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的时刻》
第23节

作者: 改变什么
收藏本书TXT下载
  “大叔,还在。”军士盯着那个写有几行墨迹淋漓的大字的界桩看了半晌,也没看出个所以然。
  “还在,还在!那好,那好!”那个农夫嘴里喃喃自语的说着。“我家的四十五亩水田地还在。”一边说,一边蹒跚的向自己的家走去。“早知道按照人头分地,我应该出海的时候,带着她们娘母几个一起来啊!少分了好几十亩地啊!”
  一边踉跄着前行,嘴里还在嘟嘟囔囔的,“大明万岁万岁万万岁!”

  大明工部所辖四司、二所、一院、五局、其五局包括皮作局、鞍辔局、宝源局、杂造局、军器局,其最重要的两局是宝源局和军器局,宝源局是制钱,军器局制兵器,单以人数计算,军器局其余四局的人加起来还要多数倍,占地当然更是广阔,整个军器局的房屋一片连着一片。
  仅军器局简包罗万象,什么都生产,冷兵器的刀、枪、剑、戟……十八般兵器,各种铁甲、棉甲、弓箭、盾牌;兵器的火枪、火炮、弹药可惜那只是曾经。
  朱云扬在新建的军器作坊已经钻研了好几天,对军工生产已经较熟悉了,哪里生产刀、枪、剑、戟、哪里生产火枪、火炮都清清楚楚,一路行来,先从生产刀、枪、剑、戟等冷兵器的地方看去,往日这些地方都有无数的工匠劳作,此刻却是空空荡荡的,各个位置只有稀稀疏疏的人影,隔着老远跪在地。
  朱云扬要过来,军工坊的头目难得给工匠们放了一次假,朱云扬虽然更想看工匠们打造兵器的情景,下面的人却不敢造次,这里到处是兵器,而且工匠们平日劳作繁重,难免有人心有怨气,若是有人乘着王爷过来趁机闹事,这些管事们的脑袋别想要了,宁愿王爷有可能生气,还是保住自己的脑袋要紧。
  各个制作台还摆放着没有完工的各种兵器,只是炉火却熄了,留下来的都是一些白花苍苍的老工匠,这些老工匠有儿有女,年龄也大了,相对来说也说军工坊的头目放心,朱云扬本来想询问一下他们一些事务,只是几人说话根本听不清,朱云扬只能作罢。
  “到生产火枪的地方看看吧,这里我不看了。”
  “是。”管事道。
  火枪生产处的人员更稀少,只有五个年迈的工匠在那里等着,见到朱云扬和一群护卫过来,连忙下跪。
  “都平身吧,去,拿一枝火枪给朕。”
  一名护卫很快将一支火枪递过来,这是一支刚完工不久的新枪,整个枪身油光鉴亮,枪管厚薄一致,无疑是一支质量非常好的火绳枪。
  “这样的火枪一月能生产多少?”
  管事回道:“回王爷,大约一百支左右。”
  一月一百支,一年是一千多支,以这个速度即使是要给军士全部配火枪也需要一年多的时间,这期间火枪还不能损坏,朱云扬摇了摇头:“太慢了,有多少人制作火枪?”
  “回王爷,共有一百五十人。”
  一百多人一个月才制造出一百支火枪,平均一人一月不足一支,这个速度让朱云扬更加无语。
  看出王爷的不满,管事解释道:“王爷,火枪构造精巧,共有数十道工序,每道工序都不能马虎,稍有偏差,整支火枪便报废,要先产出十支合格的火绳,光是报废的火枪差不多也要十支,这还是要有五年以经验的老工匠,如果不足五年,报废的火枪更多。”
  朱云扬打量着手的这支火绳枪,确实是非常精巧,光滑的木头侧面光是铜部件有七八个:机座、待发面、击锤轴、火绳击锤、击锤弹簧、套帽……每一样都打磨的如同艺术品,加前面的枪管,一个多月时间能生产出一支合格的火绳枪来,确实不能算慢。
  “为什么不把每道工序分解出来,一人只负责一道,以流水线生产这样再组装起来可以了。”朱云扬淡淡的道。
  流水线生产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早在秦朝开始使用,秦军纵横天下,将六国数倍于几的大军击败,除了秦军的骁勇善战,和背后有一支高效率的兵器生产线是分不开的,秦军连年作战,兵器的消耗远大于六国,人力却只要六国加起来的几分之一,以六百万人左右的国力支撑着百万大军的作战,秦军却从来没有为兵器发过愁,除了用流水线,别无办法。只是不知为何,这样的流水线生产在秦之后却消失了,再也没有人提起。

  在场的人都听得一呆,王爷简直异想天开,管事苦笑道:“王爷,这怎么成,各个工匠生产的都有差异,要想将不同工匠生产的部件组装起,谈何容易,若真这样生产,臣估计一月也生产不了五十支。”
  “我看难点主要是在打造枪管,西方有一种水力钻床,用来钻枪管效率是人工的数倍,只要统一口径,产量一定可以提升”朱云扬道。
  “既然有差异,那让他没有差异,给每一个部件都定一个标准,达到这个标准才合格,只要所有的部件都可以通用,组装怎么会有问题,这叫标准化生产。”朱云扬略带得意的道。
  “这……”管事结结巴巴起来,给每一个部件都定一个标准,真能如此,当然可以大大加快速度,可是火绳如此精细,每一个部件都要反复打磨,直到合去严密无缝,怎么能定出标准来:“王爷,臣愚昧,无法做到。”
  “回王爷。若是此种方法用在刀枪剑戟或许可行。火枪太过精巧。相差一丝一毫都不行。凭着肉眼根本无法观测。只能一点点打磨测试。”
  朱云扬听得头晕:“肉眼当然不成。难怪不会用工具测量吗?”
  “工具测量?”管事喃喃自语了一句。问道:“王爷。恕臣直言。现在地工具根本无法测量火枪部件地精度”

  朱云扬总算找到症结了。原来是没有准确地测量工具。国地长度单位已经分得非常细了。其最小地单位为忽。一尺为十寸、一寸为十分、一分为十厘、一厘为十毫、一毫为十丝、一丝为十忽。
  也说是说一忽相当于一尺的十万分之一,一米的三十万分一,只有三微米多一点,用来量测火枪各种部件的精度绰绰有余,可是这种长度只存在于人的笔墨之,从没有精确的制出来。
  难怪无法给部件定标准,没有标准自然无法进行流水线生产,秦朝时可以做到,是因为冷兵器的精度要求不高,而且秦国的组织严密,法律完善,整个国家象一部精密的机器在运转,而秦亡后,取而代之的汉朝实行的却是黄老之术,以前秦国法律荡然无存,流水线生产必须要有严密的组织,这一点汉朝无法做到,难怪会失传。
  “精度不够那改,我不信,制不出准确的测量工具出来。”
  王爷的话犹如在管事等人面前打开了一扇窗,管事的眼睛都亮了起来,陈管事拍了拍自己的大腿:“对呀,没有做,我不行做不出来。”
  “我知道西方有一种东西叫游标卡尺,用他来量测物体,可以将肉眼无法分清的刻度放大,你们不妨将之试做出来。”朱云扬当然不能任由他们摸索,否则黄花菜都要凉了。
  “游标卡尺,什么东西?”陈管事正想着即使做出了丝和忽又怎么分辨时,没想到王爷马道出了一物。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