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太息以掩泣兮--北京流氓编年史》
第42节

作者: 我不折花花亦摧
收藏本书TXT下载
  洋子心想北京那么远,你们连个买烧饼的钱都木得,还到北京来看我,做梦球吧。他没想到的是,没过一两年,这些人不但来了北京,而且还变成了常来常往。这个不说,北京站、西单和王府井这些地方,小混混们的技术能力全面提高,从原来单纯的偷,变成了连偷带骗。
日期:2010-01-28 10:25:01

  远洋来到北京,他大爷仁龙就安排他到附近的中学念初中。那时候虽然也看户口,但是对于家里有亲戚在北京,或是机关部队的家属,但凡你有正当理由的,学校都收,算借读,也没有借读费这说,每学期只要交1块5的学杂费,3、4块钱的书本费,自己买点笔啊本啊,这学就能上了。
  即便这1块5的学杂费,一些孩子多的家里也交不上,这种孩子学校就把学费也给免了。至于课本,多少年不带变的,大的用完传给二的,再不行了街坊邻居的借一借,念书这个事对城里的孩子来说并不困难,连在农村的孩子们,因为大量的城市青年下乡,都有机会读个书,识个字。至于学校的教学好坏,自打前些年运动之后,基本上是老师看学生的脸,谁来了谁不来,老师的课照上。
  除了课本上那些最基本的知识,学校里还有一多半的时间是用于政治学习和义务劳动,夏天拾麦子,秋天收棉花,时不时的还有些挖路填河的工作,都能见到一队一队的学生打着小红旗,奋战于田间和工地上。至于考试,自从出了个交白卷的张铁生变成英雄后,老师们哪还敢拿学生的成绩说事,课堂上没有捣乱的,遇着运动不被学生变着样的整,对当老师的来说已经是谢天谢地了,被自己的学生侮辱寻了短见的,一点不稀奇。

日期:2010-01-28 10:26:52

  这种教育的结果,就是这些孩子们除了会算几道应用题,会写几段人民日报评论式的檄文,再所无长。而在社会上的游荡,父辈们的流离,更这些处在人生启蒙阶段的孩子过早的成熟起来。至于那些课本上读的,政治学习上学的,大字报上贴的,广播里念的,就象一块块烙铁,在他们的脑子里形成一个个深深的烙印,不仅标记于他们的青少年时期,更是在日后的社会转型中,象一道道沉年未愈的疤,慢慢的翻起皮来,感染、化脓,毫不留情的侵害着他们的生活,还有这个社会。这些疤痕的表现,就是把任何的矛盾和问题都概念化,动不动就要扯上主义和制度,而这些所谓的概念,从内涵到外延,怕是没有几个人讲得清爽的。

  回头看,这是时间跨度极大的一批,但凡基础教育的主要阶段在此期间的,几乎都在此列,即便是有人在恢复高考后挤进了大学的校门,少年时期既有的烙印,就象一副有色眼镜,让他们在看这个世界的时候,也是偏色的。由于没有自己的观点,所以他们对于强权的膜拜让人背寒,引用、借题发挥、断章取义、为我所用是他们表达的特性,整个这代人里,充斥着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患者,受虐与虐人,都是生存的必须和快感的来源。

  更可怕的是,时代的创伤和现实的压力,又让他们把自己的负面情绪传递给下一代,即所谓的80后们,在孩子需要教育的时候,他们把自己曾经没得到的,全部压在孩子身上,教育演变成了生存的资本,处处体现着实用主义的特色。而当这些孩子进入成年需要上一辈扶上马送一程的时候,他们除了给予物质上的帮助,纠结于房车财富,还有就是说不完的牢骚。
  如果我们做个测试,问问这代人,三观是什么,相信8成以上的人会先一愣,接着反问你,三观是什么。而剩下的2成,会不屑的说,管他三观不三观,出人头地,升官发财就是三观,穷人是没有三观的。当这些不知道三观或是唾弃三观的人,成为这个社会各个领域的主导者,其结果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人无所惧,天奈何之?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大概是继皇朝覆灭后最艰难的10年,如何度过,需要全体中国人的智慧,无论在内,还是在外,无论在朝,还是在野。

日期:2010-01-28 10:28:32

  进了学校第一天,赵远洋就因为满嘴的外地口音,受尽了同学的嘲笑,老师除了用黑板擦敲几下桌子,维持一下课堂的基本秩序,也没有别的办法,小侉子的外号就这样背在了远洋的身上,虽然他的父母是这些同学的父母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从事的职业也是最高尚的,但是仅仅一个外地口音,就让一个尚未涉世孩子对外界充满了仇恨,进而演变为报复,以各种方式,暴力、金钱,这些都是他的武器。

  开始的时候,远洋因为初来乍到,一直对这些欺负他的人忍着,直到他结识了郑南南和郑北北兄弟,有了大院的孩子撑腰,一时间从西四到埠城门,从新文化街到新街口,赵远洋在小小年纪就已是一个出了名的干将,打架从没吃过亏,并且大名远扬到复兴门以西地区,连大院的哥哥们需要人手的时候,也会第一个想到洋子。多年之后洋子常跟人夸自己脑壳硬,不是气功练出来的,是挨板砖拍出来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