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了一阵,等年终奖终于发下来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迫切的感觉,工资单拿到手,连立即拆开的欲望都没有,往边上一搁。我是一个凡事喜欢有打算的人,对自己的有限资金常常做一个滚动的现金流预算。这样才知道每个月几时去还哪张账单,预期自己的积蓄几时能满足自己一个相对奢侈的愿望。一笔笔的小账我是不算的,大的数字要有一个大概的方向,好比在公司里做预算,每天都采购了些什么,用掉了些什么也许并不重要,但宏观上一个优秀的财务一定要知道现金流的主要方向。
对这笔年终奖上次预算的时候就已经有了预期,我的预期一般有一个合理底线,和一个心理期待的高位,量入为出很重要,但偶尔也可以预期下来自各个方面的可能惊喜。
而这次的年终奖就是这么的给了我一个惊喜。我们是要由主管和老板对全年绩效在各个方面评估打分的,这个分数会很大的影响最终的数字。中国人的习惯是你即使很好,也不会给你满分,因为要含蓄,所以才给个90,好鼓励你明年继续努力。而老外到中国以后毫无疑问的吸取了这个文化习惯,打分都比较的保守。反而是中国人,因为知道分数对你的属下很重要,反而乐得做一次好人,该给90的也给满分。
等我终于有时间拆开看,忽然觉得很惊喜,简单的计算了一下,就已经知道自己得的是一个满分的考评。对应的是一个相对丰厚的数字。和自己要好的同事那里旁敲侧击了一把,知道自己这个考评已经摸顶了,难怪前几天考评结束HR的人对我是那种微笑,有羡慕的成分在内;难怪老板找几个其他的部门经理谈过考评的事,却没有找我,可能是再当面夸我太多余。一个满分已经是他给我的全部评价。
我不知道别人是不是会有不公正公平的现象,至少对于我来说,总是有努力有收获。每一分的努力都得到了肯定,尽管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经济上的激励。想着几分钟前还在回应猎头的电话,忽然觉得自己这样算不算不够厚道。
管理上说金钱的激励只能维持一个月,也就是说加薪发奖金带给员工的感激和发奋工作只能持续短短30天的时间,30天后,你自己会找到很多理由,也会习惯以前的生活工作方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工资要以月为单位的发放,而不是一个季度发一次更或者是一年发一次。
可是我要说,金钱的激励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即使是我这样的比较高层的员工,一样会觉得受到激励,而且我相信,越对基层的员工,这种激励越有效。
以前听过一个招聘的真实案例,一家500强的公司招人。一个人去面试,什么都很好,于是双方开始谈薪酬,HR问他想要多少?他说6k。于是对方说ok,我们给你8k,因为你值这个价,双方于是签约。对一个人才要舍得价码,给他的东西要超出他的期望,于是他自然感激,以后会在工作中回报你。
而大部分的公司是你要多少,我们接受或者是还一个价给你,然后双方妥协于一个数字。假如到了应聘者的期望也就罢了,假如到了应聘者的底线,这样的一个人今天纵然委屈的签约了这家公司,一定也不会稳定,应聘者的心理就是,1k/2k对一个公司来说不算什么,却要克扣自己,第一印象就不会热爱这家公司,以后离职是必然的。
而应聘者要价被立刻接受,然后他入职后发现自己要价太低,还是会产生失落感,可是这时候他又两难,要求涨价好像是自己出尔反尔一样,不要求又觉得自己很失落。
所以好的公司会有每一个职位的指导价,并且在这个预算内招聘,每一个应聘的人都应该知道这家公司的薪资水平,根据职位的描述和工作的内容有自己的判断。
日期:2007-1-28 19:53:00
接着说年终奖,我说了我拿了一个比较丰厚的数字,忽然的很感慨。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就是这么严格,我的level能拿到的上限就是我的数字,而下一个level,纵然是满分能拿到的数字又是另外的一种。
职场里根本没有绝对的公平。大家都是辛苦一年,但得到的却不同。管理者在年底会得到相对丰厚的回报,而底层员工却永远有需要提高的地方,注定拿不到满分,而且即使拿到满分,所得也很有限,首先是基数太小,其次是比率不高。
前几天正好和领导吃饭闲聊到这些问题。有一个员工做事一直比较马虎,本来他是可以做好的,但是简单的说就是没有责任感,比如说很重要的文件叫他去送给谁,他只是负责装了信封邮寄,而不去核实对方收到没有。等到发现对方没有收到,已经出了大问题。问他,他也理直气壮说已经寄了。纯粹是个责任心的问题,有一点点责任心跟进一下这件事就不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我们再三强调这文件很重要,只是没有关照他要去核实对方收到没有而已。可是,需要这样关照的话,要他何用?
我们都认为是他没有责任心,同样不是很满意他的工作表现,可是我问领导,如果他每件事都做的很好,十全十美,他也不会还在这里,还在做同一个位置。所以是不是可以说人各有命,只能如此呢?
领导说不是的,公司同样支付他合理的薪酬对应他的职位,给他若干机会成长,可是是他自己放弃。每个人都是受雇做事的,不是来睡觉的,就算他不想职业上有发展,也要对得起自己拿的薪水,做好自己的份内事。
我说是的。以前我做小职员的时候也很嫉妒老板,为什么他有时候什么也没做,一个小时坐在那里听歌,收入要是我的十倍?今天,我可以什么也不做,坐在办公室上网,一个小时抵属下3个小时,问心无愧。因为太多理由:我也曾经忙碌终日,收入微薄,可是我抓住所有机会成长,锻炼自己。我的工作效率一个小时绝对可以抵下属至少2个小时。下属会做的事我随时都可以做,而且比他们做的更快更好,而我会做的事他们没办法取代。他们能看到的是一株树木,而我眼里却是一片森林。大家视野不同,做事情的方式就不会一样。
日期:2007-1-31 10:26:00
总算把手头上的事情忙得告一段落,希望有时间完成自己计划中的一些事情,比如找下属聊天,沟通一下。还有培训也势在必行。因为年底的一忙,暴露出的很多问题,当时对自己说等空闲下来要好好的培训下属,毕竟磨刀不误砍柴功。
等真的要去聊聊,忽然觉察出了瓶颈一样的问题,第一个A,我是很随兴的闲聊,慢慢转入职业的话题,结果她很敏感的发现了,然后敷衍我了事。正好我又有事情要走开,于是不了了之。
第二个B,吸取上次的教训,加上B还算是新人,考虑要正式一点,于是单独请她去小会议室谈。结果发现我又错了,B一进去就是很紧张的样子,尽管我从年底的考核谈起,坦言我给了她满分,居然也没办法使得她放松,一直神经紧张的样子,沟通也算是比较失败。
再次深深的体会到管理是比专业更艰深的课题,特别是对人的管理,远远比自己做好一件事情要难的多。因为每个人会有每个人不同的想法,不同的个性,而要大家朝着一个目标奋进,更可能你自己对这个目标也未必100%的确定,又如何能激励他人?
外籍的职业经理人比本土的口碑要好,最主要的是他们有这种归属感和所谓的主人翁的感觉,因为像我们这样,即使身处企业管理层,仍然觉得自己只是高级打工而已,并不会有太多热情在里面。毕竟,自己没有股份,年底的分红也是随大流,并不会因为公司的损益而有突出的发展。因为大家都是打工,所以会对属下宽容。可是,外籍的大多不会,做事就是做事,工作就是要对得起自己拿的这份薪酬。
日期:2007-2-4 20:54:00
刚刚周末和朋友自驾出去玩了一圈回来,尽管两个人能换手的开车,尽管高速公路路况很好,但还是觉得比较的累,只是这种累是愉快的。
有人问我怎么看待友情,我说我是古龙的fans。一直相信人世间是有友情存在的,但是古龙小说里的那种还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几乎没有人能真正遇到。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