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覆灭——一起来看两晋史》
第32节

作者: 胡御龙vincent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9-07-22 01:09:55
  第十六章 喋血洛阳
  【危机四伏】
  三王齐聚洛阳之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谁来担任辅政大臣?
  这是一个严肃的事情,因为晋王朝的辅政大臣,往往比皇帝更有实权。之前的杨骏、司马亮、贾南风、司马伦等人,为了这个位置不惜大打出手,牺牲了无数人命。
  如今三王各拥强兵,很容易重蹈覆辙。但奇怪的是,成都王和河间王二人,不约而同的推荐齐王辅政,自己则甘当绿叶。
  在他们的一致推荐下,齐王出任大司马,赞襄朝政,成了最大赢家。
  这是一个极其诡异的现象。按道理,成都王不仅是皇帝亲弟弟,还是消灭赵军主力、率先进入洛阳的元勋,应该比齐王辅政更为合适。但成都王不仅把拨乱反正的功劳悉数推给齐王,还在觐见皇帝之后匆忙离京。
  其行为之低调,连齐王都十分诧异。直到成都王的车驾抵达洛阳郊外七里涧的时候,齐王才快马加鞭追上。兄弟二人就在马上答话,齐王对于成都王的谦让感激涕零。成都王则只诉说母亲程太妃身体抱恙,亟需回邺城,并没有谈及时政。

  言罢,二人就此别过。
  也许他们都不会想到,这一别,竟是永生。
  数月之后,他们将兄弟反目,兵戎相见。他们的决裂早已埋下伏笔。
  因为成都王让出辅政宝座,并非是他的本意。此时的成都王,是一个年仅23岁的猴急青年。权力的诱惑,他本来无法抵挡。但他身边有个智谋过人的卢志。卢志不仅劝他放弃高位、退居邺城。还一手帮他策划厚恤阵亡将士,参加赈济灾民等慈善活动,俘获了大量人心。

  卢志的目的只有一个,他要把成都王捧上皇帝宝座。所谓的辅政大臣,根本入不了他的法眼。但要想实现这个目的,必须要耐得住性子。在三王之中,成都王虽然兵马最为强盛,但齐王和河间王也不是吃素的。一旦他们联合起来,成都王根本招架不住。在这种情况下,把齐王推出去掌管朝政是最合适的。
  因为此时的晋王朝,不仅遍地烽火,摇摇欲坠,而且各路势力错综复杂,辅政大臣成了最高危的职业。从晋武帝以来,担任辅政的哪个不是满门抄斩?
  所以齐王执政,是成都王和河间王挖的一个天坑。对于这一点,齐王并不知情。
  但旁人都看得出来,成都王和齐王,迟早会决裂。于是选边站队成了头等大事,在此过程中,有两个重要角色加入阵营。一个是长沙王司马乂 (yì),一个是新野王司马歆(xīn)。
  与成都王一样,长沙王也是晋武帝的皇子,并且他年长2岁,是成都王的六哥。所以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成都王阵营。
  新野王是扶风王司马骏之子,跟晋武帝是一辈的,他选择了齐王阵营。
  他们各自为了前程考虑,纷纷出谋划策。长沙王劝成都王夺取辅政大权,新野王劝齐王褫夺成都王兵权,推动了二人的决裂。有所不同的是,成都王对长沙王的嘱咐牢记在心,齐王却并不在意。
  自从担任辅政之后,齐王迷失了自我,整日沉湎酒色。不仅破坏民房大兴宫殿,还越来越专权耍横。每天在家办公,处理朝政,把司马衷当成了空气。文武百官议事,必须要通过齐王府,否则就会受到严惩。加上他任人唯亲,逐渐引起了京城士族的不满。
  照这样下去,齐王倒台的日子也就不远了,齐王的拥戴者对此十分忧虑,这种忧虑甚至弥漫到了平原王司马干那里。
  硕果仅存的宗室长老、司马懿之子平原王司马干,已历经了无数次血腥政变。但每一次他都毫发无伤。在世人眼里,他是脑袋缺根弦患者,俗称精神病。最大的特点是视钱财如粪土,最大的爱好是**尸体。摊上这么个人,无论谁都不会找他麻烦。所以数十年来他一直深居简出、稳如泰山。
  直到齐王进京,他才开始过问世事。在他心里,齐王是振兴皇室的最后希望,但这个年轻人很容易迷失在了权力游戏里。所以一向不过问朝政的平原王,在齐王进京的时候,亲自拿出一百钱(估计能买个馒头)祝贺他,并告诫齐王要谦虚谨慎。在齐王大兴土木之际,他又言辞激烈的劝诫齐王:你不要学司马伦!(汝勿效柏女儿也!)
  可惜齐王终究还是辜负了他的期望,他并没有因为平原王的劝诫而收敛。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