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长歌》
第30节

作者: 我非扶苏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9-05-04 23:47:45
  不管是乱世中流星一般的帝王,还是在末世中有可能翻盘的帝王,我们总会有些遗憾和同情。无论是杨广的可惜还是崇祯的无奈,最后的失败虽然都有一定的历史规律,但归根结底其实还是个人的能力问题。
  那这么重要的位置如何才能让更有能力的人去坐呢!答案是:在封建社会中根本做不到,至于那些优秀的帝王真的是可遇不可求。
  那就先来看看帝王的种类和产生的方式吧!帝王一般分为开国型和传承型,开国型的不用说,一般都是人中之杰。而传承型的是否优秀,那就真的是要看运气了。

  无论是刘邦和朱元璋这一类打出来的开国型帝王,还是像杨坚和赵匡胤这样夺过来的类型。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都属于那个时代有着经天纬地之才的杰出人才,通俗的讲就是时代把他们从全天下的人中选了出来,他们就是当时最优秀的人,能不得天下吗!
  而传承型的就不一样了,没法选,就那么几个,还得以嫡长子为首选,有的甚至只有一个儿子,那就没得选了,还有的一个儿子都没有,就只能从藩王中选。总之,在这种情况下选出来的帝王,老百姓就只能自求多福了。虽然在传承型中也有像西汉文帝和宣帝这样的明主,这完全也是运气,因为权臣当初在拥立他们的时候,并不是认为他们有多厉害,更多的是认为他们便于控制,谁知一不小心选了个明主。

  而看一个帝王的能力如何,除了很难改变的性格和经历等因素外,就要看看他周围的人怎么样。开国型帝王就不用说了,那些干得好的传承型的身边也是人才济济。而那些干得不咋地的帝王身边就都是牛鬼蛇神。前面说过多次,天下从不缺人才,缺的只是善于识人用人的明主。这点非常种重要。
  除此之外,作为一名合格的帝王,还得具备一些基本功,比如纳谏。
  这可是个技术活,换句话说,如果你没有很强的个人能力,至少得听人劝,这也是帝王能力的底线。
  可要接受别人的意见真的很难,虚心的接受更难,要皇帝虚心的接受更是难上加难,抛开那些不听谏言的帝王不说,就算愿意纳谏也不一定纳得了,因为纳谏也是一种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坚定的决心。
  也可以理解成就算你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如果没有坚定的决心,仍然不能算是个明白人,对帝王更是如此。

  当然明白人还是有的,比如年少的西汉昭帝,小小年纪就能在上官桀集团与霍光的斗争中,清晰坚定的支持霍光。
  不过糊涂人似乎总是占多数,比如东汉的桓帝和灵帝这类人,他们的原则是:听好听的,看好看的,做自己喜欢的,有的甚至连辨别是非的能力都没有 ,更别说什么决心了。那就完了,这就是传说中的庸主。
  然而,作为帝王即使具备了帝王该有的一切优秀品质,或是成就了丰功伟业,最后也回避不了一个可能性问题和一个绝对问题。
  可能性问题就是帝王在位时间太长,说白了就是老了容易犯糊涂。皇帝当得太久对国家来说不是什么好事,甚至是灾难。看看汉武帝、南朝的梁武帝和后来的唐玄宗等,都是晚年犯的错,轻则使国家衰败,重则导致亡国。虽然这种情况并不多,但国家是经不起半点折腾的。

  另外一个绝对的问题就是帝位的继承问题,可以说接班人问题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帝王所建的功业,前面说过,接班人问题的运气成分很多…因为这个问题确实没有绝对的处理方法。
  在封建社会,权力过渡从来都是国家大事,也可以说对接班人问题的处理是帝王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纵使你建立了再大的功业,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就不能称为优秀。
  不错,继承就是传承,继承帝位就是传承文明,帝王是传承文明和守土安民的主要责任人。
  一位有能力的优秀帝王最重要的使命和价值正是为了更好的传承这一切。

  日期:2019-05-06 22:37:33
  【永远的华夏】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有了自己的地盘和文明,那也得有个名称吧!当然有。
  但名称是根据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的,大概分为先秦时期和秦汉以后时期,而名称也有很多,但几乎所有的名称变化都离不开其中三个:华、夏和汉。
  其中夏和汉是因为在历史中有着重要历史地位的王朝而形成的,那“华”呢?
  要想知道华是怎么来的,得先看看其作用,华不但可以单独作为名称,还可以经过组合称为“中华”和“华夏”。那华到底是怎么来的,有的说是跟华山有关系,有的说是根据“花”演变而来的,还有的甚至跟《易经》扯上了,可能都有点关系,可到底咋回事,真的说不清。
  “华”最早作为名称是在先秦时期和夏搭配是为华夏。当时称夏主要是因为之前的夏王朝,那为什么前面要加个华呢?

  华,华丽,华美,是形容词。也就是说华最早可能是为了衬托夏和形容夏的伟大而出现的,但又因为其本身的寓意很美,经过不断的演变就进入到名称序列了。
  今天我们最熟悉的中华就是如此。顾名思义,中华就是中国与华夏的结合,那“中国”又是怎么来的呢?还得回到先秦…
  都知道在上世纪出土了一个名为“何尊”的国宝级青铜器,上面的铭文中载有“中国”二字,这是关于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铭文所记载的时代是西周初期,而“中国”指的是周王室的京畿之地。因周王室地处天下之中,统领四方诸侯,是为中国。
  所以当初中国是以地理概念上的意义存在的,在秦汉之后逐渐演变成了文化概念上的,在“中国”正式成为今天的国名之前一直都是如此。

  再来谈谈“夏”,这个名称肯定是根据夏王朝而来的。简单的说一下吧!
  夏属于中原西部的族群,后来被东部的商族群所取代,再后来同样崛起于西部的周族就打着复夏的口号推翻了商,已表明自己的正统性,有点像后来的反清复明,不同的是周成功了。
  在先秦的典籍中,常记载有各诸侯国之间互称“诸夏”和“有夏”,可见周人对夏更多的是怀念和认可,加上长达八百年的周王朝对整个文明的影响力,夏很自然的就给这个族群烙上了深深的烙印───华夏文明和华夏族群。
  而先秦结束之后,又出现了一个伟大的王朝───汉朝。因为汉朝的强大和影响力,这个民族又被烙上了更深的印记───汉。汉人、汉字和汉文化一直延续至今。
  华夏和汉之所以成为我们文明最重要的两个标签,因为一个是第一个王朝,一个又是一统后第一个强大的王朝。这两个王朝对文明的影响和在历史中的地位是无法超越的。

  在汉朝之后,衣冠、语言和文化都贴上了“汉”的标签,汉俨然已经取代了华夏成为了族群和文化的代表,但又不完全是。准确的说是汉出自华夏,让这个族群有了具体的名称和身份,但又不能完全代替华夏,却属于华夏,也是华夏文明的继承者。
  至此,华夏文明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共同体开始形成。虽然这个说法是近现代才有的,但在当时已是既成的事实。
  华夏,已经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而只有汉人建立的统一政权才能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因为汉是华夏文明的主体也是华夏文明的主要继承者。
  说通俗一点,汉和华夏是同祖同宗:都是种地的。这一点至今都不曾改变,也无法改变。
  可惜的是,汉朝之后,在所有想入主中原或已入主中原的非汉人建立的政权中,为了表明自己的正统性与合法性,都自称“中国”与“华夏”(总不能称汉吧!),俨然都是以华夏文明的继承者自居。西晋时期的“五胡”和五代时期的沙陀政权还有后来的辽、金、元和清等都是如此。

  他们能做到吗?当然做不到。他们能得中原甚至整个华夏大地,却得不到天下(文化),换句话说,放牧的和打猎的永远代替不了种地的,何以谈继承!
  在这种沦陷和光复的不断演变中,“中国”和“华夏”最终变成了“中华”,当朱元璋喊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时,其实在他的内心深处,他恢复的是汉家天下,但为了民族和谐与政权稳定,他选择了“中华”。
  朱先生的这个口号是伟大的,意思是只有汉人建立的政权才可以称为中华,在这种政权下的所有汉人和非汉人都是中华子民,而在这个政权之外的非汉人都称为胡虏。此时汉和中华的关系已具雏形,但在今天看来,仍然是模糊的。
  六百年之后,华夏文明走到了三千年之巨变的关键时刻,一个叫梁启超的人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和朱元璋一样,梁先生刚提出来的时候也并没有将中华民族和汉民族严格的区分,但面对多民族融合的大势,后来又提出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同体。
  至此,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观念初步形成。存在了两千多年且经历了无尽的风雨和淬炼的汉也正式确立了与华夏和中华的关系。
  中华,和华夏一样是以汉为主体与所有兄弟民族和文化的一个共同体或统称。
  而汉存在的价值就是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伟大的中华,这永远的华夏…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