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师之王》
第17节

作者: 小糖
收藏本书TXT下载

  李世民担心这次义成公主不死,就算抓到了颉利可汗也无济于事。因为按照突厥习俗,她可以嫁给下一任突厥可汗。这样一来边境将永无宁日,所以李世民下密旨给李绩,让他驻扎灵州,派出骑兵搜索各处,一定要把义成公主找到,方可解了他的心腹之患。
  随着这封密旨一起来的,是李世民手书的一封信。唐初的将领和李世民之间,除了君臣之情,还有袍泽之义。李世民与李绩的关系也很好,所以在正式的密旨之外,还写了一封信,说了一些闲言。其中就提到了李思文的上书,以及他的回复。李绩看完了这封信,不禁摇头苦笑。这不是胡闹么,他自己的儿子自己清楚,李思文有几分能耐他能不知道么?如果李思文真的有才能,李绩不会一味地为了避嫌而不让他施展。在李绩的眼里,李思文真的就是没有什么才干,他才会极力阻止李思文担任要职,以免出现什么纰漏,毁了他的一世英名。

  在李绩的设想中,最适合李思文的生活就是做一个富家翁。如果他事先知道此事,必然会坚决反对。但现在李世民的手谕已下,他就不好再说什么了。皇帝一言九鼎,岂是臣子所能反对的。现在李绩就只能希望,李思文不要做出什么贻笑大方的事情,教他这个做爹的在同僚面前抬不起头来。李绩也知道,李世民能让李思文做这个代理县令,并非是不知晓他的能力,任人唯亲,胡乱安排。而是现在战事未定,定襄城里根本就无事可做,李思文就算想坏事也坏不了什么,他这个代理县令,顶多就算一个看摊儿的。等到大军回师之后,李世民自然会寻个由头把李思文换下来,让他返回长安的。但此番安排,却凸显出了李世民为臣子着想的情谊,若李思文不是李绩的儿子,断然不可能有此待遇。

  却说李思文这边,听从李牧的建议后,他亲手写下了五张招工告示,其中三张送去了附近的三个县。另外两张他突发奇想,在南北两个十字路口各安置一块告示牌,这样来往行人就都能看到他的告示。告示贴出去,效果显著,第二天就有不少人拿着工具来应征了。李思文大喜,当即在城墙边设立了一个报名处,他亲自坐镇,拿出了做录事文书的那套活计,给这些人登记造册。等这些人登记完毕,领了标明身份的木牌之后,就统一交由李牧管理,由他安排干什么活,随到随安排,立刻就有活干。不到三日,定襄城四周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地,上百人一起干活,有挖壕的,有打砖的,有和泥的,有砌墙的,忙得热火朝天。

  李牧又让这些工人传信回去,叫家里的女人们过来工地做饭。这样一来,工地上干活的人立刻增加了一倍,有不下二百人了。每日开销不小,好在李思文是一个“视金钱如粪土”、胆子又大到没边的大少爷,他录事文书的职责还没人代替,利用职务之便,他在唐军大营的账目本上面稍加涂改,定襄一战缴获的物资就少了两成。这两成用来发放每日工钱绰绰有余,而且李思文也不傻,他心里有底,修葺城墙是正事,就算李世民知道他挪用了战利,也不会真的责怪他,说不定还会称赞他懂得变通。李思文亲自掌管账目,收支一文不差,为的就是留一个后手,若是计较起来,账目可以证明清白。

  第17章 闹上门
  王虎等人也终于有事可做了。李思文为了加快干活的进度,从俘虏营中挑选了一些年轻力壮的突厥俘虏做苦力。别看老铁头找他要俘虏的时候他不给,碰到了自己的事情,李思文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突厥人上马就是兵,为了防止这些人可能引起的骚乱,李思文命王虎等人整日披挂不离身,骑马巡视各处工地。李牧那边则是欢快地升级着建造术,他每日带领工匠们干活,被系统认定成了工头,享受技能熟练度加成BUFF,熟练度增长的速度比他自己做木工时不知道快了多少。他自己估摸着,等城墙建造完成,他的建造术至少也能达到初级满熟练度,直接到达中级也非不可能。

  努力没有白费的,随着定襄城招工修城墙薪酬日结的消息传播开来,越来越多的人来定襄城找活干。李思文来者不拒,全都给安排到了工地上,很快干活的人就超过了五百。不少临县的商贾看中了这五百人的商机,都赶着牛车过来卖东西。因为薪酬日结,干活的人手里都有现钱,一些零碎的小东西,或者吃食,销量都还挺不错。

  中午到了歇工的时候,白巧巧带着一众做饭的婆子挎着筐过来放饭。白巧巧现在是工地的伙长,负责管理这些做饭的婆子以及采买粮食等杂务。这份工作当然是李牧安排的,有这种好事,他当然要先照顾自己人。他知道白巧巧的性格,让她整日憋在家里,她也不会开心。这份工作都是使唤别人,累不着她,俩人还能常常见面培养感情,还有工钱拿,一举三得,何乐不为?
  本来李牧还担心李思文会觉得他任人唯亲,但是安排下来他发现,李思文的脑袋里压根就没这件事。这个家伙也是有些优点的,他虽然没有什么谋略,但是执行能力很强。就比如现在,李牧把该干什么告诉他了,他就一门心思的做,每日的心思都在城墙上,其他的事情,他问都不会问一句。
  “放饭了!大家都把手里的活放下,过来排队。还是那句话,能吃多少拿多少,不许浪费,谁要是浪费了,罚半日工钱!”
  李思文站在高坡上喊了三遍,然后跑了下来。这些话是李牧教他说的,本来这是李牧的活儿,但李思文觉得站在人群中间喊话,受人瞩目的感觉很好,就把这活抢了下来。
  作为定襄县的县令和县丞,两位官老爷的饭食自然要不一样。李牧倒是无所谓,他已经习惯了窝头和干菜汤,而且大家都吃这些,他吃好的,多少也有点不好意思。但是李思文受不了,一顿两顿吃窝头,他还勉强能忍一下,每顿都吃窝头,他真的挺不住,但他又不好意思自己吃,所以每天都拉着李牧,有时加上王虎一起,开了个小灶。每顿饭两荤两素,在定襄城已经是顶级的奢侈了,但李思文却仍觉得不满,总叨咕在长安时,每顿饭至少十六个菜,都是江南的厨子云云,听得李牧几次都想捶他。

  这个小灶不是白巧巧她们做,而是李思文自己从家里带的厨子。由此可见李思文确实不适合从军,没听说哪个外出征战的将军还从家里带厨子的,就算他的老爹李绩,也没有这么大的排场。
  李思文自己多多少少也有些害臊,所以他吃饭的时候从来不在外面吃,都是回到帐篷里,跟李牧一起偷偷的吃。为了安顿这些干活的人,李牧让他们在城墙内侧支起了三趟帐篷,李思文的帐篷在最边上,是报名处,也是晚上王虎等人休息的地方,从工地开工第一天,他们就每日歇在此处。
  “满上满上、”李思文亲手执壶,给李牧倒满了一杯。李牧闻到酒味,惊奇道:“今日怎么会有酒?”
  不怪他有此一问,军中不可饮酒,定襄城里面都是伤兵和粮草,没有酒,李思文忽然拿出一壶酒,不得不令人怀疑是他藏了私货。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