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帮着破个案,女警花却说:一边儿去》
第24节

作者: 夜路羊
收藏本书TXT下载
  “第一,是死者身上没发现任何可证明身份的东西,因为若被抓,会被轻易查出身份,这是杀手的忌讳;第二个小节,死者的活动范畴为何主要在栏杆边?因为他要在那里观察目标,放置狙击步枪!第三个小节,出租屋里,他的临房听到咔嚓咔嚓类似于机关碰撞的声响,这符合枪械收放扳机时候的动静;第四个小节,死者胃内没有发现任何未消化完的食物,据我所知,我们一般所吃的食物,要消化完至少也要4——6个小时,最慢的甚至10个小时。”

  “案发时间是下午三点半左右,以正午12点为饭点的话,此人中午没吃东西,甚至只在早上吃过,死者是要背着沉重的背包步行上楼顶的,这么做不正常……就我的体验来说,这么久不吃食物,肯定是为了保持头脑的清醒和身体的灵活性,因为淀粉等成分的消化会使人反应和思维迟滞,迷迷糊糊的,因此我平时在小说构思前顶多一块巧克力,所以,洛警官,死者必是一名杀手无疑,而我们目前的办案重点,是该找出原被杀手盯上的目标是谁,防范二次事件,再反过来找出幕后的雇佣主谋,你说呢?”

  方乐说完一个段落,得意洋洋,等着桌对面的夸奖。
  洛静少有的沉默了,额头蹙起,陷入沉思,于对面看,仿若一尊唯美的雕像。
  方乐心头嘭嘭,喉咙发干。
  良久,洛静抬头,静静地看着他,问:“你知道,这附近有多少栋楼么?”
  “呃……是有些多哈,不好查是吧?”方乐挠挠头。

  “不仅是不好查,”洛静说,“我们让人还分析了美品都前些天的客流进出视频,并没有查到死者有进出过的踪迹,而且,楼顶被撬也是案发当天的事,也即是说,死者是第一次登上楼顶,就确认了狙击对象,根本没经过所谓踩点。”
  这个倒不知道……方乐想了想,说:“那就是他的目标不是周遭某一栋楼内的人,而是一名路人,那个路人每天会定时于某处现身并经过,他的踩点是在外面街道上完成的。”
  洛静白了他一眼,说:“那你又知道,美品都周遭——即便单说某一面的街上——每天有多少人来来回回么?”
  “呃,这个——”
  不用说,这个比调查大楼还麻烦。
  “而且,”洛静逼视着他,“你的杀手结论有破绽。”
  “破绽?什么破绽?”方乐有些被挑战了的感觉。
  “如果此人是杀手,他为何会在楼上留下指纹?”
  “指纹?有么?”方乐倒没注意过资料上有这个。
  “不错,如果是杀手,不应该会有这种破绽。”

  方乐想后,说:“这也简单,要狙击时,他手上不太可能戴手套,会影响手指反应的灵敏度,所以就临时脱了手套,但这时指纹只会留在枪上,可后来死者不是和凶手搏斗了么,指纹说不定那时留在了别的地方……对了,死者没再被撬开的门锁把手上留下指纹吧?”
  方乐最后紧张附问。
  洛静继续质疑。
  “不说指纹,另一个疑点才是最解释不通的,就是,既然死者是杀手,行踪神秘,又怎么会被其他人知道计划,并随后袭击杀害了呢?凶手的预谋性太强,这不合常理!”
  愣了,方乐是真的愣了。

  他只是从诸多资料中分析出了一个貌似符合所有证据疑点的结论,于是忙着来向洛静邀功,偏偏遗漏了证据之外的逻辑。
  是啊,一个杀手,第一次上楼顶,刚开始要行凶,就被知道并杀害……这、这杀手也太弱了些吧?
  见方乐呆了,洛静多少解气,冷冷说:“方乐,现实里办案不是构思小说那样异想天开,如果你还是老将小说思路用于现实案件的话,我劝你还是回去写小说吧,像付尔岱模仿小说犯罪的例子,不会再出现第二个的……闲话到此,你好自为之!”
  洛静说完走了,留下方乐一个人石化。
  怎么会呢,明明到此的一切推理都合理,可,杀手怎么就会被提前知道了行动并杀害呢?

  难道是……“被”泄密的?
  方乐又想起出租屋里死者临房的证词,说是偶尔见到人来拜访死者,且来访者打扮诡异,戴墨镜。
  那个来访者,有没有可能就是死者对房东说的来本市要见的“朋友”,而杀手的朋友会是一般人么?杀手要是第一次进美品都大厦的话(刨除很久前来过的可能),如何来保证他就能轻易上到楼顶?作案时就可心无旁骛?之后又可从容撤离呢?何况,作案时的栏杆下面,只是一间仓库,就算他下手前发出了任何动静,也不会被下一层注意到,乃至是楼顶堆放的建筑废材,都可为杀手做部分潜藏及身份伪装上的协助,这些都不像一个巧合……莫非,是有人提供了大厦内的情报?

  而那个情报提供者,必定是本地的知情者,也是死者的所谓朋友,死者要打探这些情报,未免泄露一些东西,乃至受狙杀的目标是谁。
  可朋友为何要将死者的杀人计划泄露呢?或者他本身就是那个楼顶的凶手?
  这么做又是何种驱动呢?
  是那个朋友并不忠诚,将情报卖给了原狙杀目标,原目标派人又将杀手杀害?
  是那个目标本就是朋友认识的人,朋友不想其被害所以帮着杀了杀手?
  再或,是朋友及杀手这两人之间有旧仇及其他利益冲突?
  越深入想越觉得一头雾水,像是影视剧里的桥段。
  而他的桌对面,早已空落落的……
  留在咖啡馆里的方乐脑子混乱,回归的洛静也并不像她训斥方乐时的无动于衷。

  实质上,此刻的她,也受着震撼。
  方乐的猜想并非没被她重视。
  死者是杀手,这是一个最贴近现今所有已知证据的推论了。
  虽然其为何被人知道计划反杀这点需要费心去想,但并非得不出思路解释。
  无论自己对方乐此人有何观感,他这个推论都要验证一下。
  洛静下了决定,一回到警局里就直奔地下停尸库房,要求察看死者尸体。

  法医将死者从冷柜里拉出来后,就让到了一边。
  洛静亲自将把密封袋儿拉开到一多半的程度,将死者的手扯了出来,将两只手的掌面朝上,仔细眼看。
  洛静的验证原理并不复杂。
  如果死者是名杀手,且精通枪械,那么平时训练多了,必然就会在手掌的相应位置上出现老茧。
  但洛静看到死者的手后,愣了。
  死者手上并非无茧子,但这种茧的位置跟洛静自己手上的稍有不同(她自身就是射击老手)。
  因为常有扳机关的动作,洛静的右手食指从指头到末端的内侧面都有茧子,拇指也有,死者的手却是整个手掌的掌心都有,而且两只手状况相同。
  莫非,这种不同,只是步枪与手枪使用上的不同造成的?
  或者,身为杀手,死者生前所受过的不止枪械训练?
  洛静观察死者胸膛,果然是肌肉多很健壮的那类人。
  看来光通过老茧的状况来判定死者是否杀手,逻辑并不充足。
  洛静忽抬头问:“死者的衣服还没处理掉吧?”
  法医一愣,说:“当然,保存在物证袋里呢……你要拿它做什么?”

  法医相当不理解洛静来验看尸体的意图,这方面,他才是专家。
  洛静回应:“我要拿去做硝烟反应。”
  “啊?”法医愣了……
  等待检验结果的时候,洛静在技术化验室外的走廊上徘徊。
  如果明确查出衣服上有硝烟反应,那么死者是杀手的可能性大增。
  就算查不出来,也不能排除死者不是杀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