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悲情的皇朝,一个让无数人哀叹的朝代》
第52节

作者: 吴名之
收藏本书TXT下载
  诉苦良久之后,群臣依旧默不作声。发火也是需要体力的,把群臣骂的狗血淋头比干力气活还累,没过多久崇祯皇帝就已气喘吁吁,苍白的脸上满是细细密密的汗珠子了。

  似乎已经没有力气再继续“龙颜大怒”了,崇祯皇帝的语气终于平和了一些,话题也逐渐的从陕西转到京畿。
  眼下豪格率领大军威胁中枢,两路偏师纵横东西,竟然拿他们没有办法,真是很是有损大明朝的颜面。辫子兵打到京城的情形已经发生过好几次了,对于这种情形崇祯皇帝都有些麻木了,但却不得不想办法应对。
  办法很多,但却无法实现:号召各地兵马进京勤王,这都已经是沿袭了多年的老套路,但却没有一点效果。
  对于这种事情,各地的军头有的是办法应对:随便找个借口就可以扯皮好几个月,最让朝廷颜面尽失的是,有些个军头甚至连象征性的派遣些军马的举动都懒得做了。

  坐视敌人在京畿中枢一带肆虐,还公然违旨拒绝派兵支援,在历朝历代这绝对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但是在明朝末期却很正常,那些个大大小小的军头还全都理直气壮,能把崇祯皇帝活活气死却没有半点法子。
  拒绝出兵救援京畿的理由非常简单:没钱。
  朝廷拖欠的军饷已经积压了好几年,当兵的兄弟们已好几年吃不饱了,兵马器械年久失修不堪一战。我们这些当官的能替朝廷维持住这么多饿的眼珠子都红了的士兵,已经是非常勉强,朝廷还要我们去打仗?
  皇帝不差饿兵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朝廷欠着我们多年的军饷都见不到呢,还怎么打仗?到时候数以十万计的士兵一哄而散甚至直接哗变了,这个责任由谁来承担?

  援兵不来,外敌不去,这个局面就是坐困愁城束手无策。
  看着大殿内一语不发的群臣,崇祯皇帝忍住心中的怒气,揉捏的着额头。
  突然,殿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寂静的朝堂。
  “捷报,捷报!”
  捷报?前方打了胜仗?这个时候的崇祯皇帝和整个朝廷都太需要一场胜利了,听到捷报二字,文御殿中沉闷而又压抑的气氛一扫而空,君臣上下全都变得活跃起来。
  崇祯皇帝本就操切心急,又急于见到捷报,下意识的往前走了两步,马上又意识到这个动作不妥,旋即做出一副气定神闲的沉稳姿态,用很威严的声音说:“呈上来。”
  捷报是通过司务司传过来的,以最快速度递到皇帝手中。

  看到捷报的崇祯皇帝满心欢喜,一边看一边笑呵呵的随口问道:“小吴庄民团歼敌战兵三千余,缴获甚丰。连民团都能奋勇而战为国杀敌,实是民心可用。只要民心在我大明,这天下就乱不了。哦,对了,这小吴庄在何处啊?”
  殿中滚滚诸公,全都是紫绶金章的重臣,天知道小吴庄在哪个鸟不拉屎的鬼地方。
  “小吴庄民团指挥使张启阳!”崇祯皇帝的眼中闪过一道光芒,朝廷中并没有多少人知道张启阳是张之极的弟弟。
  张之极不动声色,崇祯皇帝也没有点名,只是微微点头说道:一个小小的村庄就能组建民团歼敌三千,可见百姓之心依旧系与大明啊。
  正准备在说点什么,忽然看到捷报后面的那一行字迹,崇祯皇帝的脸色立刻就变了:格毙伪酋皇黄台吉,缴获黑水金龙大纛一面,伪皇佩刀顺缴。

  什么?把黄台吉给干掉了?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人最恨黄台吉的话,崇祯皇帝肯定是其中之一,他做梦都希望黄台吉赶紧死掉。
  但是格毙一说……崇祯皇帝不是傻子,怎么会相信这种事情?
  此次入关大掠,最高指挥官是黄台吉的长子豪格,当然不会出现儿子做总指挥皇帝老子打侧翼的局面。
  再者说了,黄台吉好歹也是个皇帝,怎么可能出现在一个小小的村落?又怎么会被一帮子村民当场格杀?
  夸大甚至是谎报军功的事情屡见不鲜,早已成了惯例,但干掉清国皇帝这种事都敢写给皇帝看,那就绝对是在侮辱崇祯的智商了。他要是信了,那才真的是脑袋有问题呢。
  “张之极!”

  “臣在!”
  “朕问你,小吴庄民团有多少兵力?”
  “回陛下,有七百人左右!”
  那日召见了张启阳,听他分析完当前局势后,崇祯皇帝就给了他一个象征意义的指挥使官职,让他自己去组建民团,其实那根本就不是实实在在的军官,而是一个荣誉称号之类的东西,根本就没有人在意他的兵力多少。
  这么点人手就歼灭三千清军精锐,还干掉了黄台吉?明显就是睁眼说瞎话。
  崇祯皇帝立刻就怒了,劈手就把那份捷报直接砸到了张之极身上,气呼呼的吼道:“你可真有个好弟弟,夸大军功欺瞒朝廷以至于此,真是肆无忌惮到了顶点,查,给朕好好的查一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朝堂诸公一惊,没想到这民团指挥使居然是张之极的弟弟,张之极什么时候有了个弟弟?

  当然这些问题他们并不愿深想,只是觉得这英国公家的小公爷也太过分了,胆子大的都没边儿了,什么样的瞎话都敢说,竟然弄出了“格毙敌国皇帝”的说辞,真是在侮辱满朝文武的智商。
  其实同样的捷报朝廷早就收到了,而且收到了不止一份。
  兵部、京卫司、五军司都有,只是捷报的漏洞太过于明显,谁也不敢往上报,只有司务司不分青红皂白的报了上来,结果却弄了一个没有脸面。
  最酷热的日子终于算是熬过来了,一早一晚的时候竟然有了些细微难查的阴寒之意。
  大清立国不久,作为国都的盛京还显得有些粗糙。
  和大明的皇宫相比,清国的皇宫简直就是一座“石头垒子”,简陋的惨不忍睹,却透着北方民族特有的粗犷气息。
  严格的意义上的清宁宫已经算是后宫了,是皇帝的私人空间。
  但最近一段时间黄台吉的身体状况一直不怎么好,也很少到前面的崇政殿去,而是多在清宁宫处理军政要务。
  年过五旬的黄台吉面皮白皙双目有神,保养的很好,只是眼角有些下弯的厉害,颇有些鹰狼之相,但神态却异常和蔼:“御医说我是肺经受损,见不得风寒,我知道这里很闷,却也是没有法子的事儿。
  别看我执掌着咱们大清的社稷万民,其实有时候,很多事情也做不得主张。”皇太极指了指厚厚的毡帘子,笑呵呵的说道:“譬如说这些个帘子吧,就是御医要挂起来的,我也得听他们的。”
  大贝勒代善好像打起了瞌睡,眯缝着一双肉泡子眼什么都没有说,仿佛入定的老僧。
  自黄台吉登基以来,十几年的光景当中,代善屡屡受到打压,早已练就了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本事,秉着“难得糊涂”的心思老老实实的做起了“吉祥物”。

  对于代善的这个态度,黄台吉心知肚明,只是礼貌性的朝着他微微点头,然后继续说道:“自我武皇帝立国以来,我满洲各部南征北战东挡西杀,开疆拓土十倍与当年,治下人口与日俱增。”接连说了几句话之后,黄台吉已经有些微喘了,稍微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明国幅员万里亿兆生民,却挡不住我女真健儿,这是为何呀?”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