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出租车遇到的那些有趣的人和事儿》
第40节作者:
简约明亮 日期:2019-08-22 01:47:41
《开出租车遇到的那些有趣的人和事儿》(纪实连载104)
每天奔驰在城市的各条街道,犄角旮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真是人间百态,所见所闻,不尽相同。如今的社会处处都有科技的眼睛,而人往往被蒙蔽了双眼,这是很令人担忧的。透过现象看本质,穿着靓丽开豪车的不一定多高雅,衣着暴露浓妆艳抹的也不一定就下贱。我曾载过,也见过头天喝的酩酊大醉直到第二天下午仍然迷糊,靠牺牲色相的KTV的小姐自豪地说给母亲买了套楼房,并供给正在上大学的弟弟学费生活费,同时也见过衣着光鲜的女人深夜密会她的情人。也曾见过大学老师教授老师摇晃着从慢摇吧走出来,上车后粗鄙的说着黄嗑,礼貌全无,而我同样的载过纹身的社会青年亲自熬汤做饭送给正在住院的女友,且不忘下车对我说声:谢谢师傅。当今社会,人们往往用金钱和权势、社会地位来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想来又是多么的荒谬。
前天,一位年近半百的中年男子,微微谢顶,体型偏瘦,薄嘴唇。从市里海鲜居到山海关。路上闲聊,他之前在国家发改委工作,因照顾老人调回到秦皇岛工作,妻子仍然在北京的国资委工作。他自说他大舅哥是中国驻美大使馆的副参赞,透过这层关系,儿子初中时就已经赴美读书。我说是不是像他这样的官员子女几乎都去了美国。他只是笑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现在国家这方面控制挺严。末了,他说他特别希望和老美开战,我说,你儿子在美国呢?他说那也希望。真是神思维。
两个年轻小伙儿,从世纪港湾打车到伯爵练歌房。路上听两个小伙聊天说工资的事儿。听到其中一个是山海关公丨安丨局的,另一个我也没听出来在哪里工作。这个在公丨安丨局工作的小伙儿说,工资5000多,不过三个月没开支了。我插了一句说,公丨安丨局还能压工资吗?这个小伙儿说,先前创文明城,现在又创卫生城,政府缺钱,之前也压过工资。接着小伙儿子又说了去年创城成功发奖金的事情,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都有份儿,只不过好像没全额给到位,还欠了点。路程很近,只听了个大概。只是感慨:铁饭碗也压工资啊!
日期:2019-09-11 11:42:05
《开出租车遇到的那些有趣的人和事儿》(连载105)
又是一年开学季,最近这些日子,小岛的十几所高校也迎来了全国各地的学子,可以说这个时候也是出租车行业的“盛宴”,火车站站前地下每天也都是聚集了出租车,而对于出租车司机来说,也最愿意跑火车站到燕大、东大等这几所高校,当然更愿意跑河北环境学院、南戴河外国语大学等相对更远的高校。
伴随大一新生来校报道的,大部分还有他们的父母。这些家长送孩子入学也是一种对胜利果实的分享,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亲情,没有比陪伴更能诠释亲情了,我想任何冠冕堂皇的观点如果脱离了亲情,脱离了现实生活,脱离了亲人陪伴,就少了人情味,缺少了人世间最质朴的元素,缺少了烟火味。当然在今后的漫长几年中,秦皇岛这座小城也将成为这些家长“魂牵梦绕”“牵肠挂肚”的地方,这座小城的阴晴冷暖也将时刻牵动着这些家长的每一根神经。说几个我遇到的几个大一新生还有他们的家长。
在东北大学校门口,走出来老中青三位女人,年轻人和中年女人两个人一路小心翼翼地搀扶着老人走到了我车旁,见到此,我下车打开车门,中年女人和年轻人先把老人扶进了车里,然后中年女人也钻进了车里,年轻人没有上车,中年女人对年轻孩子说,“回去吧,我和你姥姥到旅馆后给你打电话。”年轻女孩,马尾辫,粉嘟嘟的小圆脸上依然带着孩子般的稚气,向车里摆了摆手说,关切地说:“妈妈,你和姥姥路上买点水果吃,早点休息,累了一天了,明天安顿好了,我们再去海边。”路上,孩子的妈妈给我看手机,是海阳路汽车站边上的一家简易旅馆。我笑问:“孩子考上这么好的学校,怎不住个好点的宾馆?”“我们住哪都一样,省不少钱呢。”我又对着满头银发的姥姥说:“您老这个岁数了,还要送外孙女过来?”姥姥笑着说:“孩子是我一手带大的,我说了,大学入学姥姥一定亲自送你去大学报道,走不动。坐轮椅也去送你。”看着妈妈和姥姥脸上那朴素的笑脸是那么甜,笑开了花。姥姥又说:“我在东北大学看了孩子的教室,宿舍,还有就是食堂,最怕孙女吃不好饭”。我说:“学校饭菜再好也比不上姥姥做的饭啊!”
她们来自山西太原,还好,太原话我能听得懂,下面说一个非要重复三遍的南方宁波东海县的一位瘦小的中年大叔。
说是中年大叔,其实和我年龄差不多,长我2岁。宁波话,用了力的听。他来自农村,孩子学习的事儿他不懂也从来不过问,就连高考志愿也是孩子自己填报。没想到儿子考了个这么远的地方~河北建材职业学院,他是自己一个人来送孩子的,老婆嫌路费太贵没有来。为了省钱,这不刚刚把儿子安顿好,就要急匆匆打车到秦皇岛火车站,明天一早赶火车回家。这是他的老儿子,上边还有一个哥哥。他说,我是个农民,两个孩子的房已经盖好了,但是孩子都要往外跑,宁波市一平米接近2万的房价让他也是望房兴叹。我看着这位长我2岁他像个老头,瘦小干瘪,皮肤黝黑,身上的异味一阵阵袭来。我说孩子的路终究要自己走,你已经尽了力了,也很了不起。看着他,听他说话,我的心情像是挂个铅球,很坠。
再说一个我送一家六口浩浩荡荡,打了两辆车送孩子到北京中国传媒大学上学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有一个是刚刚学会走路的小娃娃。主角是即将步入大学的小姑娘。小娃娃是她亲弟弟,几乎相差20岁。小姑娘考取的是编导专业,她的堂哥也是传媒大学的,播音专业。兄妹齐聚同一所大学。我车上做得是小姑娘的妈妈,妈妈很健谈,路上还开玩笑的嘱咐孩子要好好学习,别谈恋爱。我冲她说了一句:“小姑娘别听你妈妈的,好好谈恋爱,该出手时就出手。”惹得全车人哈哈大笑。
大学校园啊,承载了一家人的希望,还有欢乐,似乎还有无奈。
最后我想说,国外高校有父母参加毕业典礼的传统,这些年也渐渐扩散到国内。是否在给新生发放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不妨也给家长也发一份请柬,参加开学典礼?以感谢父母含辛茹苦养育自己的儿女,那将是多么的人性和暖心之举。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