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长歌》
第34节

作者: 我非扶苏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9-05-20 00:01:06
  【千古一帝】
  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难,毕竟分裂得太久,而且之前又从未真正的统一过,没有模板和案例可以参考。
  没有模板,我就成为模板;没有案例,我就创造案例。
  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巩固国家的统治,而巩固统治的前提是要消除六国留下的影响,但要消除这些影响就得加强六国人民对秦的认同感。
  简单说此时的统一只是疆域和政权的统一,而真正的统一是实现文化和经济甚至是思想上的统一,如此才能加强对秦的认同  。
  这个工程很浩大也很艰难,可再难也得做,先从称号开始吧!
  以前周天子称王,后来各诸侯国称王,我如果也称王,那怎能彰显我的功业!如今我一统天下,亘古未有,且兼有三皇之德,过五帝之功,只有结合“皇”和“帝”的称号才配得上我,那就称“皇帝”吧!
  千古一帝诞生了。
  所有关于皇帝这个称呼的一切,比如“朕”、“制书”和“诏书”一类的称呼与制度,都是从此时开始的,这一套在以后流行了两千多年。

  活着的时候称皇帝,那死了该怎么称呼呢?以前都是君王死了之后,再由新任的君王和群臣们来根据他一生的功绩给定谥号。
  真是成何体统,这简直就是子议父,臣议君,我死后的称呼怎么可以由你们来定,从今以后,谥号制度废除。我是第一位皇帝,那就是始皇帝,死后也称始皇帝。等我的子孙继位之后,称号就按序数来称呼,为二世、三世乃至万世,传之无穷。
  这就是始皇帝,在后来的演变中,人们习惯在前面加一个“秦”字,是为秦始皇。后世对秦始皇这个名称的称呼是没什么争议的,但对秦始皇姓名的称呼却略有争议,在这里啰嗦两句。
  秦始皇,赢姓,赵氏,名政,按当时称氏不称姓的叫法应该称赵政,但人们普遍习惯叫嬴政,到底该怎么称呼,我就不掺和了,在我这里就称秦王政和秦始皇,偶尔也会称嬴政,因为顺口。
  我就是秦始皇,就是为大秦王朝而生,大秦就是我的一切,我不但要将你发扬光大,还要使你流传万世。

  不管前路如何,至少我有这个理想,且努力过…
  秦军所到之处,皆为秦土,可面对如此前所未有的广袤领土,该如何管理呢?这是个问题。
  日期:2019-05-21 23:43:51
  要想管理这么大的地盘,就得先建立一个强大的领导班子,当然得是以皇帝为中心的班子。

  简单说就是一批直接听命于皇帝的助手,而最重要的高级助手有三个,他们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其中丞相管政务,太尉管军务,御史大夫管司法和监察,是为“三公”。丞相下辖主管具体政务的九个部门,相当于今天的各部长,是为“九卿”,这就是三公九卿。这种以公卿为首的百官体系就是“公卿制”。
  好的,中央的问题解决了,那地方呢?如何建立一套高效的能严格而快速的执行中央政令的制度呢!在当时的环境下,非郡县制莫属。
  换句话说,就是如何将秦国之前一直实行的郡县制推向全国,或者说还是在新征服的遥远地区实行分封制,这个问题也很头疼。

  可对秦始皇来讲,这根本不是个问题,因为在他的心里,全面推行郡县制的决心比对任何事都坚定,他担心的问题是,这个事还是要让公卿们讨论一下,到时候肯定是反对声一片。
  果不其然,以丞相王绾为首的绝大部分人,认为在那些偏远地区应该实行分封制。需要说明一下,王绾提出的分封和西周的分封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西周分封的范围很广,有同姓子弟、功臣和部落首领。而王绾所说的分封只针对诸皇子,但是都仍然听命于中央,听命于皇帝。
  真是一群没有远见的人,那若干年以后怎么办呢?以往的战乱不都是因此而起吗?
  这只是始皇帝自己的想法,他需要支持者,极少数的也可以,哪怕只有一个人,因为他现在是孤军奋战。不过这个人及时出现了,那就是廷尉(九卿之一)李斯。
  李斯,楚国来的客卿,曾经因为上书《谏逐客令》而受到重用,他参与了秦统一六国的谋划,也参与了几乎所有关于统一后制度的建设。可以说,李斯对秦国的统一和统一后的发展都功不可没。

  李大人认为,当年西周分封时,宗室子弟也不少,但数代之后关系就疏远了,实力也变强了,到那个时候,他们哪里还讲什么亲戚关系,有的可能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所以李大人得出结论:分封就是分裂,至少是分裂的开始。
  虽然只是极少数派,但李斯仍然坚定的支持着郡县制的观点,也是在坚定的实践着自己的法家思想。正是这种坚定使李斯走向了巅峰,而李斯最后悲惨的结局也正是因为失去了这种坚定。
  虽然只有极少数人支持,但至少还是有人支持我的,这就够了。我要的是全部政令皆出自中央,一切都是中央说了算,任何形式的分封都不行,誓将郡县制进行到底。
  所谓郡县制,就是在地方实行郡和县两级管理制度(相当于今天的省和市),将国家划为三十六个郡(后来又加了几个),每个郡又设立和中央相对号的官职:郡守管政务,郡尉管军务,郡监负责司法和监察。

  每个郡又分为若干个县,万户以上为县令,万户以下为县长。县令或县长管政务,县尉管军务,县丞负责司法和监察。县下面还设立了乡、亭、里等基层管理单位,其中一乡十亭,一亭十里,一直精确到户。
  而“亭长”这个职位大家一定要记住,亭长主要是负责治安的,可能比今天的村长大那么一丁点儿。总之,亭长是个基层小吏,很小;但后来却从这里出了一位大人物,很大…
  在这套制度下,中央的政令可以下达到地方的每一个角落。这样一来,基层就都服从于郡县,而郡县又都服从于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中央的公卿百官又决于皇帝一人,是为个人专制。
  而且所有的郡县长官都由中央任命,不得世袭,至此,一套完整的制度诞生了,至少在当时是完美而超前的。所谓超前就是完美过了头,这也是秦国最后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管怎样,此制度的意义极为重大,因为在之后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制度虽然在不断的变化,却都是以秦政为蓝本。
  这些只是统一的开始,统一之路会越来越难,但绝不会停止,也无法停止。
  下一步,经济和文化的统一,这些更难,却也是重中之重。
  七雄时期,各国的经济与文化已经形成了各自的体系,分裂程度超乎了我们的想象,不过,我们想到或想不到的,皇帝大人都想到了,先从最基本的开始吧!
  要想富,先修路,包括交通在内的基础建设向来都是国家发展的最根本,秦统一后就开始大修驰道,先用道路把全国各地都连接起来,以加强各地区的信息交流和贸易往来。在此之前,各国车道的宽窄不一样,马车大小也不一样,从此全部统一,是为车同轨。
  此外,各国的语言和文字也都不同,在当时又没有普通话这种共同的交流语言。语言是很难改了,那就用文字交流吧!可文字的区别更大,怎么办?统一。从此以后就以秦国的文字为标准,这里应该给嬴政同志一个赞。不夸张的说,这项举措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对加强文化的交流和传承甚至华夏文明的凝聚力都起着绝对的作用,是为书同文。
  然后是规定人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就是男女有别,尊卑有序,什么人该做什么事都按规矩来,是为行同伦。
  还有规定一尺等于几寸、一斛等于几斗和一斤等于几两,这可是日常的根本,之前的也都不一样,必须一致,这就是统一度量衡。
  当然还有货币统一呀!土地私有化呀等等民生工程,嬴政不但都想到了,还做到了。
  这皇帝也不是好做的呀!吃喝拉撒都得操心,当个家容易吗!
  至此,疆域、经济和文化都完成了初步的统一,虽然这些工作中的任何一项都足以载入史册,但这些都只是嬴政建立大一统帝国理想的一部分。
  还有很多事要做,他忙得很。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