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照本宣科治天下(王莽的第三张面孔,你不曾认识的王莽)》
第37节

作者: 周亚夫的周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9-04-19 12:52:03
  王莽特意在长安为士人们修筑宿舍一万间,又在太学设立《乐经》,并增加各经博士名额,每种经书博士十五人。凡精通一经、收徒十一人以上的学者,以及藏有散失的古籍且能通晓其意的人,都可以入住官修宿舍,吃皇粮。王莽还下令,国内的异能之士也可到长安记录其学说,政府包吃包住包赏。此令一下,全国各地入京者数以千计,王莽利用他们修订书籍,统一思想。
  尽管当时还有些学者宁愿躲避在深山老林,也不愿与王莽合作,但毫无疑问,王莽已经笼络了天下大多数士人。这些人绝不会白拿王莽的好处,他们将来会利用其所学,制造强大的舆论力量,将王莽推上至高无上的地位。
  除了振兴文化事业,王莽还想治理黄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无数华夏儿女。但咱们这位老母亲估计是更年期到了,脾气不太好,或者儿女们胡作非为惹毛了她,总之她老人家隔段时间就要发次火,一发火就是洪水泛滥,无数百姓被惊涛骇浪吞噬,即使侥幸活下来,但家园已被洪水毁灭,也得背井离乡,四处乞讨,苟延残喘。
  历朝历代都把治理黄河当成国之重事,谁能让咱们这位老母亲多消停几年,谁就是国家的大功臣。传说中大禹正是因为治理黄河有功,得到百姓们的拥戴与歌颂,成为流芳千古的大圣人。王莽是个追慕圣贤的人,在掌握朝政大权后,他当然也想治理黄河,这可是和大禹论功的最好方法。
  于是,王莽面向全国征召具有治水才能的人。通过之前的征召士人之事,朝野上下都知道,安汉公王莽对人才的待遇可是相当丰厚。此次征召治水人才的事甫一公布,朝野上下凡是有治水经验或对治理黄河有好建议的人纷纷自荐,一支规模高达数百人的治水专家团队很快便建立起来。
  日期:2019-04-19 19:36:58
  在这样一支庞大的队伍里,免不了存在几个骗吃骗喝的南郭先生,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王莽根本不在乎多花几个冤枉钱。问题的关键是,当他询问这些专家对治理黄河有何良策时,专家们各执一词,让王莽很难抉择。

  长水校尉关并认为,上古的事情太久远难以考证,依据秦朝以来黄河灾害案列,常在古曹国、卫国两地决口,朝廷不如把这里腾空,让百姓们都迁徙到别处。这样一来,随老太太怎么发火,反正不会造成人员财产损失。
  御史韩牧的观点恰好相反,他偏要按照古书上的记载治理黄河。这哥们说,《禹贡》上有当年大禹疏通的九条河流的记载,朝廷只要按照这个记载在故地疏通,哪怕不能将九条河流全部疏通,能疏通四五条也是不错的。
  王莽心想这个建议可行,按圣人的方法治水,准没错。但大司空掾王横却告诉他,古九河的故道早就被海水吞没,还疏通个毛线,不如重新开挖河道,使河水顺着西山居高临下从东北方向注入海中。
  犹豫不决的王莽将目光转向主持治水讨论的大司空掾桓谭。桓谭心里也没主意,但作为主持人不表态肯定不行,他抓耳挠腮地对王莽说:“这几种方法肯定有一个是对的,要不您详细考察下再确定吧。计划确定了,做事情才有目的性嘛,反正这次治水花费不是很高,而且可以让一些无业游民找到工作。”
  日期:2019-04-20 14:21:06

  王莽顿时晕倒,桓谭这话等于没说,还得由他个人下决定。可他只是个一心专研圣贤书的儒生,对治水的事一窍不通,如果这些专家的意见比较集中,倒可以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选择支持率最高的策略治水。现在这些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王莽头都大了,实在不知到底谁有理。
  此次商讨治理黄河之事最终不了了之。史书上对此评价道,王莽只是崇尚空话,没有治理黄河的诚意。其实,不是王莽没有诚意,王莽即便没诚意造福百姓,也有诚意靠治水建功立业,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根本不知道从何开始。
  他更“擅长”的还是在政治制度建设上,跟着古人亦步亦趋,偶尔灵光乍现,创造一些不伦不类的职位。除此之外,还有他现在正干得不亦乐乎的粉饰太平,并以此为自己谋取更多的政治利益。
  治水之事虽然无果而终,但明堂等场所的修建已见成效,王莽决定依计划行事。
  于是,等到明堂等场所竣工,群臣连忙乘机上奏:“遥想当年,周公辅佐成王七年,才完成了国家各项制度建设。而安汉公辅佐皇上才四年,提议修复明堂、辟雍等场所,十万民众群起响应,二十天就完成了,实在厉害,连尧舜也不过如此。臣等提议,应该把宰衡的地位提高到诸侯王之上。”
  只要王政君答应群臣的请求,王莽就将成为除她与皇帝刘衎之下的第三人,这是汉朝前所未有的事情。尊王莽为安汉公是汉朝前所未有,封王莽为宰衡也是前所未有,王政君对前所未有已经麻痹,既然是群众的呼声,又不是她私下照顾娘家人,大家爱怎么地就怎么地吧!
  王政君大笔一挥,准了!
  日期:2019-04-20 15:56:03
  为了让王莽的地位与待遇相配,王政君同时又下令,召集权臣商讨给王莽加九锡。

  九锡其实是九赐(锡通赐),是天子赐给大臣的九种礼器,在王莽之前古书上虽有记载,但谁也没有真正加封过九锡。加九锡这事,应该又是王莽暗中指使,王政君不可能想到给王莽一个仅存在于书本上的赏赐。
  其实,九锡并不是价值特别丰厚的赏赐,它重要的是象征意义,它象征着天子对人臣的最高礼遇。据《礼记》记载,这九种礼物分别是:
  一曰车马。车是金车大辂和兵车戎辂;马是玄牡二驷,即八匹黑马。
  二曰衣服。指衮冕之服,加上配套的红色鞋子一双。

  三曰乐县。指定音、校音的工具。
  四曰朱户。这个很好理解,即刷了红漆的大门。
  五曰纳陛。陛是指宫殿的台阶,纳陛是等殿时特造的台阶,相当于VIP通道,主要是让登殿者不露身,以体现其权威。另一种说法,阶高较矮的木阶梯,使登阶别太陡。
  六曰虎贲。这是赐给守门的武士,人数为三百人。
  七曰弓矢。彤弓矢百,玄弓矢千。指特制的红、黑色的专用弓箭。
  八曰斧钺。这是两种兵器,也被当作刑具。
  九曰秬(jù)鬯(chàng)。指供祭礼用的香酒,以稀见的黑黍和郁金草酿成。
  王莽既好古,又喜欢在古制上做文章,以体现自己的高明。他不愿意照搬古仪给自己加九锡,想在自己的专属九锡上多弄点花样,这样也能显示他独一无二的尊贵地位,所以这事儿一时半会还没确定下来。

  元始五年正月,汉平帝刘衎在明堂祭祀祖先,陪祭的诸侯及皇族成员多达千余人。祭祀典礼结束,朝廷对陪祭的贵族子弟大肆封赏,所有人都增加封邑,至于爵位、俸禄、金银、珍宝这些东西,更是赏出去不少。
  虽然这次封赏是以朝廷的名义发出,但这些贵族子弟都不傻,所谓朝廷,早就不是小皇帝刘衎的朝廷,而是安汉公王莽的。朝廷的赏赐就是王莽的赏赐,王莽从来不白给赏赐,拿了王莽的赏赐就得替他办事。
  至于是什么事,这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不需要王莽多做暗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