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的传说》
第51节

作者: 北元
收藏本书TXT下载

  刘淳苦思冥想,也没有找出合适的借口,拒绝蓝玉。
  好在距离大军得胜凯旋,还有些日子,他还有点时间。
  刘淳索性就把精力放在炼铁上面,他在全力以赴,搭建高炉。
  第一个高炉,不需要多大,二十立方米足够了,实际上,这已经算是当世最大的高炉了。
  炼铁的难度远小于炼钢,除了高炉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风箱,要吹进去足够的氧气,才能增加炉温……对了,空气还要预热……刘淳努力回想着,好在他之前弄了风车和水车,稍微改动一下,就能用来鼓风。
  北平来的工匠也算能干,渐渐地,一个三丈多高的庞然大物,矗立在白羊口的村外,像是个巨人似的,十分显眼。
  “这是干什么的?”
  小胖墩和熊孩子围着高炉转了一圈,好奇道:“是酒壶,还是花瓶?”
  真别说,高炉的造型的确跟大肚花瓶有些类似。

  “这是炼铁用的。”刘淳笑呵呵道:“你们不是想学郭氏之学吗?冶金就是最重要的一环,掌握了钢铁,就能制造出强大的武器和复杂的工具,也就有了改变世界的力量!”
  小胖墩似懂非懂,狠狠咬了一口包子,眨巴眨巴眼睛,突然道:“能不能给我们发工钱?”
  熊孩子也立刻道:“没错,我也要!”
  “给你一巴掌,看你要不要!”刘淳恶狠狠道:“你们是学本事,没管你们要学费就不错了,还想着工钱,做梦吧!”
  “那,那你怎么给小姨工钱?”朱高煦不服气道:“小姨能拿到,我们就能拿到!”
  熊孩子还来了脾气,一个劲儿嚷嚷着不公平,小胖墩也不像原来那么听话了,全都是惯的!
  刘淳提着他们俩的衣领,“走,去看看,你们小姨是怎么挣钱的!她可跟你们不一样!”
  刘淳是想着让他们看看徐妙锦做针线活,可哪里知道,等他们赶到,却发现有好几个妇人,正趴在桌上写字,徐妙锦低着头,在她们背后踱步,不时纠正错误。
  等确定会写之后,妇人们纷纷从怀里取出一个荷包,交给徐妙锦,然后鞠躬离去!
  扭头看到刘淳,妇人们可吓坏了,连忙道:“柳少爷,我们可是趁着休息过来的。”说完,就逃也似离开。
  只剩下徐妙锦,脸色微微涨红,好像是洁白的美玉,染上了一丝红霞。
  刘淳揶揄道:“徐姑娘,你就是这么赚工钱的?”
  徐妙锦心虚低下头,道:“没错,头几天我自己缝,张嫂子她们想要找我学习认字,可我没时间……后来张嫂子就提议,干脆由她们替我缝荷包,让我只负责教她们识字。柳先生若是觉得不妥,我,我专心缝荷包就是了。”
  “可别!”
  刘淳笑道:“我这里最缺识字的人呢!让徐姑娘做荷包,实在是浪费了资源……这让吧,你就算是白羊口的女先生了!”
  “先生!”徐妙锦面带惊喜,大胆问道:“那工钱呢?怎么算?”
  “哈哈哈,每个月一两银子,如何?”
  “太好了!”徐妙锦兴奋拍手,叫道:“我当先生了,这事要告诉陛下才行!”
  “陛下?老朱?”刘淳大吃一惊,忍不住问道:“徐姑娘,你跟陛下有信件往来?”
  徐妙锦颔首,“是陛下来信,询问见闻的。”
  这丫头够厉害的,居然通着天!
  刘淳突然有了主意,一个摆脱蓝玉纠缠的办法!
  “那个……徐姑娘,能不能在信里提几句在下的事情?”刘淳一躬到地,“拜托了!”
  徐妙锦忍不住想笑,这傻子,不写你写谁啊!
  第48章 朱元璋的考题
  徐妙锦要给老朱写信,自然是写一路的见闻,新奇古怪的事情,试问,哪里能有白羊口有意思?
  又是生产军粮,又是雇佣女工,甚至还要弄冶铁作坊。刘淳更是自称郭氏传人,哪一样都能引起老朱的兴趣,甚至比前方打仗还有趣呢!
  见徐妙锦一口答应,刘淳松了口气,这封信上去,他就算在朱元璋那里挂了号,说句文词,叫简在帝心!
  假如一定要抱一条大腿,刘淳觉得还是抱老朱的比较合适。
  当下朱棣还太弱,而太子朱标又不能长久,别看老朱手黑,但只要不作死,小心做实事,就不会有事。
  只是要想让朱元璋看重,就需要拿出点打动人心的玩意。

  刘淳想了好半天,只想到一个点子。
  “那个徐姑娘,有件事,你看能不能写到信里面?”
  “说吧!”
  “根据我师门的前辈讲,在海外有几种十分高产的作物,不择土地,产量又大,若是陛下有兴趣,可派遣船队,向东航行,跨过一片茫茫大海,就能找到。往返或许要两年的时间,不过真的找到带回来,那可是大明百姓之福。”

  朱元璋出身穷苦,又关心百姓,肯定对玉米、土豆、地瓜感兴趣,刘淳信心满满。
  可徐妙锦听完,却把笔放了下来,抬起头,冲着刘淳微微一笑……很倾城!
  “柳先生,若是听我的,就别写!”
  “为什么?”
  徐妙锦吐出两个字,立刻就让刘淳冒汗了。
  “海禁!”
  该死,怎么把这事给忘了!
  朱元璋刚打下天下,张士诚和方国珍退到海岛上,伺机作乱,朱元璋颁布了第一道海禁命令。随后天下一统,急需休养生息,在这个关头,种田产粮食,努力生育,扩充人口,就成了最紧要的事情。
  为了避免百姓争相前往海外贸易,耽误了根本,老朱再度重申海禁。
  若是此时建议去什么海外,寻找良种,岂不是公然跟老朱的国策对抗,还能有好下场吗?
  有关海禁的事情,刘淳不是不知道,可他毕竟不是个地地道道的大明人,而且穿越时间还短,有些禁忌容易忽略掉。

  徐妙锦的提醒,实在是太及时了!
  “徐姑娘提点之恩,在下感激涕零。”刘淳说着,深深一躬。
  徐妙锦的眼珠转了转,嗔道:“光是嘴上感激吗?”
  “那,要我做什么?”

  徐妙锦提着手里的毛笔,盯着笔尖儿,轻轻扯下一根狼毫,用漫不经心的语气道:“总要给我涨点工钱吧?”
  “工钱?”
  刘淳怎么也想不到,这王府千金,怎么变得市侩起来!
  “那个要多少才行?”刘淳傻傻问道,这小妮子不会趁机敲竹杠吧?
  徐妙锦道:“我现在的工钱是一个月一两银子,能提到多少?”她一边说着,一边晃着葱玉般的左手,五个手指头,修长圆润,跟软玉琢出来似的。
  “五两?”刘淳试探着问道。
  徐妙锦眼睛放光,立刻点头,“好,不许反悔!”小妮子可高兴坏了,她其实是想说涨五成就够了,哪知道刘淳一下子给翻了五倍!
  这个老板够大方的!
  不错!
  徐妙锦满意了,刘淳也在暗暗擦汗,多大的事情,别说五两,就算五十两、五百两、哪怕五千两,也不多啊!

  这丫头还算有良心。
  两个人,一个觉得占了便宜,一个觉得省了银子,这才叫珠联璧合呢!
  徐妙锦整整写了十大张纸,一封厚厚的书信,就这样到了南京,落到了朱元璋的手里。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