵的哀怜。

  这一天早朝,刘邦终于下定决心:废太子,立赵王。当他对着满朝文武宣布这个决定的时候,仿佛平地一声雷,朝堂上瞬间炸开了锅,群臣反对的声浪几乎要把他淹没。可无论大臣们如何苦口婆心,如何据理力争,刘邦就只有一个态度:朕意已决,没得商量。
  那一刻,躲在帘幕后的吕雉感觉整座宫殿都在摇晃。
  群臣们面面相觑一筹莫展,一个结结巴巴的声音却响了起来。吕雉听出来了,那是说话口吃的周昌。一张张铁齿铜牙都奈皇上不得,这个结巴周昌又能顶什么用呢!?
  一肚子义愤的周昌越想说可越说不出来。刘邦看着他的样子差点没忍住笑。可周昌还是说了,千言万语憋成了两句话:臣嘴巴不会说说说话,但是臣必必必知道是不可以的!陛下一定要废废废除太子的话,臣必必必不接受诏令。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