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马王堆出土的衣服和丝织品,有着各种各样的颜色:大红、宝蓝、淡蓝、翠蓝、湖蓝、叶绿、绛紫、藕荷等等。古人早就掌握如何染色。
原材料一般使用红花、栀子、紫草、蓝靛、橡实、柿叶,以及皂矾、砂、绢云母、墨黑等矿物。但是,张昭想要制作的染料,则是后世研究出来的改进版。
张昭虽然不是工科生,但是十年的网文生涯,对这些偏门的东西都知道些。
“姐,你说二哥能成功吗?”虎子小声的问婉儿。他什么都不懂,跟着凑热闹。他就读的社学就在隔壁村中,来回几里路,每晚都会回来。
张昭这时正将一片黄色的土布从染料碗中拿出来。土布的颜色变化并不明显。
“唉…”吴春时拍一下大腿,完蛋了。少爷从古书上看到一个秘方,指望着制作出染料去卖钱(这是编的)。可这种程度的染料明显不合格。
张昭微微一笑,“吴叔,别着急。”用筷子拿着土布在油灯上熏烤,几分钟后,只见土布上的蓝色慢慢的固定下来,澄澈的湖蓝色呈现出来。
“二哥,成功了。真漂亮。”婉儿欣喜的道。俏丽、白皙的脸蛋上绽放如花的笑靥。她刚刚正紧张的看着,都忘了回答虎子的话。家里还欠着二十两银子的高利贷,八月中秋到期。她不想卖地还帐。二哥说染料配方可以卖钱,她如何不着紧呢?
虎子、老吴都是一脸的激动、惊叹。
张昭直起腰,笑着摸摸婉儿头,他个子比婉儿高,舒展着手脚,轻松的道:“嗯。我先休息会。等会再制作其他颜色的染料。”他身体才恢复,这时略有些疲倦。
婉儿主动请缨道:“二哥,你睡一会吧。我整晚上都守在这里。”
张昭就笑道:“哪里用得着这么夸张?”染料配方而已。要论赚钱他还有大把的办法。
这时,老吴想起一件关键的事,问道:“少爷,你打算把这染料卖给谁呢?”
“啊…”婉儿轻呼一声,担忧的看向张昭。
张昭从容的笑道:“别担心。这我已经想好了。吴叔,你明天跟我一起去青龙镇。”
他挖掘穿越来的第一桶金的计划是:卖染料配方。而如何变现,他当然早就已经想好。
此时,距离他穿越已经四天,他身体已彻底恢复。小小的南口村中可没有变现渠道,得去青龙镇。他早计划好要去青龙镇中的明理书院,解决得罪徐郎中的事情。正好和卖染料配方一起。
南口村位于京城西郊,离城约五十里,隶属于宛平县地界。其往西是青龙镇,往南是良乡县,往北是成片的农庄。这些农庄大多属于京中权贵。
张昭的家位于南口村东,左邻右舍两三家并排,毗邻乡道。朝霞浸染着门前的桑林,空地。第二天一早,张昭和婉儿、虎子道别,带着吴春时出发。
七月上旬,正是夏末秋初,日头酷烈。走在乡间的黄土道路中,两旁的水杉木树影都显得单薄。
吴春时带着草帽,敞快短褂,背着干粮、竹筒装的水,额头上全是汗,问道:“少爷,你真的有把握卖出去?”
吴春时在张家二十多年,张父去世后,家里的农事基本都是他帮着料理。正农忙时节,他给张昭拉着去青龙镇中,他心里有些意见、看法。
要不是昨晚亲眼见到张昭配置染料成功,他肯定不会来。但他对张昭能否将配方卖出去表示怀疑。他看着张昭长大的,张昭哪里会做生意?
“是的。”张昭微笑着应一声,没将老吴的质疑当回事。难道他还要和自家的长工辩论吗?自顾的思考着心中的事。
配方肯定能卖出去。他在推敲此行:如何说服余夫子,让他当中间人去“说服”徐郎中。
第四章 酒楼(上)
青龙镇在南口村西二十里。约中午时分,张昭和吴春时汗流侠背的抵达镇中。
小镇颇有些繁华。各种店铺齐全,中午人流不少。盖因京西多山,僧道的庙宇香火很盛。权贵们时常来烧香。青龙镇毗邻官道,自然就繁华起来。
张昭熟门熟路的在镇中找到一家布匹店。他在青龙镇的明理书院读了四年的书,对这个小镇自然熟悉。稍后就见到布店的少东、书院的同学董朗。
“张同学,稀客啊!”见面寒暄后,董郎在青龙镇中的一家酒楼中宴请张昭。
吴春时在旁边的桌子吃饭、等候着。董郎出手很大方。
董朗约二十岁许,中等身量,圆脸微胖,穿着文士衫。只是腰间的玉佩、手中的折扇都流露出富贵的气息。笑呵呵的道:“张同学今天突然来访,令我实在意外!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定要好好的喝一杯。请!”
张昭微笑着举杯,“董同学请!”
董朗家是京郊的商人,颇有家资。弘治朝,读书人已经不耻于言利,儒商开始露出苗头。董朗是董家专门培养对外交际的读书人。他在明理书院读了数年后因年龄渐大而退学。二十岁才只通过县试,实在没前途。张昭和他曾经同窗两年。
小张昭在书院中一门心思读书,和董朗交情其实一般。但就现在的“待遇”,由此可见董朗在交际上的水平。
闲谈几句,张昭没和董朗绕圈,说明来意,将一块染色的土布拿出来,“你看看这个。”
董朗接过,抚着澄澈的湖蓝色布料,眼睛微微眯起来,确认道:“这是你从古书中找到的染料配方?一共是蓝、紫、粉三种?”
张昭点点头。
隔壁桌子的老吴早就竖起耳朵听这边的交谈,这时见张昭连简单的推销都不做,心里不住的摇头。王婆卖瓜还要自夸呐。
张昭从容的拿起酒杯抿一口。他虽然没做过生意,但是,现代改良版的染料比当前的技艺水平至少要高出三分。只要识货的商人都会出价。
董朗想一想,作出决断,“只要配方验证可以,我愿意出价五十两。先付二十两定金。尾款三十两待一个月后再给你。”
他是董家培养出来对外交际的读书人,对家族里的生意没什么发言权,但他也有自己的梦想。张昭带来的染料配方让他看到希望,他愿意试一试。
张昭也不还价,爽快的道:“可以。”将染料配方递给董朗。第一次交易,根本没有必要算小帐。
董朗见张昭光明磊落,郑重的收好配方,将长随唤来,交代去取银子来,畅快的笑道:“子尚,你这人做事很痛快啊!我们共饮一杯!请!”
张昭表字子尚。
一旁的吴春时看着两人举杯饮酒,脑子里都有点发晕。这就完了?多少银子?五十两!这么大的数目,他一辈子中都没见过几次!
时下的京师的米价,一两银子可以买两石米。普通百姓寻个二三十文就可以过活。五斤重的猪头不到一钱银子,鸡鸭二三十文一只。张昭家里二十亩地的一年产出也就约15两银子。
五十两啊!
吴春时一时间充满着遐思。心中对张昭的疑虑、质疑都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赞叹。
生意谈成,张昭和董朗两人都很放松,随意的交谈着。
董朗虽然因张昭大方的提前将染料配方给他而有信心,但涉及到他的“大事”,他还是有些患得患失,和张昭确认了几句,不好意思的转移话题,“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